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之家.........................
外语学院“校友讲堂”苏福功校友的报告

外语学院“校友讲堂”苏福功校友的报告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我现在非常高兴地再次站在这里开讲,此时此刻,我心情还蛮复杂的。第一,很高兴,毕业离开学校整整40年了,40年来踏步我们的老校区看到人们无比的亲切,走到我们的新校区,又充满着信心和希望,很高兴。我第二种心情又有些不安,怎么会不安呢?就是说,今天是开讲了第一讲,上午我来讲,我觉得很光荣,也很荣幸。第二个问题就出来了,讲什么?面对着100多名我们外语学院的研究生,又有本科生,又有新生。我呢,应该说,离开这个学校40年了,40年的英语伴随我的成长,我这儿有很多小故事。但是,面临着我们共同的年龄和阶层的,我的校友,我的同行,到底哪一种东西比较对你们的胃口,你们喜欢听,或是听完以后能够跟我分享我的欢乐与艰难。同时第二个问题,如果说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就造成两个小时的时间的浪费,我觉得,一对不起老师也对不起同学们,第三更对不起今天开讲了的第一讲。

但既然上来了,那还得讲。怎么讲呢?我先给大家说一下,最近,我们离校的72级外语系的,当时我们一共有98位,就在上个月,我们一共49人从全国各地赶了回来,大家在一起,除了拜谢老师、此外,向校领导和老师汇报40年来每个人在不同的旅途上、不同的岗位上都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体会。此后同学之间又进行了交谈,交谈之后,我们共同的认识是两条。第一,没有郑州大学,没有在郑州大学学过外语,那么我们可能毕业以后在另外的一个环境中赶不上对外开放这么前沿的步伐。第二,我们虽然在不同的岗位上,做着不同的工作,正如张校长所讲的,我们有的当教授,有的当工程师,有的当了高级经济师,有的当了外交家,有的当了新闻高级记者,有的不少当了海外公司总经理这一类,但是大家各自交谈中都有共性的东西,应是我们40年来支撑我们、帮助我们、我们依靠它而成长起来的,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因缘,共同的经历,那么,基于这一点,所以我想今天下午就从一个个性方面讲起。

我呢,也蛮有意思,我的个性更有个性化。我毕业了40年,郑大毕业后我分到了一个研究所工作,一口气在那儿干了14年,然后到了外交部,3年之后到了香港,到了新加坡,又在海外干了12年,2000年回来当了厅长、局长,又干了12年,这40年就这样过去了。应该说我的工作环境和结构是蛮不同的,跨度也非常大,今天在国内内明天跑海外,今天在美国明天又到了新加坡,今天在当兵明天又当官了,总而言之,变化很多。但有一条是没有变化的,40年来我依靠英语这个拐棍所支撑,使我走到了今天。所以说这不是题外话,是我永远感谢我的母校郑州大学,感谢我的老师辛辛苦苦教书育人,使我们这批同学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量,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我在这里放两个片子。

今天讲五部分,讲第一部分前先看一个片子。这张照片是1973年3月10号我们英语系一班的集体照片,这张照片中的无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是风华正茂,最小的18岁,最大的24岁,当时的班主任,主讲老师,李老师也只有34岁。当时的我21岁多,22岁,瘦小如小猴,现在大腹便便一老头。另外一张是上个月从外地赶回来的老同学的照片,你们可以看到,刚才那张照片里大家风华正茂,现在呢,都是头发斑斑,两鬓斑白。但是同学们可以看到,虽然我们来自全国各地,年龄也都在60岁以上,但是精神很好。回忆起成长,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只有说不玩的话,续不完的情,很有意思。说这样的一个开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代他们说出自己的心声,我们没有辜负老师的教诲,没有辜负在郑大3年的日日夜夜的学习,是学习到的英语功底支撑我们到今天,这是这次的开场白。

