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之家.........................
外语打基础 新闻建功业——记郑大外院72级毕业生杜迈驰

校友风采

外语打基础 新闻建功业

——记郑大外院72级毕业生杜迈驰

在北京“鸟巢”东面的居民小区内,人们总是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早晚跑步时拿着收音机听英语广播。久而久之,小区内素不相识的人拿着进口药瓶问他这药怎么吃,家长请他为孩子辅导英语。他就是今年68岁的郑大外语学院72级毕业生杜迈驰。

“郑大毕业后,为了让自己的英语水平衰减慢些,40年来我练英语用坏的录音机、收音机有十几个。”他说。

进步阶梯:学业功底扎实

杜迈驰是“老三届”高中生,19688月“上山下乡”回到老家鄢陵县务农,当过泥瓦匠、电工、生产队队长、民办教师。作为河南第一批工农兵学员,他19725月进入郑大外文系英语专业学习,先后担任班里学习委员和英语专业三个班的团支部书记。他说:“下乡时深感知识缺乏,在郑大学习时就想把失去的学习时间抢回来。郑大学习三年多,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我在学习上一分钟也没有耽误,学累了,洗衣服或打球,然后接着学。”那时,学校和系里开会多,领导在台上讲话,他就在台下默默搞同声翻译,不会的生词记下来查字典。为了避免从外国直接过来的磁带有“不良”内容,系领导让他在课余时间审听语音室存放的磁带。他戴着耳机泡在在语音室,边听边读,英语听说能力大有长进。课下不管干什么,他坚持与同学讲英语,有的同学不习惯,他就带着讲。一次在二七纪念塔用英语讲解“二七大罢工”历史时,在场的省外办同志对他声情并茂的解说予以称赞。

19749月学校按照上级要求搞“批林批孔”。个别老师心里发毛,生怕挨整。一位教课老师本来就神经衰弱,晚上睡不好觉,运动一来更睡不着,断了烟瘾的他只好又抽起廉价的“公”字烟提神。看他思想包袱这么重,杜迈驰和几个班干部主动跑到他家做工作,劝他不要想别的,安心教学。当时,学校和系里还没有建立学生会,系里一些活动由团支部牵头组织,“一帮一、一对红”助学活动、学雷锋做好事、篮排球比赛、办黑板报和墙报,一时搞得很红火

(中排右二为杜迈驰)

1975772级同学毕业时,交通部水运局派两位同志来校挑选两个同学进京,杜迈驰被选中,被分配到水运局国际航运处,负责我国和外国政府间海运协定中英文本的起草和翻译。19775月,他被派往马耳他,负责马耳他为我国建造油轮的图纸谈判、建造、试航以及返航途中的翻译工作。一年半的国外练习,他的英语水平大大提高。19817月,他顺利考入北京外贸学院(现北京外经贸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UCLA合办的北京国际经济管理学院。进该校前后,他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英语采编专业的笔试和复试,被录取后学习三年,顺利拿到硕士学位。

大展拳脚:“两把刷子”齐上

他说:“三年研究生学习(1982年初到1984年底),虽然学得很苦,但英语写作水平大有长进,而且掌握了做学问的方法,为日后大展拳脚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56月他到香港一家主流媒体经济部当记者,报社总编要求他每天向报社交一篇新闻稿件,每晚向编辑部交稿后翻译五六条电讯英文稿,星期天翻译3000字左右的长篇英文稿。初到香港人生地不熟,杜迈驰抓紧把粤语当外语学,听磁带,看语法书,同时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新闻写作和英文翻译“两把刷子”一起上,顺利完成报社的任务。他写的不少重要稿件经常在经济版头条位置发表,翻译的长篇英文稿发表时注明“本报记者杜迈驰特译”。

因工作需要,杜迈驰19878月回到交通部政治部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管理工作。1988年底,交通部任命他为政策法规司宣传处副处长,三年后任命为处长,负责交通部对外宣传和全系统报刊、电视、广播管理工作。他组织召开了多年没有召开的全国交通系统宣传处长会议、交通报刊工作会议、交通电视宣传工作会议、交通报刊审读会议,建立了新闻宣传通讯员队伍和声像中心,组织过电视摄制、播音培训,加强了与新闻媒体的联系,通过每周一期编发的《交通新闻线索》及时向新闻媒体通报情况,为交通新闻报道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央媒体主动到交通部和港口、船舶、公路一线采访,电影厂家主动联系拍摄交通题材,一些作家联系到一线采风。他充分利用中英文写作“两把刷子”,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发表稿件,为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新华社特稿社撰写英文稿,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交通发展。行业对外新闻宣传四处开花,出现了多年未见的火红局面。

