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国重室训:
团结 协作 共赢 出彩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建设 >  国重媒体 >  正文

媒体眼中的王立东研究团队“画像”③丨科技人物-王立东

作者: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1日 11:52

  王立东,一名普通的农民的儿子,一名普通的教授,但他创造了许多河南第一的学术成就:第一个在国际知名杂志NatureGenetics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中国人食管癌易感基因的论文,首次阐明环境和遗传因素交互作用对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影响;河南医学界第一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第一位中原学者和第一位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他是河南建国以来第一位破格申报副教授时,被河南省政府高评委直接评为正教授的年龄最小的医学教授;他还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等等。这些成绩和光环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动人的故事和酸、甜、苦、辣。

▲王立东参加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会议

  一、拯挤苍生献赤诚,赏月还是故乡明

  19588月,王立东出生于河南省获嘉县一个农民家庭。1982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85年他又考取了母校的硕士研究生,成为裘宋良和周良樾教授的得意门生。从此,他踏上了食管癌发病学研究的征途。在他读研究生期间,更是不甘落后,曾近蹩脚的英语使他一度成绩落后,痛定思痛,凭借着惊人的毅力终于将自己的零基础英语一跃成为年级第一。因此,凭借着娴熟的英语口译,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敏捷的才思在1987年他硕士研究生还未结业时就由杨中枢教授和裘宋良教授推荐赴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学习,为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常说时也命也,然而成功往往是有准备之人的专利。王教授独特的思想、坚毅的个性使他在自己所做的领域里开始崭露头角,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光芒照耀。

  由于出色的表现,1991年应美国罗格斯州立大学癌症研究室杨中枢教授的邀请,王立东再次赴美,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面对堆积如山的资料和书籍,他的不屈与钻研精神更是让自己从中发现了营养与肿瘤发生方面的研究资料,正是这一发现发表了《食管上皮细胞增生动力学研究》论文,为王老师的学术研究有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面对学术的突破带来的直线式发展高峰,他也迎来了一个两难的抉择,是继续在条件优渥美国发展,还是回到自己毫无基础的中国从头开始。虽然他的朋友、导师极力建议他留在美国,但他的决定确实义无反顾的奔回祖国。不仅如此,他还变卖了自己的汽车、彩电、冰箱等,他带着妻子女儿走上了回国的道路,也走上了一条艰辛道路。不需要祖国的慷慨解囊,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他带回了价值20多万元人民币的图书资料和科研仪器,其中包括3000册图书,价值6000美元的当时最新型的电脑和激光打印机这些物品整整装了40箱,他告诉我,自己没有在家里做出成绩,就没有资格要求更多。

  回国之后,他更是不惧艰难,从实验室走到了农村,走入了基层,带队下乡的过程中为了收集资料更是为无数的村民做检查和治疗,同时不少人也因此受益,及早的发现了隐藏自己体内的癌细胞。作为一名大教授,不少人认为他可以不用这么苦,这么累,回国之后为甚么不积极寻求国家政府的资助。但王教授只说了一句话什么要求都没有,真的!如果你做出一点点的成绩,就拿此来要求社会,那是在和你‘父亲’要钱,这无异于一个‘强盗’!1998年之后,又连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说真话”是对政协委员最低的要求和最高的责任。这种作为学者的社会责任,可谓正是王老师一心为故里的表达。

▲王立东带队在食管癌高发区河南鹤壁大河涧乡进行食管癌流调和普查

  二、胸怀鸿鹄之志,脚踏一步一路

  在美国工作的几年里,废寝忘食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每天可以连续15个小时不间断的工作,面包充饥,汽车里休息更是生活常态。快速的大脑运作也并没有使他忽略细节,他常常会在细节中展现自己的创造力,使工作更加高效、成本更加节约、导师更加器重。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癌症研究科学家写道:王立东是一位杰出的青年学者,他把科研看得高于一切,对工作中的每一细节都深思熟虑。刻苦工作,科学思维,乐于助人是他一贯的作风,通过对他最近研究结果的回顾和分析,毫无疑问,王教授已处于人类食管癌研究的最前沿。

  回国之后王立东教授为了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治疗上,截至今日,他无数次带队下乡,深入林县、辉县等食管癌高发区,人数最多时有400多人同时下乡,下乡的过程中没钱住宿,他们就挤在村民的小屋中打地铺,常常是七、八个人挤在一个大通铺上休息,没钱吃饭,就是馒头配咸菜也可持续好几天,没钱租车,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双脚一天之内走完6个村,甚至在这一过程中,无数的学生几过家门而不入,更有学生被土狗追赶,至今为止实验室病人资料已有2.9亿条信息,正是30年无惧风雨、一点一点跑出来的!为此,他更是花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杨中枢教授给他作了这样的评价:“他对科研工作的献身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使我深信他具有成为世界一流医学研究者的能力,如果能得到合理的支持,他将会成为中国最有前途的青年科学家”。