 我是1972年5月来报到,同学们会问一般是8月、9月份来报道,为什么5月份就来报道了呢?这里面问一些老师没问题,同学有问题。在那个时候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产生极重要影响的事件,那就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尤其在我们学校受到了重大的影响,不仅没课,而且我们每天的读书变成了每天写大字报,我们的跑操锻炼变成了上进优先,这样读书的机会也没有了,小学没有也停了课,中学升不了高中,高中升不了大学,一直到从66年开始,到68年的时候一部分同学到工厂去做工了,到后来毛泽东主席有一个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他这一个很有必要,留校的学生全部都到了农村,去当知识青年,也就是去当农民。那我们国家的高中教育怎么办,我们的人才怎么培养,这个问题绝不是写写大字报、游游行就能解决的。所以在1968年的7月21号,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机床厂中做了一段批示,大概的意思是“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讲的主要是理工科大学,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从有事业经验的农民、工人中选拔学生,到校学习几年之后再回到工作岗位上。”毛主席做了这样的批示,这个批示里有几个关键词,第一大学要办,哪一个国家不办大学呢;第二学费要付,不管你干几年;第三不按考试,要从工农兵里选,这样就打乱了几十年形成的,整个办学体系。我就是在这样变革中间来到这里的。我们国家在1970年,像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做试点招生,也就是我说的,推荐从工人、农民、解放军中选人去上学。到1972年初,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感觉条件基本成熟,就在全中国开始第一届的招生。1975年初的二三月份,下文字后,就开始招生了。我那时是洛阳工厂的一名工人,后来当了车间主任,在被推荐的时候,我们一个区有26个企业给12个被推荐的资料,学校在12个人中又选了6个人参加了当时的所谓的考试,除了基本的调查外,要求我们在2个小时写出不超过500字的文章,题目是记一个熟悉的人或事。我但是还有点儿小聪明,觉得这篇文章可能会决定我的一生。我认为是考察我们的基本功,时间地点人物基本事件的4个基本要素要搞清楚。过了一个小时之后,一个老师拍了拍我让我出去,他问我为什么只填郑州工学院而不填郑大呢,我说郑州工学院有个机械制造系,我是二级车工、车间主任,你郑大外语系是干什么的?所以我不选,也不报。又问我喜欢机械吗,我说我不喜欢机械,最喜欢历史和中文。问我为什么喜欢中文,我说我觉得自己时间挺多的,想写些东西,但是我不会写,于是就参加了小说训练班,听过老师讲过课,觉得挺有意思。后来老师就说看我写文章,就觉得上过班,如果郑大录取了,就把我调到中文系,并问我行不行。我反问了一下,老师给了肯定的答复。我就拿笔把郑州工学院机械制造系改成郑州大学外文系。