有了交通业务和新闻管理的基础,19938月中国交通报社领导班子调整时,交通部任命杜迈驰为副总编,1997年兼任副社长,20058月任命为总编辑。他到报社后,从建立健全采编规章制度入手,参照ISO9000国际认证体系对产品质量体系的要求,不断完善报纸质量管理体系,严格编审流程及岗位责任制,开展读者调查、了解读者的需求;对自己收到的读者来信,他坚持每信必复,他坚持在社内开办讲座,涉外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提高采编人员和通讯员业务素质,办报质量和报纸发行量不断提升。北京大型市场调查公司零点公司20044月对《中国交通报》调查表明,该报读者阅读率、忠诚度、推荐度在同类十家报刊中居首。在2008年“第四届中国传媒传创新年会暨中国传媒改革三十年论坛”上,该报被评为“中国十大专业报品牌”。该报除了从他到任时的周三刊黑白四版发展到周五刊彩印八版,形成了新闻版+专版的行业报版面格局外,交通新闻网、交通电视新闻等多媒体也逐步发展起来。交通电视新闻开办的《总编读报》专栏请他出镜,解说行业大事。

为了巩固英语,业余时间他与别人合作翻译校对《世界名作鉴赏大辞典》《大众传播通论》《希腊海商法》等书籍。报社同志评职称需要考试英语,他专门办培训班进行讲解,报社年轻人参加交通部英语讲演比赛,他帮助修改讲演稿,纠正语音语调。

开拓创新:荣誉纷至沓来

2010年年底退休,杜迈驰在报社干了17年多,成为职业生涯中最长一段,也是他出成果最多的一段。他策划过“银河轮事件”、 国家高速公路网、新农村公路建设等大型报道活动,带头深入基层采写深度报道文章,撰写重要评论,研究报纸发展的前沿问题。

19944月,他带记者调查企业14项经营自主权的落实情况。他在述评中大胆提出,14项自主权不一定每一项都层层下放,如果全下放,就下给具有企业法人地位的这一层。这个观点当时在理论界和其它报刊上还没有见到过。7篇稿件发表到第三篇,时任交通部长黄镇东要求报社把所有稿件送到部里,供决策参考,并号召机关干部像记者那样深入调研。

1998年长江中游特大洪灾过后,他825日发表的《发扬抗洪精神,实现“加快”目标》评论,在全国报刊中首次提出了“抗洪精神”并予以诠释。这篇作品被评为全国交通好新闻一等奖后,中国记协原国内部主任点评说:“评论准确地概括了抗洪精神的内涵…… 表现了对言论改革的探索精神。” 洪灾过后,国家加大了公路投资力度,但建设质量能否保证、会不会出现腐败等问题,让他忧心忡忡。他连续在发表了《严防偷工减料》《腐败祸根不除 工程质量不保》《堵住“资金管涌”》《下次该谁落马》《儿子收钞老子定标》《苍蝇不叮无缝蛋》系列评论。对工程质量和腐败问题批评之早,发表密度之大,言辞表达之锐,其他报刊罕见。

   200512月起,他先后到四川、贵州等六省贫困山区农村采访。他在系列报道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被交通部采纳。时任交通部长张春贤在报纸上批示,这些文章“很有深度,很有水平”。

2008513日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他发表的《早一秒通路,多一人生还》评论,被中央电视台媒体广场全文转播,并成为激励抗震救灾一线交通干部职工奋战的口号。

对于交通系统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风貌和先进典型,杜迈驰不遗余力地通过评论热情讴歌。19942月,中宣部、交通部联合在京举办“抓斗大王”包起帆事迹报告会,他发表的《弘扬新时期的创业精神》社论回答了读者困惑的四个问题,内容完全有别于同一天各大报评论。后来,这篇评论以最高分被中国产业报协会评为好新闻一等奖,他受邀在学术年会上介绍写作经验。

