在2024年第七届河南省诗词大赛的舞台上,一场视听盛宴——“我们和李清照相遇”,如同穿越时空的梦幻之旅,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诗意盎然、古色古香的北宋世界。来自郑州大学的张轩齐、徐研研、赵一菲等六名学子,以精彩的表演和非凡的创意,共同编织了一幅跨越古今、连接中外的文化长卷,最终荣获本年度河南省诗词大赛高校团体赛特等奖。
两位身着现代服装、面带好奇与兴奋的学生(赵一菲与闫鸿珺饰)正站在一座博物馆内,她们目光聚焦于一件件珍贵文物,仿佛想要透过这些历史,窥探那遥远时代的风貌。突然间,她们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置身于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北宋,见到了千古才女李清照(徐研研饰)。她轻声呼唤着卷帘人“海棠依旧?”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赌书消得泼茶香”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团队用三句诗演绎了李清照的一生,这场以“我与李清照相遇”为主题的舞台短剧落幕。
而这场短剧的背后,是张轩齐、徐研研、赵一菲等同学对诗词的深厚热爱与不懈追求。从启蒙读物到经典诗词集,每一本书、每一行诗,都记录着他们与诗词不解之缘的点点滴滴。
邂逅诗词,词海泛舟,走在热爱之路
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轩齐对诗词的接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14年,原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国成语大会》第一季,张轩齐偶然间在电视上发现了这档节目,并被博大精深的成语文化所吸引。后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继举办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张轩齐深受熏陶。2016年,第一届中国诗词大会成功举办,张轩齐也找到了自己兴趣的归属点。“诗词的抑扬顿挫、平仄交替的韵律美令我神往。内容上诗词言辞简约而意蕴丰厚。”
进入郑州大学以后,他有了更多时间和舞台追求自己的热爱。大学期间,张轩齐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国学知识竞赛、与诗词有关的比赛,他的诗词储备量和其他传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河南省诗词大赛,和朋友一起为母校重新获得了荣誉,也弥补了上届诗词大会止步于四强的遗憾。”未来,张轩齐希望自己能够怀揣着这份对诗词的热爱,和诗友们一起“南征北战”,继续在诗词的道路上走下去。
“可能是小时候奶奶带着我背诗,也可能是初中时《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开始播出,抑或是大学时英美文学课堂上,听着老师讲英文诗,脑海里突然跳出的那一句句意境相似的古典诗词。”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2020级本科生徐研研谈起与诗词的缘分时说到。
诗词曾推动徐研研做出人生的重大决定。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中,有一期节目的千人千问环节,出题人是在云南昭通支教的侯长亮老师和雷宇丹老师,他们请百人团选手用一句诗来鼓励山区的孩子们。得票数最高的回答是“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而就是这一首《小松》,也在徐研研心里种下了支教的种子。“我也想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播撒诗意。”
因此,大四时徐研研报名并入选了西部计划——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现在她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在这里,徐研研对诗词的热爱仍在延续……
“我的奶奶非常喜欢诗词。”受奶奶的影响,国际学院2023级的赵一菲从小便对诗词颇感兴趣,也养成了读诗词的习惯。她喜欢在看书或者浏览诗词网站的时候发现一些比较喜欢的诗并将其摘录下来,也喜欢去读作品集,并背诵记忆。
赵一菲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诗人——陆游。这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诗人。“每当读到陆游的诗时,我总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一种对南宋的热爱和对人民命运关注。”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词,是赵一菲心灵的避风港,也是她人生的加油站。在诗意的熏陶下,她学会了以智慧化解困境,以豁达笑对人生,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诗词中的智慧和启示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积极向前,也让我学会了以更加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与诗会友,相伴前行,为热爱“加码”
“奔赴热爱的路上从来不是单枪匹马,我们与诗会友,互相陪伴,缔结美好的友情。”张轩齐、徐研研、赵一菲三人以诗抒怀,以词会友,润泽着每一个渴望共鸣的心灵,在诗词的海洋里相遇相知。一个人的热爱很渺小,但一群人共同的热爱则会在前行的道路上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条充满诗意与远方的道路上,他们共同编织着一段段关于友情与梦想的美好篇章。
在2024年第七届河南省诗词大赛决赛的团体赛中,选手们需要以团体为单位,根据特定主题和诗人,轮流说出不重复的一句诗或词。比赛前一晚,郑州大学代表队的同学们集中在一起,开始了紧张的集训排练。“我们列举出十个可能出现的主题和诗人,提前预定好每个人说哪句诗,团队统一理顺了一遍。”张轩齐说。提前演练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帮助,在这个环节他们获得了足够多的基本分数,为后面的环节减轻不少压力。
作为决赛最有亮点的环节之一,飞花令给参赛选手提出了高要求。闫鸿珺缺少实战经验,不免感到紧张和无措。经验较丰富的张轩齐和徐研研主动担起了责任,带领队员们进行飞花令特训。以“风”为关键词、包含“雪”的诗句或词句……队员们互相提问,将可能出现的关键字都过了一遍。经过反复演练,闫鸿珺的信心越来越足了,她真切感受到团队精神的力量。在队员们的互相帮助下,他们展现出最好的状态,圆满完成了比赛。
“与诗友们互相帮助,彼此交流是心灵共鸣的过程,我们以此为契机,更加坚定对诗词的热爱与追寻。”
“其实我们每参加一场诗词大会,并不是奔着奖项和荣誉去的,真正的幸事是能和诗友们相聚。”这是徐研研对自己初心的诠释,更是她最为珍视的、极为真挚的友情。诗词对于他们而言,不是固定的格律、枯燥的表达或是相隔甚远与自己无关的事物,而是志向的共鸣、情感的体验以及一生的追随。在未来的时光里,他们会继续葆有对诗词的热爱,相伴前行,奔赴更美的远方。(方海鸣 王仪文 撰稿)

河南省诗词大赛颁奖典礼现场

张轩齐在《中国地名大会》的比赛现场

徐研研在支教地讲授诗词

赵轩齐、徐研研等人在决赛现场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