当时觉得自己不是外语系的而是中文系,特别高兴。虽然老师同意了,但是我丝毫不知道在6个同学中间能不能被录取。第一关群众推荐,我过了;第二关文化考试,我不知道能不能过,还有第三关,还有政审,还得学校同意。但是我唯一感到高兴的是,可以不用和机械打交道了,也不用学外语了,将来想办法写写小说就是我一生最大的追求。非常幸运的是,一个多月以后我拿到了通知书。5月18号,拿到通知书不到一个月我就来报道了,到了郑大老校区东门口,还打了标语。当时外面放了三个架子车,学生来了以后,老师用架子车把我们的行李推到了宿舍。一进宿舍,看到有四张上下双人床,还贴的有名字。这是我的宿舍吗?不是,我填的是中文系,不是外文系。那我不住行吗?就把行李放了下来,住下来后我就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见何老师。第二天上午我就从行政楼走到了文科园去找何老师,但是没找到他,后来就找讲鲁迅的孙老师。我说了我的来历,很热情地接待了我,问我找何老师干什么。我说我昨天已经在外文系报道,得赶快到中文系来,何老师答应我把我调到中文系来的。然后孙老师问我为什么要到中文系来。我说,第一喜欢中文,第二根本不喜欢外文,我以前学的是俄文,没接触过英文,而且我字母都念不准,那要学到什么时候。孙老师问我,那你想当作家?我说当不了作家也得会写小说,要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孙老师又问我读过什么书。我说了十来本书的名字。他问我知道这些作家的名字吗,让我说几个。我说这有什么难的,就说了几个。孙老师问我刚才说的这几个,谁是中文系毕业而当了作家的?这下把我问住了。第一确实没有研究过他们当作家的经历,第二确实不知道他们中文系毕业没毕业。然后孙老师告诉我说:“你读过鲁迅,读过郭沫若,他两个都是学医的,而最后变成了文豪。你说你读过高尔基的三部曲,高尔基连小学都没有上过。你说你熟悉李准,李准是农民出身,研究农民思路的,什么时候上过大学,什么时候读过中文?要想搞创作,搞写作,第一是生活,没有社会基础你什么也写不出来,中文系毕业也白搭。如果你真的想去搞创作当作家,那就下决心去学外语吧,因为外语,才是替你打开了天窗。你有机会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许多发展,你比别人都要快的多。外语来的太重要太重要。”我能感觉到,外语,就是我第二个极大的资源的渠道,丰富我的第一个理想,能够让我更好更快。于是我不再等何老师,就下楼回寝室。路上碰到我后来的班主任李老师,李老师正在跟我们班两个学生教他们发音。我走到前面,对李老师说,我跟你学念26个字母,你看我能不能学好外语,老师没有交过音标,我念的不准。老师听完说不错,说我能学好外语。我就对李老师说,我想去中文系,不想学外语。李老师告诉我说,外语学了以后,对搞创作更有好处,如果真想当作家,外文对我来讲太重要。我看了看李老师,想了想孙老师,就低着头走进了我的宿舍,拿出东西,开始学外语。这一段讲的多了些。我们98个人里有20多个解放军,工人有20多个,其他60多个都是从农村来的,这60人里,大多数都是教师。我们50个人学俄语,50个人学英语,刚才我让大家看的第一张图,就是当时我们分了6个班学外语的时候,这是我们班的全体同学。我们俄语班的50个人,基本男女平等;英语班的50个人,只有9个男生。进入到班里学习后,我们17个人派了3个老师,从早上开始教导。那时条件和现在不一样。当时早上6点,系里的辅导员已经在门口等着了,等着所有学生出来,开始跑早操,然后早读,晚上要上自习。特别是我们英语一班的,李老师是我们班主任,当我们早上6点起床到操场的时候,他已经在操场了,拿着书等着同学。晚上上自习,3个老师同时出现,李老师必然在其中,两年如一日,天天如此。在这期间,当时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各个同学的文化水平不同,学校当时定下来要补文化课,教中文、国际政治、历史等,教文化课的正好有何老师。何老师找到了我,跟我说,到了学校,一律不准调剂,就好好在外语系学习吧。严格来说,是何老师促使我报了郑大,是孙老师和李老师劝我不要再考虑中文系了,第三个因素是,我们班十几个人成立了一个党支部,一个团支部,一个班长一个副班长。我们班的一个女生是党员,兼职了班长和党支部书记的职务,给我派了副班长和副书记,我想应该好好学习才能给同学们做榜样。简单一句话,三点一线,三点是宿舍教师食堂,一线就是咱的体育场。一年365天,跑步、读书,至少在350天以上。我们放假,不论是寒假还是暑假,班里的同学,没有一个人是在家里待够一个假期的,有些同学可能会问为什么那么刻苦,不是这样的,只是感觉时间过得很快,都20多天了老师教的还不会。后来我在某个机构当了4个月的导师,当时李老师怎么教的,我也怎么样要求这些学生。后来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也是这样要求自己。外文学习和中文一样,不要怕错,第二不要想什么捷径,单词要多背,不要想什么词根记忆,不到研究生就不要研究这些东西,老老实实背单词。3年5个月后我们这帮人就顺利地毕业了,毕业的时候我们的心情还是很好的,第一,不管以前是工人还是解放军,我们都变成国家干部了,跟现在不一样,一旦毕业,国家包你分配,工作不用操心了;第二当时美中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在改革开放的萌芽时期,国家需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时外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终于三年熬出来了,我们开始走向社会,我们走的时候回头望着郑大,心里想着,我们不会辜负郑大,我们一定会干得不错的。就这样,我们三年的大学生活就过去了。这是我为大家汇报的第一部分。当时的教学楼和现在的外语学院没法比。

