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汉字文化圈的近代新词语:材料、概念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24-03-19

2024年3月16日—17日,“汉字文化圈的近代新词语:材料、概念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顺利召开。会议由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文学院主办,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所属越南汉喃研究院协办。来自中、日、韩、越等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的62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参加了会议。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韩国河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罗家湘和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余华分别致辞。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齐航福、副院长牛振等与会。会议开幕式由郑州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云桓主持。

汉文在历史上是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书面通用语,构成以汉语经典为核心的东亚学问体系。西学东渐,东亚又利用汉字成功完成了与西方近代知识体系的对接,形成一个近现代东亚汉字词文化圈。汉字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对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次会议为东亚学者搭建了平等会话与友好交流的学术平台,中、日、韩、越等四国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材料、概念与翻译等方面,探讨了西学东渐以来汉语近代新词新义的产生、发展与演变,尤其注重发掘中国在词汇方面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会议增进了汉字文化圈的理解与互信,深化了汉语国际研究的协同合作,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有重要意义。

具体说来,会议的圆满举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参会主体上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参会学者包括从60后的中青年学者到90后的新生力量,跨越各个年龄阶层,展现了东亚汉字词研究的接续奋斗、薪火相传。与会专家来自五湖四海,其中日本、韩国、越南的12位专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原大地传经送宝,贡献智慧成果,共襄学术盛宴。

从研究对象上看,本次会议体现了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特点。与会学者关注汉语、日语、韩语、越南语及欧美的语言现象,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语言学、词典学、文学、法学、哲学、新闻学、物理学、医学、农学、地理学、计算科学等,研究内容广泛,凸显以汉字文化圈为核心的学术研讨。

本次会议的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点:

从材料层面看,取材广泛,用材严谨。专家学者的研究材料涵盖了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和域外文献,立足于国际化的汉字汉语文献、多语文献,如辞书文献、碑铭文献、燕行文献、传教士文献、汉语教科书等等,中、日、韩、越、欧融为一体,贯通古今中外。本次会议对中日材料的研究已颇为深入,对于以往研究较为薄弱的韩国和越南材料的利用尤为突出。特别是大会邀请到越南汉喃研究院院长阮俊强教授、河内国家大学阮廷贤教授等专家介绍越南汉字词材料及相关研究,重新唤起了与会学者对越南汉字词研究的关注。这是跨文化汉字研究的一次探索,是拓展周边国家文献文字文化研究的一次重要尝试。此外,与会学者对材料的利用也十分严谨,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展示了东亚汉字词文化圈学者的笃实学风。

从视角方法来看,宏微兼有,与时俱进。总体而言,本次会议的研究成果,将语言史、文化史、科技史融为一体,体现了“一个汉字词就是一段文化传播史”的研究方法,小中见大。既有对“外来词”“卡车”“火车”“齿轮”“进化”“定员”等诸多概念词语的个体考证,也有对《和解万国公法》《古今释林》《登鼓丛报》《日源韩语辞典》等国际文献的专书研究,涉及常用词、专业词、方言词、后缀词、地名用字、俗字等东亚文字研究的方方面面。宏观和微观兼顾,共时历时交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者将前沿的数据库方法运用到具体的研究中,为东亚文化圈近代新词语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前景。

从理论层面来看,抬头望天,颇有建树。本次会议的研究涉及汉语史、学术史、概念翻译史、东亚同形词等理论,不仅对个体的字词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推动了汉语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17日上午11时30分,大会举行闭幕式。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何华珍教授总结发言,对领导、专家学者和会务组师生表示衷心感谢。日本关西大学沈国威教授发表大会感想,日本成城大学教授、湖南科技大学“湘江学者”陈力卫教授代表下届主办方湖南科技大学致辞,欢迎与会学者明年三月相聚湘潭,再续东亚汉字文化圈近代新词研究的学术盛宴。

最后,2024年“汉字文化圈的近代新词语:材料、概念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上一条:中国共产党郑州大学文学院第三次党员大会胜利召开
下一条:郑州大学规划与学科建设部来院进行调研并举行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