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社区

河南大学武新军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 2022-06-04

202261日下午,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武新军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关于地方戏曲与文学传播的几点思考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郑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李勇教授主持,文学院部分教师及研究生通过腾讯会议平台聆听学习。

130DD

武新军,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第三层次特聘教授,河南省优秀专家。先后在河南大学、复旦大学、美国杜克大学读书或访学。主要研究文学报刊、文学传媒与文学发展的关系问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当代文学跨媒介传播史》首席专家,河南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河南省高校重大攻关项目1项。参与策划出版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书”“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年谱丛书等。在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有《现代性与古典传统: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意识形态与百年文学》《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 1949-1989)研究》《韩少功年谱》《历史城乡叙事》等多部著作。

讲座伊始,武新军教授对地方戏曲与文学传播的研究背景做了简要介绍,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眼睛太累、耳朵太闲、嘴巴太笨”这一现状为切入点,向文学院师生们讲述了文字艺术与说唱艺术的交融历史。武新军教授认为,从中国文艺发展史这一角度来看,文字艺术与说唱艺术一直处于长期相互交融状态,这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作品中有着显著体现。接下来,武老师对地方戏曲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强调了其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指出地方戏曲在传播技术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所发挥的重要价值。

而后,武新军教授提出了此次讲座的中心问题:文学作品的戏曲改编是如何达到怡人之身的?地方戏曲有何传播力量能够深入人心?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剖析个中缘由。第一,地方戏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说唱、音乐、动作等多方面形成合力,给受众带来美妙的艺术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抵达人心深处。随后,武新军教授结合《李双双》戏曲改编中的经典唱段进行了生动诠释,提出这些经典唱段运用对唱、辩论、重复等形式达到了深入人心的效果。第二,地方戏曲在进行作品改编时高度重视地方性生活经验与地方性语言,重视地域性特色。武新军教授结合《李双双》在南方地区的改编与移植进行了精彩的讲解,介绍了《李双双》经由南方语言和乐器的运用、生活细节的改编等继而成为家喻户晓的戏曲成功范例的过程。第三,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民间性,注重民间趣味。如豫剧《李双双》通过加入双双与喜旺离婚的情节,使喜旺成为被捉弄的对象,增加了故事的喜剧性和民间色彩。随后,武新军教授又将《李双双》在多个戏曲改编版本中的不同结局进行了对比,再次强调了地方戏剧的民间性。第四,社会心理的强大支撑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因。《李双双》多个戏曲改编版本均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待,塑造了李双双这个既温柔又泼辣的全新的女性形象,满足了人们打破传统社会对女性定位与认知固化的期待。

接着,结合路遥《人生》的戏曲改编情况,武新军教授以思辨性的目光反观和审视文学作品在戏曲改编方面存在的两方面问题,即保守化与政治化的问题。武新军教授认为,地方戏曲在思想和内容形式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保守性,例如,《人生》的戏曲改编严重背离了路遥的创作初衷,戏曲作品对路遥关于城乡之间的复杂矛盾、知识分子的出路等问题加以回避。而是站在乡村的伦理道德立场上对高加林这一农村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激烈的批判,由此造成了高加林、刘巧珍等人物形象的变形,使得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被忽视,刘巧珍则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她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农村进行大力宣传,体现出了地方戏曲为当时国家政策所服务的政治化特点。

最后,武新军教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从胡风反对用地方戏曲的“旧瓶”装上文学“新酒”的观点,再次对地方戏曲的两面性进行辩证性审视。同时,武新军教授与聆听此次讲座的师生进行互动交流,为大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学术信息和学术启发。武新军教授在本次讲座中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深入扎实的剖析,使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师生受益匪浅。讲座在师生们的真挚感谢中圆满结束。

供稿:朱亚欣 田薇


上一条:陕西师范大学曹胜高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下一条:中国人民大学张永青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