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2013年全额资助博士生导师岗位公开评审会在综合管理中心会议室举行,王宗敏副校长出席并主持评审会。评审专家组由各学部相关专家及人事处、科研处、社科办、研究生院等部门负责人员组成。本着当选人都应当承担有国家级高水平项目、取得高水平成果的原则,依据项目、成果两者兼备,并兼顾学科门类,对申报参选人员的条件进行了认真的评议,最终确定30人获得全额资助博士生导师岗位,他们当中7人已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3人曾经获得过全额资助博士生导师岗位,20人为首次申请全额资助博士生导师岗位,其中40岁以下的有6人,35岁以下1人,副教授有4人。
我校2008年开始设置的与国际接轨的“导师全额资助博士生”计划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研究生院在5年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经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重新制订了《郑州大学申请全额资助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管理办法》(校政【2012】22号),进一步规范并完善了导师全额资助制度。同时还大幅度提升了全额资助博士生招生计划数,2013年共安排了计划30个,今后还会根据情况逐年增加。
这次评审是新政策出台后的首次申报,新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得到了热烈的响应,报名人数大幅增加。据统计,各招生院系经初审筛选后共推荐上报105人,涵盖文、理、工、医各个学科门类。与往年相比,今年参选人员项目水平及学术水平均较高,此外非原有博导及40岁以下年轻教师申报比例大幅增加。虽然计划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竞争仍很激烈。
据悉,为了使评审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研究生院前期会同科研处、社科办及相关专家多次研究评审量化办法,最终确定了评审原则及项目、成果计分办法。即主持有在研高水平国家级项目且科研经费充足是参选的准入门槛,是必要条件,取得有高水平成果是评判参选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是参选的充分条件,两者兼备,缺一不可。计分办法:将主持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在研项目及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重大横向(单项项目人文社科70万以上、其他学科200万以上)在研项目(不含2012年12月底前结项的项目,项目时间以计划书或任务书为准),按类别、经费数等分层次计分,同时将SCI1区、2区文章,人文社科A类、B+类文章(按各院系博士发表论文标准)分层次计分,两者量化加权后按院系排序,提交评审。
同时,本次评审采取公开评审的方式,申请人可自愿到会旁听并监督程序,开创了我校评审制度的先河,真正体现了十八大提出的务实、公开、透明的精神。
王宗敏副校长在会上指出:全额资助博导这项改革落实的好不好,评审的公平、公正很重要,评审量化方案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关键是要抓住主要问题,即把握住项目和成果两点,高水平的国家级项目是培养博士生,实现科教结合的基础,成果则反映了导师的学术水平,两者缺一不可。
公开评审会吸引了二十多个申请人旁听, 许多申请人纷纷表示:这种公开量化的评审机制非常好,透明度高,即使没有评上也能够很清楚今后的努力方向;项目、成果均需达到相应水准的准入制度能够使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到博士生导师队伍,科教结合,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申请人刘仲毅说:“这种做法非常好,给了年轻人很大的机会,现在申请到大的课题,缺人手,如有博士生参与课题研究能做大量的工作,发挥很大的作用,若按论资排辈则很难有机会带博士生。”
评审会专家王立东教授说:“这次评审的公开量化做法很好,认为这是评审量化机制上迈进的一大步,对广大教师必将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对于全面促进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并使学校的科研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