第二部分是1975年7月份毕业以后,当时我们100个学生是根据国家统一分配的,全国各地哪儿都有,我们同学有分到连云港的,广州的,北京的等等,在河南省当时提出了“郑汴洛”三个地方的外语,所以我就分到了洛阳,在洛阳拖拉机研究所,这个研究所也是蛮有意思的。河南省在“一五”期间是重工业重地,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国家把一些项目、研究单位,从北京移到洛阳来。我到这个研究所面临着什么情况呢?这个研究所是1953年建立的,当时叫做重工业汽车拖拉机厂,是国家一类研究所,当时这个厂子里人才济济,我走的时候是,813个人中有500多的大学生297个高级工程师,我当时去的时候有370多个大学生和高级工程师。

    看这个照片,我们的所长去莫斯科学习过,其他的工作人员也有美国归来的,他们是解放前出去的,有搞英语的,有的不是搞英语的。当时我毕业到研究所时,同事都是比我大十岁以上的。这个研究所规格不低国家级的,正厅级待遇。我觉得来对了,我分到技术情报室,我就傻眼了。第一,当时这个办公室坐了十一个人,有学英语的、俄语的、德语的、西班牙语的,有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大等名校的,屋子里没有一个河南毕业的学生。同事一看来了一个小年轻,就给分配了一个材料,让翻译一下。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了翻译工作的严格,在办公室中,同事问我是哪里毕业的,有问我在学校学了什么书,我给他们说了一下,又问我学过多少单词,我说记在单词本上了有7000多个,同事说才7000多个,当时觉得很慌张,他们说郑大不是名牌大学,郑大外语系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培养不出来翻译人才。进入到正式的工作中后领导给了我一篇文章,如果这篇文章有1000字,我只认得500字,竟然连两句话都翻译不出来。因为它不是我们以前学的那种外语,它是专业外语,同一个单词,在这儿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就没有办法组织成句。我就开始查字典翻译,把我查的单词一个一个记下来,有些单词我会,但是意思不一样,只能重新记,记了之后,开始翻译。这样的苦日子我过了两三个月,终于翻出来两篇文章。然后我把文章拿给我们的高级工程师,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我想着我的句子不会出问题,因为我很认真地去翻译了,但是他把我的文章改的面目全非,曾经有次,10页纸上给我留下的完整的句子都不超过10句,这对我的刺激相当大。我说这些我在字典上都查过了,应该没有一点儿问题的。我后来就发现了,除了英文本身这个词有,查字典意思对不准以外,对基础不了解,所以这个词在这里中国化之后,还不如原版的那个词的意思。这样过了三个月之后,我很苦恼,我曾经想过调走。虽然在新的单位里领导都很关怀,他们希望留住人才,此时面临的境况就是走不好走,干难度大,后来我跟主任说自己和同事之间的差距大,感觉自己的工作不欢迎自己,自己想去学学技术,主任说那几个学外语都没下过实验室,但是人家翻译的也挺好。我说别人来这儿几年了,我才来了几个月,还是让我下实验室去学学技术。然后我转到了实验室,我当时想,为什么我要下去?比方说,现在好多人都会开车,我问大家第一个问题,汽车为什么会跑?这个都知道。第二个问题,汽车会跑靠的动力靠的发动机,发动机的功率动力是垂直下来的,这个动力怎么变成线性运动往前走?不知道。打转向的时候一个轮子转一个轮子不转,就转过去了,那么汽车为什么会转弯?你说方向盘一打就转了。不对,如果你做个实验,钢性的两个轮子,怎么也不可能让一个走一个不走,原来是这里面有一个差速器,轴不是一根轴,是两个半轴,中间一个差速器。那时候我们翻译的都是世界上一流先进的东西,接受过来让国内仿效了解他们。我们国内搞了机械转向,他们搞了液压转向,液压重力转向。液压不是靠机械,是靠齿轮动、缸、阀门,这三个把液体变成动力,然后促使机械来辅助转向。这些简单的问题,对我来说都是很复杂的。我这第一项搞不好,文章就永远翻不好。所以我就穿着工作服来到车间,跟着老工人一起,仔细观察零件,明白原理。