  近期深入王教授的实验室进行学习,更是理解学术中的“不夜城”,王教授为了食管癌事业可以说几乎不离实验室,又一次我问他:“您离家只有5分钟不到的路程,为什么不回家呢?”我记得他这样回答我:“我回家了,我的电脑带不回去,我的资料带不回去,我的研究带不回去,那我回家干什么呢。”杨中枢教授更是在谈到这位门生时,不无自豪地对人说:“对于许多人,我常常要督促他们快一点工作,而对于王立东,我常常想办法让他慢下来,劝他注意身体。”花开花落,几度春秋,惊人的毅力和杰出的研究能力更是让王立东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取得了不菲成绩:

  王立东,1994年破格晋升为肿瘤病理学教授(36岁),十年之后2004年又被评为省高校特聘教授。同时又是博导、国家杰青获得者、中原学者、河南省首批杰青获得者、河南卫生科技领军人才;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二项)和河南卫生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央组织部联系专家;全国食管癌专委会常委、全国肿瘤病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委组织部授予河南省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委。

  他发表的论文已有529篇,其中,SCI论文=100篇,发表在35种SCI源杂志上,发表SCI杂志累计影响因子=425.862,最高影响因子=35.4,IF>5分的SCI论文=33篇,SCI论文累计它引=3529次,11篇SCI论文他引>100次;中文论文被他引2348次。专著8部(主编3部)。

  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863”重大专项4项、国家科技部“973”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项等;同时王立东教授领衔的食管癌研究团队联合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CancerInstitute)PhilipRTaylor教授研究团队和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林东昕教授研究团队,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分析技术,通过对来自中国食管癌高、低发区15031例食管癌患者和15845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对比分析发现3个食管癌高易感SNP位点,研究结果于2014年8月17日在国际重要期刊《NatureGenetics》杂志上发表(NatGenet.2014,46:1001?1006.doi:10.1038/ng.3064.)。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郑州大学在该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文章报道了3个新发现的食管癌高易感SNP位点,rs7447927,rs1642764和rs35597309,分别定位于染色体5q31.2部位的TMEM173基因,17p13.1部位的ATP1B2基因和6p21.32部位HLAclassII区域的HLA-DRB1和HLA-DQA1基因。rs35597309位点变异主要发生在河南、河北和山西交界的太行山食管癌高发区人群,而定位于ATP1B2基因的rs1642764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释食管癌发生明显以男性为主的现象。这一重要发现为进一步揭示食管癌发生相关遗传分子机制,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发现及个体化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863食管癌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重点专项基金、郑州大学高端人才专项经费、郑州大学一附院专项经费和河南省科技厅中原学者等专项经费的资助。

  面对如今的成就,他也只说:我们才进门,我们要做的事、要面对的困难,还多着呢!”

  ▲王立东与老母亲李秀兰在一起

  三、受恩永志不忘,施恩莫记心中

  我们常说上位者“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如果你听过一次王立东教授的讲座,那你就可以猜到他无数次讲座的结尾,他总是在不停地感谢朋友,不停地感谢家人。无数村医的名字,无数学生的名字总是密密麻麻地占满了几张幻灯片,他总在说:“没有这些朋友的帮忙,就没有立东的今天,就没有实验室如今取得的这些成果。”

  在一次我和王教授的交谈中,他告诉我,他和某地区医院一位病理科医生的故事。那位医生姓李,现在李老师与王老师可以说是已经相识很久的老朋友了,而当时王老师一个人初到林州,想要获取病人资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上医院,可作为一个没有介绍信、没有领导招呼、没有人员陪同的三无人士他找到了李老师,他遭受到的冷遇是我们现在没有胆量尝试的,但一次一次的尝试终于使得他和李老师可谓是“不试不相识”,接下来李老师更是顶着无数的压力,甚至领导的辱骂,一次又一次帮助王老师完善食管癌资料,甚至在一次开车寻找病人的过程中,不幸栽入水沟。说到这里,我发现王老师仍然是轻皱着眉头,他对我说,:“正是有了无数像这样的朋友在帮着我们,使我更是不能松懈,是他们推着我向前。我们现在不管是怎么对他们这些朋友好,都是不够的啊。我们现在为他们做的只是尽力而已。”我想正是王老师的这一种对待朋友感恩的态度以及像家人一样的关怀,使得他的朋友们以及实验室的全体学生都凝聚一起,共同奋进。团队的合作是实验室成功的保障,但王老师的精神则是他们团结一心的灵魂。

  他不仅对朋友有真心、真情,他对待自己的父母更是有孝心、深情!他在第一次招考博士生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目:“请写出你父母亲的生日”。这很使一些人感到意外,他解释说:“如果一个青年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尽孝道,不报养育之恩,那么,他能热爱祖国、热爱事业吗”。他大声疾呼:必须使我们的青年一代树立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才能够专心致志去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作为一个学者,他的学问可以不用多么惊天动地、他的智慧可以不用超凡绝伦,但他的一定要怀有感恩之心。说到做人,他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品德的标准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好人,要有感恩的心,要行善,要不计得失。”正是这一颗感恩的心推动着王立东十几年如一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学问”。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王立东教授一心为科研,一心为乡父老的健康福祉,自然静水流深。

相关链接:科技人物-王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