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国重室训:
团结 协作 共赢 出彩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建设 >  国重媒体 >  正文

郑州大学报丨食管癌防治60年

作者: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7日 17:17


▲王立东教授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在实验室工作瞬间

11月5日,从科技部传来喜讯,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运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获批建设运营,是我校在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河南省医学领域的一大喜讯。这一成绩来之不易,60年来,一代代郑大科研工作者在食管癌防治前线艰苦奋斗、不断探索、不懈努力,攻克一个个科研难题,取得一系列的成就。回溯食管癌防治这一科研难题的奋斗历程,要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
  受任于紧要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上世纪5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饱受食管癌疾病的困扰。在当地流行两句话:“紧噎慢噎,三个半月;十个癌症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1957年11月,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同志在全国山区生产座谈会上提到了林县“三不通”(水、路和食管)的问题,杨贵的发言被会议简报收录,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关注,他指派国务院办公厅的同志找杨贵了解情况,指示“摸清情况,研究出对策”。1959年11月,河南省委和省政府指派河南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安阳地区医院等单位的教学、科研和医务人员组成了河南省林县食管癌研究协作组进驻林县开展食管癌防治现场研究工作。从此,在党和各级政府关怀、支持、领导下,全社会参与的林县食管癌综合防治工作在全县蓬勃开展起来。
  以沈琼、刘桂亭、刘芳园、裘宋良、杨文献、王瑞林、邵令芳、苗健、苏济豪等为代表的河南省林县食管癌研究协作组医疗专家长期驻扎在林县,开展多学科、大规模、长时间的系统研究,在食管癌的发病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防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其中,病理学专家沈琼和裘宋良教授从1959年进驻林县,一直到1978年才回到河南医学院,整整在林县潜心进行食管癌高发现场和病理学研究20年。当时尚无纤维内镜技术,使用钢管式的食管镜事倍功半,而且患者难以忍受。沈琼冥思苦想,于1960年创造性地设计了食管细胞采取器(简称拉网),创立了食管脱落细胞学诊断标准。这一研究,解决了食管癌无法早期诊断的难题,使当时人们一旦患上食管癌便“吃麦不吃秋,吃秋不吃麦”最终活活饿死的悲惨局面有了扭转的希望。这不仅是沈琼的成就,也是我国对世界医学的贡献。1971年,刘桂亭教授在国际上率先证实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林县霉菌毒素(互隔交链孢霉菌)和亚硝胺的存在是导致食管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1989年,裘宋良教授多年潜心进行食管活检组织学癌前病变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杂志柳叶刀上发表。邵令芳教授发明了用于食管癌手术的食管胃吻合器,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食管外科学书籍。这些研究成果集中揭示了该地区食管癌人群流行病学分布特征,食管癌变早期的细胞和组织形态学变化特征,提出早期食管癌和食管癌前病变的概念,建立了食管癌危险因素鉴定标准,并利用拉网检查进行大范围无症状人群早癌筛查,早期发现和预防等工作,积累了防霉、去胺、施钼肥、治增生、改变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等防控经验。这些科学家爱国、敬业、求实、创新、协作、献身的科学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河南医学工作者潜心进行食管癌防治研究。
  守初心接续奋斗、担使命砥砺前行。1978年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后,老一代科学家开始培养一大批食管癌研究青年人才。其中,以董子明、董子钢、王立东、王尧河、陈奎生等为代表的青年学者,秉承老一代食管癌研究专家的奉献精神,1985年至今继续坚持食管癌高发现场防治和实验室研究,形成了郑州大学二代食管癌研究专家。现任实验室主任王立东教授领衔的食管癌研究团队历时20余年,对几十万例食管癌患者数十年随访,设立了信息数据库和样本库,并利用这些大数据和样本库发现了15个食管癌和贲门癌易感基因和8个致病基因,研究结果连续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这些研究为食管癌精准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董子明、董子钢教授团队,刘宏民教授课题组、王尧河教授课题组等也做出了大量标志性成果。1995年以来,以秦艳茹、王启明、高社干、李沛、刘康栋、路静、陈小兵等人为代表的又一批青年食管癌研究专家,相继投入林县高发现场防治和实验室研究工作。这批人,至今仍奋斗在食管癌防治一线。这是郑州第三代食管癌研究专家,他们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不断攻克难题,在食管癌防治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60年来,战斗在抗癌一线的医疗专家们深入基层、一心为民,成就卓著、丰碑昂然,让曾经“村村都有食管癌,家家都有癌病史”的林县,变成了中国食管癌防治的标杆高地,成为全中国的“抗癌铁流”之地。
  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建,是经过60年来一代代郑大人不懈努力、接续奋斗的结果。自1959年11月,河南医学院(现郑州大学医学院)等单位组成河南省林县食管癌防治研究协作组(河南医疗队)进驻林县进行食管癌高发现场防治和实验室研究工作开始,60年来,重点实验室历经河南医科大学癌前期研究室(1978-)、河南医科大学癌症研究室(1995-)和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2005-)等发展阶段。2016年2月,河南省政府启动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2016年12月,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的专家组论证;2017年6月,被科技部专家评审确定为优先启动的九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2018年9月,通过科技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部省会商;2019年9月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组的现场考察和论证,专家一致同意实验室建设运行实施方案通过论证。2019年10月通过部省专题协商,2019年10月,科技部、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批准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
  目前,重点实验室位于郑州大学东校区,总面积12600平方米。固定人员60人,其中院士1人,国家杰青获得者3人,国家优青获得者2人,中原学者4人,海外学习工作经历37人,占比62%,平均年龄40岁,形成了一支能把握国际学科前沿、勇于创新、团结奋进、富有朝气的研究团队。现有大型仪器412台套,设备累计金额8706万元。近五年来,该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863”课题和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等 118项,总经费达12771万元;在国际知名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031篇,其中IF>10有41篇,IF≥5有194篇;近五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2项;近五年共申请并获授权发明专利共46项。
  60年,一甲子,三代人。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正式获批建设运行,是肯定、是鼓舞、更是鞭策。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为食管癌奋斗终生的郑大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链接:郑州大学报丨食管癌防治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