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机构
发布时间: 2020-03-02
汉语言文字学是郑州大学设立最早的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系统(包括书面语与和口语)与文字系统的结构特征、演变规律和现实状况,分为现代汉语和汉语史两个方向。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汉语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以及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本学科的优势在文字学研究,包括汉字理论与汉字史、古文字与传统文化、域外汉字与汉字传播、《说文解字》与汉字教育等多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传统上主要以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中原出土文字与汉字学研究、历史词汇学、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等为研究方向,主要探讨汉语、汉字古今演变的规律,汉语、汉字规范化等问题。前辈学者张静、齐冲天等,为本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李恩江、胡和平、常月华、张明奎等先生在汉字学、普通话推广与测试方向上不断探索与拓展。2016年引进长江学者李运富教授后,于2016年成立“汉字文明研究中心”,2019年成立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文字学研究在学界影响广泛。本学科自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拥有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语言文字工作者。
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一大批主干基础课或选修课。开设的本科生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均为主干基础课。开设的硕士生课程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说文解字》导读、中国语言学史、汉字构形学、汉字职用研究、简帛文献研究、近代汉语研究、近代汉字研究、现代汉字学、现代汉语专题研究等。开设的博士生课程有文字学专题研究等。
学科现有成员14人,全部拥有博士学位,长江学者李运富教授为学科带头人。黄锡全教授、何华珍教授、张素凤教授等为学术骨干。本学科目前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在汉字职用学、甲骨文研究、语词用字历史、域外汉字传播等方向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学科团队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成果特色鲜明。“汉字理论与汉字史”研究团队获批“2018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本专业主要成员有:
李运富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教研和古文献的释读工作,涉及汉字学、训诂学、语法学、修辞学、词典学、词汇语义学、古典文献学等广泛领域。李运富教授提出“学史求真、学理求通”的研究原则,创建了基于“汉字三维属性”的“汉字学三平面系统”和“汉字职用学”等理论,并对汉语词汇意义系统的描写和分析、对“古今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代表性论著有《汉字学新论》《汉字职用研究》《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二十世纪汉语修辞学综观》《中国古典文法》等。
黄锡全教授,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文字学研究。代表性论著有《〈汗简〉注释先秦货币研究》《先秦货币通论》《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古文字与古货币文集》等。
何华珍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擅长域外汉字研究。代表性论著有《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俗字在域外的传播研究》《越南碑铭文献的文字学研究》等。
张素凤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汉字发展史和汉字教学。代表性论著有《古汉字结构变化研究》《汉字结构演变史》《一本书读懂汉字》《汉字趣味图典》等。
赖慧玲教授,文学博士。擅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代表性论著有《现代汉语自主状语研究》《〈全宋词〉川人词作中的语气副词研究》等。
彭慧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训诂学、语义学研究。代表性论著有《“高邮王氏四种”汉语语义学研究》等。
刘风华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甲骨文等古文字学研究。代表性论著有《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辞整理与研究》等。
温敏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字学、词汇学研究。代表性论著有《顺治本〈陈州志〉校注》等。
王素改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代表性论著有《〈绿野仙踪〉副词研究》等。
上一条:古代汉语教研室
下一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