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国重室训:
团结 协作 共赢 出彩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建设 >  国重媒体 >  正文

河南日报报道丨三代“接力”呵护食管健康

作者: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2日 15:48

▲6月16日,在郑州大学医学院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王立东正在带领科研团队进行技术攻坚。

“今后,希望大家献身科研、为攻克癌症这个难题做出自己的贡献。”近日又一批博士、硕士高端人才从郑州大学医学院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毕业,实验室主任王立东送上了自己的寄语。

正是一代代科研人的前赴后继,才积攒下了实验室最宝贵的大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数据库包含了5.4万例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35年随访研究队列,5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诊疗、病理和47年随访信息。”6月16日,王立东向记者介绍。

正是有了这份宝贵的“财富”,该实验室在食管癌防治研究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已发现15个食管癌和贲门癌易感基因和致病基因,建立食管癌自然发生监控分子指标体系和高危人群界定标准;为建立高危人群预警和早期发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多个“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背后,是食管癌防治难点的不断攻破,是癌症发病率、死亡率的不断降低。

而这些具有“沉甸甸”分量的重要科研成果,它的“根基”来自食管癌高发地区的现场研究。1959年,由当时的河南医学院牵头多家单位成立了河南医疗队,进驻林县(现林州市)开展食管癌防治现场研究工作,这也是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雏形”。

“第一批研究者中就有我的老师裘宋良,他们扎根林县20年,发明了食管细胞采取器,创立了食管脱落细胞学诊断标准等,为如今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落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立东回忆说。

薪火相传,接过老师的“接力棒”,王立东成为省内第二代食管癌防治研究领军人物。1995年至今,他先后带领5万多名学生、志愿者深入全国的食管癌高发区,在4000多个乡镇,12万个村庄挨家挨户找病患、做调研。“我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车轮上度过,剩下三分之一是在实验室。”谈起为科研奋斗的艰苦岁月,王立东十分感慨。

跨越一个甲子,三代人科研“接力”,历经河南医科大学癌前期研究室、河南医科大学癌症研究室和河南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等阶段,2019年11月,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批复建立,也是河南第一个医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立东介绍,“整个实验室主楼总面积12600平方米,固定科研人员60人,食管癌病因与预防、分子机制和早期发现、靶向药物研究与生物治疗是三个重点研究方向。”

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近年来,实验室在食管癌病因和预防、发病机制和早期发现等方面已取得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为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带去福音。但食管癌关键致病因素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和个体化预防措施等许多关键科学问题仍亟待攻克,攻克癌症仍任重而道远。

“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梧桐树’,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聚集更多优势资源,进一步降低我省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将食管癌防治研究模式作为一个引领,带动其他肿瘤的防治,不断提升我省医学科研能力,为推动我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谈起实验室的未来发展,王立东充满信心。

相关链接:河南日报报道丨三代“接力”呵护食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