理解每一个单词(00:28:28)。就这样在里面呆了一个月的时间,我查的英文单词在中间的应用,它的功能我也明白了,后面再翻译的时候就相对不那么难了。当时国家工业发展急切需要了解到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外国的先进的东西翻译成中文,让国内了解外国的技术到了什么程度,如果翻译不到位,就会没办法用。后来我又学习了底盘。什么叫底盘?现在汽车都是两个轮子转,发动机要么在前面要么在后面,只有一个轴有动力。但是拖拉机可以有4个轮子同时转,多的时候有16个轮子,前进倒挡,一般的车只有两个,拖拉机的倒挡可以有8个,前进挡可以有16个,因为它每一个传动力都要接近,因为拖拉机后面拖带的东西太多,不可能一下子有那么快的加速度。这些技术我们国内都没有。我就把这些单词背下来,把所学的东西一样一样对号入座,心里慢慢有数,我花了将近1年多,另外就是外语。虽然我们再学校里学的不好,但我深深了解到自己词汇量的不足,阅读的不足。头三年,在研究所,我基本上处于学外语,学科技外语,学技术这个过程。三年后,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开始走出第二步,就是有点底气了,就开始大量的翻译,主要是从英语翻译到中文。那时也是刚成家,时间比较充裕,当时工作要求一年翻译15万字,我第一年翻译了17万字,第二年翻译了五六万字,第三年的时候翻译了25万字,有时一天能翻译7万7千多字。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想就一心搞翻译,心里很高兴,把翻译的成果给高级工程师时一半以上的文字可以被认可不会改得面目全非了。三年后我遇到了更多机会,我们国家改革开放,需要引进大量的技术,需要有效地把我们的东西推出去,这个时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了。1978年12月份中国搞了第一届国际博览会,需要40个专业人才,一周会议下来后,留下4个人转入技术层面的谈判,我有幸成为这四个人中的一个。我开始进入以口语和文件翻译为主的过程。这里的有些工作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们认可了,才会下单子买你的什么技术。翻译有的时候不会,那不会怎么办?有些单词差异也很大。同学们都学过cylinder这个单词,是圆柱体。Cylinder linear是什么意思?发动机字典翻开,原来是汽缸道。后来我们到英国去谈,这时奥地利找到我们要转让技术,而这个技术有恰恰是我们想要的,第二天经外交部批准我们就飞到了奥地利,奥地利要求很着急地要签合同,我们就先起草中文合同然后翻译成英文合同,翻译成英文再给老外讲,像这种突发事件很常见。后来到了美国我们也引进了他们的技术。这个事儿我也想跟同学们分享一下,1986年咱们工业部的李部长和两个司长去参加联合国的会议,先到了美国,第二阶段会议移到阿根廷。三个领导都是留苏的,会英文但不是很多,我是随行的翻译。美国把这事儿协调好后,我们飞到了阿根廷。第二天上午开始多国会议。晚上突然打电话告诉部长,懂英文的中文翻译,因为飞机误点,今天来不了,明天大会的同声翻译,由你们中国单独出一个。李部长同意了,让我去当同声翻译。好在部长在联合国上的稿子,是我翻译成英文的,所以大结构知道。到了会场我看到众多的翻译人员在侧,硬着头皮坐了下来,手掌紧张的冒汗,看着部长站在了太子上,我哦一下子冷静了下来。他怎么讲我怎么说,那个时候一身汗全湿透了。他讲了几分钟我不知道,我翻的有没有错误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他的五六夜翻完的时候,底下开始鼓掌。看大家鼓掌,我也跟着鼓掌。这个时候我还不怕,怕的是提问环节。我不怕部长回答不上来,我怕的是外国人提的问题,自己听不懂,因为有些英语的发音不同,说英语的习惯也不同,就像印度人说英语非常的快,遇到的情况和自己学到的不一样,大概提问了5-6个问题,还好我能听懂,最后一个关于政策的问题,部长直接自己回答的,这件事让我终身难忘,第一自己外语底子确实不够,第二我确实没有学过同声翻译,第三领导太相信自己,第四我确实是没有任何退路,但是我还是觉得很高兴,同声翻译也不过如此嘛,不要瞧不起我,同声翻译我现在也当成功了。