他到报社后撰写各类评论300多篇、20多万字,思维超前、观点新颖、语言犀利、爱憎分明成为他的评论特色。他说:“评论员要有理论创新勇气,言论要有新观点,言他人所未言,决不可隔靴捎痒,无病呻吟。”

他积极探索办报改革之路。面对上世纪90年代报纸纷纷扩版的热潮,他提出报纸版面应该从“粗放”到“集约”,走扩大内涵之路,增加信息的“含金量”。针对行业报纸走市场的困惑,他提出要搞好报纸的“二次销售”,报纸内容一定要满足既是读者又是广告产品潜在客户的阅读需求,行业报要打造行业发展的传媒服务产业链。对于报纸的质量管理,他提出要用PDCA循环,建立长效支持机制。他在报社和退休后在中国产业报协会工作的20年中,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新闻和交通业务论文30多篇,出版了新闻培训教材《你能成为新闻多面手》及其增补本。他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的中国新闻奖、中国产业经济好新闻、全国交通好新闻奖16次,其中一等奖7次。此外,他先后荣获诸多名誉:1997年获全国交通系统首届报刊采编人员“双十佳”,获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三名评论员之一),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三次被全国新闻职领导小组聘为全国新闻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最后一届被任命为高级记者评审组组长,郑大聘请他为新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聘他为新闻学专业硕士论文同行评议人。20092月,他获得了由80多家部委经济类报纸和央企报纸组成的中国产业报协会颁发的第二届总编辑金笔奖(每届只评选三人)。2010退休前,他被交通运输部聘为二级高级记者(同二级教授)。

   

退而不休:充分发挥余热

杜迈驰退休前的20104月,当选为中国产业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6月又当选为中国交通报刊协会副会长。20101210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宣布杜迈驰退休,一段时间内,他仍然帮助中国交通报社写评论、看出版大样。报社组织的“十一五”交通巡礼70多部电视专题片展播,需要他审看,提出播出意见。报社声像中心拍摄录制交通部机关司局长的“新闻会客厅”节目,他要给主持人提醒现场存在的问题,下次如何改进。嘉宾只有一位时,他化妆上场,既回答也提问,在主持人和嘉宾之间进行勾连。201411月,《中国交通报》纪念创刊30周年,报社领导让他提前帮助策划纪念活动方案和展室内容布局,帮助搜集历史资料,撰写展室文字说明,修改电视专题片脚本。

2011年元旦过后,他在兼顾报社和交通报刊协会工作的基础上,正式到中国产业报协会上班。他深入调研了协会的分支机构和部分会员单位,提出了调整压缩秘书处机构、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见。除了搞好中宣部要求的“三项教育”“创先争优”“打击虚假新闻”活动外,协会开展了新闻采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新媒体发展等方面的业务交流。20124月,中宣部组织了联合调研组,了解行业报基本情况、转企改制中的问题和建议,以便为7月召开的全国行业报新闻宣传研讨班做准备。杜迈驰参加了调研组,调研完毕,他撰写了《产经报纸的现状、困难和发展建议》上报中宣部,得到领导重视。

按照中宣部“新春走基层”要求,2013年大年初四开始,他带着几位记者冒着严寒、风雨、雾霾,一路马不停蹄到北京、江苏、安徽的公路收费站、服务区、港口码头、船闸、机场、火车站明察暗访,了解春运真实情况和旅客反映。此后,他参加了中国记协召开的“新春走基层”座谈会,谈了采访情况和感受,受到中国记协领导肯定。

(杜迈驰参加连云港新浦汽车站总站雷锋班义务劳动)

去年年底,中国交通报社离退休老干部所在的第12支部改选,杜迈驰当选为党支部书记,他先后建立了党员微信群和支委微信群,组织党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并搜集了相关资料做成微型党课课件发到群里供大家学习、讨论;组织党员前往卢沟桥抗日纪念馆参观学习,并把参观的内容制作成PPT挂到微信群内。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日讲话精神和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他先后撰写了《践行习总书记新闻观 提高交通报刊传播力》《讲好交通故事 促进行业发展》的论文发表,产生了较大影响。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开拓不止,是他郑大毕业后的真实写照。



上一条:82级校友刘光源先生新任中国驻波兰大使!

下一条:索晶晶校友“英语专业学生该何去何从”报告会在外语学院第一报告厅举行

关闭

联系我们  |  院长信箱郑州大学山东大学  |  浙江大学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版权所有: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