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管40周年

首页 >> 信管40周年 >> 正文

我与信管的故事|我魂牵梦萦的家——写在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建院40周年之际(1990级 孙文杰)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12

点击次数:

今年6月9日上午,我接到信息管理学院王平副院长的通知:“受杨瑞仙院长委托,想邀请您在百忙中撰写一篇校友感言”。接到任务后,我时常扪心自问:“郑州大学对我个人成长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我曾有两次在郑州大学的求学的经历,第一次是1990-1992年,当时是在图书馆学系,让我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第二次是2003-2006年,是在信息管理系,攻读硕士学位。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图书馆学系后来易名信息管理系,到现在的信息管理学院。虽两易其名,但于我而言,感觉始终未变,它就像一个温暖的家,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蜕变,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与情感,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一、1990年初入郑州大学

1990年9月初,父亲将我从原阳县的一个小乡村王庄送到郑州火车站。我忐忑中背起行囊与父亲挥手告别,登上郑州大学迎接新生的客车。客车驶过金水河,进入人头攒动的文科区。我下车找到打着红底白字“图书馆学系”条幅的迎新站,学长学姐们热情地指引我办理了入学手续。他们的笑容温暖而亲切,像秋日里的阳光,瞬间驱散了我心中的忐忑。在学长的帮助下,我顺利入住金水河畔9号楼205宿舍,室友有李国山、樊韬、王如意,自此我便与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的校园,虽没有如今完善的设施,但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学术气息和朴实的人文关怀。刚入校时,一切都显得新鲜而又陌生。图书馆学专业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中学时经常去图书馆借书,陌生是因为我并不清楚这个专业具体要学习什么内容。

图书馆学系的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的温暖和指引。崔慕岳老师是首任系主任,他学识渊博、为人儒雅,写了一手圆浑苍厚、恣肆开张的的康体,普通话字正腔圆。他每次给我们上课都能深入浅出地把复杂的图书馆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记得第一次上他的《图书馆学概论》课时,我还带着些许紧张,担心自己跟不上课程进度。但崔老师温和的语气和生动的讲解,让我很快就投入到了学习中。他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还经常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图书馆人,这些话语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

柯平老师、代根兴老师、周晓燕老师、王国强老师、徐丽娜老师等均来自985名校,是国内学界的翘楚。柯平老师是彭斐章老师的博士,学术功底深厚,主讲《目录学》;代根兴老师的课充满了活力,他善于用案例引导我们思考;周晓燕老师是湖北人,快人快语,讲课绘声绘色;王国强老师知识渊博,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徐丽娜老师来自北大,普通话标准,讲课逻辑清晰,非常注重实践教学。

在郑州大学的这两年,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性格特点,但都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我们一起在教室里听课,一起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一起在操场上挥洒汗水。课余时间,我们会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班上有来自台湾的方世平,宛如天使,经常带我们去郑州市福利院看望老人和孤儿。她耐心教我们唱《偶然》,“偶然,就是那么偶然,让我们并肩坐在一起,唱一首我们的歌。纵然不能常相聚,也要常相忆,天涯海角不能忘记我们的小秘密 .......”30多年虽然过去,歌声仍萦绕耳边。

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也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春天,校园里的月季花开,8号楼前小花园美得让人陶醉;夏天,校园里万木葱茏;秋天,金水河畔钻天杨叶黄,落叶铺满了走道,踩上去沙沙作响;冬天,雪花覆盖了整个校园,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我常常在课余时间漫步在校园,感受着自然之美,也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小憩。

1992年6月,我毕业了。离开学校的那天,心里充满了不舍,樊韬、方世平骑着自行车将我和我的行李送到汽车北站,挥手自兹去。我知道,郑州大学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的一切都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二、2003年重返郑州大学

2003年9月,在离开郑州大学11年后,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踏入郑州大学新校区,攻读硕士学位。此时的郑州大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校区占地广阔,设施完备,风景如画。此时图书馆学系已易名信息管理系,这让我为母校的发展感到自豪。偶尔到老校区上课,我像回家的游子,到9号楼205看看,回味那时的美好时光。

在硕士阶段,我非常幸运地遇见以前的老师。崔慕岳老师此时已是郑州大学的副校长,在百忙之中仍坚持给我们授课,他仍充满激情。记得有次我们参加他的讲座,他告诫同学们要珍惜大好时光,要“博览群书,勤于思考。报告结束时,他深情吟诵了的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学者、书法家流沙河先生的诗作《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充满激情的诗句,瞬间点燃全场,掌声雷动。

索传军老师是当时的系主任,为人谦和,治学严谨。因我们两家居住较近,让我至今感动的是,他经常邀请我坐他的桑塔纳2000轿车去学校,在路上我们谈天论地,可谓亦师亦友。他在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讲课风格独特,总能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与真实案例结合起来,让我们受益匪浅。在他的课上,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管理信息资源,如何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王国强老师再次成为了我的老师,他依然那么知识渊博、风趣幽默。在硕士阶段,他讲授的课程更加深入和专业,让我对文献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他还经常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让我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后来,他推荐我去武汉大学攻读博士,一直让我心怀感激。

臧国全老师的课则充满了创新与挑战,引导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他的指导下,我尝试着进行一些创新性的研究,虽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都一一克服。

在硕士阶段的学习生活中,我更加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图书馆依然是我最常去的地方,那里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班的张宏玲当时在图书馆工作,教给我和同学们很多查找文献的方法。我每天都会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撰写论文。有时候遇到难题,我会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很多难题迎刃而解。

除学习外,我还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学术讲座、研讨会等,这些活动让我接触到了更多的学术前沿知识,也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郑州大学读硕士的这3年,我也重新感受到了校园生活的美好。会去操场上跑步、打球,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和温暖。

2006年,我顺利完成了硕士学业。再次离开郑州大学,我的心情依然复杂,但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我多了一份从容和坚定。郑州大学不仅让我学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还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我知道,无论将来走到哪里,这里都是我坚强的后盾。

三、郑州大学对我的影响

郑州大学对我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它不仅塑造了我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素养,还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选择。

在知识和学术方面,郑州大学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阶段,图书馆学系的老师们让我系统地学习了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了我对这个专业的兴趣。硕士阶段,信息管理学院的老师们则让我接触到了更前沿的学术知识,提升了我的学术研究能力。崔慕岳老师慈父般的指导、索传军老师严谨治学、王国强老师博学多才等,都让我深受启发。他们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做学问,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有追求、有担当的人。

在郑州大学的学习经历,让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我学会了如何自主学习、如何查阅资料、如何进行学术研究。这些能力在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我去武汉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在美丽的珞珈山,我遇到从郑州大学毕业到武大读博的任全娥、马艳霞、袁静等。在与她们的交流和学习中,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郑州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我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郑州大学还让我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无论是大学时的同学,还是硕士时的同学,我们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虽然毕业后大家各自忙碌,但我们始终保持着联系。在我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在我取得成绩时,他们会真心地为我祝福。这些友谊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郑州大学的校园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我。“求是 担当” 的校训时刻提醒着我要追求真理、勇于担当。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学校的影响下,我也养成了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工作后,我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郑州大学的校训精神。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这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家,它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我会永远铭记老师们的教诲,努力工作,不断进取,不辜负学校对我的培养和期望。我相信,在杨瑞仙院长的带领下,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也相信会有更多的学子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谱写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信件来自郑州大学1990级孙文杰)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邮编:450001

版权所有:2023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