还有一个差不多的事儿又摊上到了我的头上。刚才讲过,我在研究所呆了14年,非常感谢那个单位比我水平高的人,而且非常支持我。1989年选了我当副所长。这个单位,是国家的一级单位,历来的所有副所长都是血机械技术的,没有一个学文科工作的人当过副所长。里面的人都是北大清华等一流的学校的毕业生,他们都信任我,推选我来当这个副所长,这应该是60年来第一个。这十四年里没有白过,这十四年里,我至少三年里都在学习,每天晚上背单词,学习科技外语。确实当时我是含着泪学习的。可是同学们,如果我没有学英文,如果我学的是中文,我充其量是研究所一个秘书,让我当副主任都是高看我了。就因为我学的是英语,关键的时候我确实能顶的起来,所以人家给你个领导岗位。所以我在这里还要说,感谢老师,感谢母校。

我们学外语的,最高的理想就是进外交部。1988年,突然有个机会。中央组织部在全国选一批青年人才直接到外国学习,到国外使馆直接担任外交官。这个通知下达之后,我们河南省选了九个人,其中一个是我。选了以后就到省里去考试。监考的三个老师,选的是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那时候考试,就是卷子,考了一上午。第一名是北京外语学院英语系的,第二名是我。全省给了两个指标,由我们两个到外交部。到了外交部以后,还要考试,全国一共选了42个,考了以后尽快到外国,要求我们这些人去了必须能胜任工作。条件就是,第一一定要懂外语,第二要懂经济,第三年龄不超过45周岁。考了三天,简单的说,第一考了综合外语知识,第二考口语,第三考翻译。考了就回去了,过了一个月,通知我可以出去了,我很高兴。当时去了国外,遇见了郑大一个校友,是外交部助理,我一开始去是二秘,被这个校友调整为一秘,由此我就成了一个高级外交官。当时42个人,就派出去了16个。可以说我在学校不是一个尽力的学生,但是我终于考进了16名。就这样我被派到了国外。我当时在菲律宾,我国和菲律宾在南海有很多纠纷,我们一方面要维护国家权益,另一方面要妥善维护好多方关系。这里有个小故事,当时受外交部要求,去了一个岛国帕劳,当时这个岛国就1万2…… ,外来打工的就1万人,游客每年就有一百万人。很美丽的岛国,特别是潜水啊珊瑚啊沙丁鱼啊都非常出名。我们的23个船员由于一些原因船到了这个地方,在别人的领海打了一条鱼就被人家扣了。我们就要通过外交渠道把人救回来。我作为一个秘书跟帕劳外交部不停地有外交函件往来。一次下班后,有一个人来接我,我想应该知道对方是谁,要求与对方交流一下名片,一看是帕劳外交部长。我需要确认一下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外交部长,就问他,我前一段发的外交函,是不是你签收的。那个人说,是我签的。我傻了,这就是外交部长,我就赶快把东西拿回来。到了车旁边,他拿出钥匙打开门,门一打开,就说,请上车。让我坐在后面。我一看前后没人,司机呢?这不合规矩。我以为会让我坐在秘书位置上,他坐在后面。就问他,司机呢?他说我就是司机啊。我就赶紧拿着东西坐在秘书位置上。外交部长接我,怎么会是外交部长来接我?我认为这是超规格,我认为这有问题的。我想和同学们说,遇到这种尴尬的事儿该如何去做。但最后知道是帕劳刚刚摆脱美国的托管,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当你们来的时候,我就认为是外交部的高级官员,因此我必须亲自接。听了这句话,我非常激动。

从外交部回来后,组织上派我到香港去当总经理,原因是第一懂英语,第二需要懂经济。主要任务是我们省政府,派到香港的外资机构,每个省一个,每个部一个。当时改革开放,了解中国的很少,了解河南省的更少。去的任务第一主要宣传河南,第二引导外资来河南进行投资、创业。

1995年初,我在香港干了四年以后,省政府又把我派到新加坡去当首席代表。1994年1月17号,李长春书记率领河南省代表团到新加坡访问。在和李光耀交谈的时候就提出,你新加坡必须到河南来访问工业园区或者投资。李光耀说不大了解河南。后来李光耀想在河南建立办事处。后来李光耀总理亲自来河南,由我担任首席翻译。

2000年河南省成立信息产业厅,主要任务要搞电子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化,当时成立时省领导决定这个厅长必须懂外语也要懂电子,我就从国外直接回来当厅长。当时省长是李克强,当时他告诉我,我们河南省的信息产业要想发展,必须依托高校,于是我们与多个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后来郑州大学也是全国成立软件学院最早的一批。微软在河南也有不少合作项目,比尔·盖茨接见我们河南代表团。

2008年省委将我调到旅游局。外语在我们河南走向世界,河南旅游走向世界,特别是走进来,是非常重要的。接待日本代表表团时用英语讲河南旅游,赢得巨大成功,获得徐广春书记的大力赞扬与支持。

要结束了,我最后写了三句话,这是我真正的感悟,也是我们72级的感悟。第一,进入郑大,才有了学习外语的良好机会。第二个是名师教诲才打下来坚实的语言基础,关键是第三句,外语相助,才赶上了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的步伐,也正是因为外语的相助,才能在改革的大潮中成为一个学有所用的人,才为祖国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给大家的汇报到此结束。

谢谢老师,感谢母校。

 

 

学生提问环节:

1·苏老师你好,我是外语学院2014级学生,我本身也是学习科技英语的,我听了您的讲解,我很想知道您是怎么做到在科技英语与商务英语之间转换自如的?并且是什么支持您的不断前行的脚步?

苏:我今天举了很多例子,确实是很难的,因为它是另一个行业,但是语言本身是相通的,只要掌握了科技翻译的基本规律,把你要翻译的行业的技术搞透,有这么好的基础是没有问题的。

2·苏老师你好,我是2014级英语专业研究生,我很感动。希望您给我们一些英语学习的方法论。在40年五个不同的工作经历,您怎么来处理繁杂的工作与终身学习的。

苏:我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一般一个人的岗位是固定的,但是我交流了五六个岗位职业,其中艰辛我未细讲。要我说,我只能说什么方法也没有,只有不停地看,不停地学,不停地问。我在郑大三年多,每年365天,至少有350天在学习,研究生三年,我每年至少300天在背单词,在读书在学习。我很想聪明一点,但是很遗憾,我就记住一条,笨鸟先飞。这样的扎实摘到的果实是最坚实的。

3·我是15级新生,您对我们新生的专业学习有什么建议?

苏:现在的郑大已不是40年前的郑大了。那时的条件很差,现在条件好了,我们的郑大综合实力已排到全国34,35位,环境非常好。师资力量雄厚,相信从各个条件,只要我们认准了这个专业,我们就一定能学好,坚定信心。从我们国家的发展,包括我们省,最缺的是人才,什么人才?复合型人才,第一要素就具有改革开放能力的人才。需要更多人才和先进技术,请问同学,如果不懂外语,我们怎么能弄到先进技术,怎么能走到经济发展的第一线去担当,因此,哪一行都重要,但是一定一定要有外语来做为支撑,一定一定要比别人跑的快一些。

 

 

 

 



上一条:郑州大学外语学院79届毕业生胡葆森的创业故事

下一条:我校杰出校友胡葆森先生应邀做客外语学院“校友讲堂”

关闭

联系我们  |  院长信箱郑州大学山东大学  |  浙江大学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版权所有: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