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 欢迎您!

首页 > 科研信息 > 正文
《河南日报》刊登我校张倩红教授文章:文明研究应有“中原之音”
作者:  编辑:张雷  时间:2022-04-02  信息来源:  点击:

河南日报客户端2022年4月1日


文明研究应有“中原之音”

编者按: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开局之年。近期,省社科联约请部分知名专家学者,从理论视野展望河南发展的趋势,从文化视角把握学科研究的方向,以期引导全省社科界共同奏响“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河南强音,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从本期起陆续刊发专家观点,以飨读者。现推出第5期《加强文明比较研究 助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张倩红《文明研究应有“中原之音”》。

核心提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成果面临诸多挑战。强化文明研究、探讨文明发展轨迹、总结文明交流互鉴,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责任。河南学者应该有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在文明研究方面发出“中原之音”。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种文明反思的热潮。到21世纪,许多民族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文化重塑、文明传承提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创新、文明交流有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又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论断。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成果面临诸多挑战。在极端主义、霸权主义依旧肆虐的今天,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处、交流互鉴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时代命题,尽管这个世界还时常处于“交而恶”的无序状态,但人类交往的“文明化”趋向,追求精神自觉、文明自觉、人类自觉的内生动力必然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历史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文明研究、探讨文明发展轨迹、总结文明交流互鉴也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从区位优势与学术基础来看,河南学者在文明研究方面应该有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具体来说,要从三个维度推进文明研究。

首先,要彰显中原特色。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多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大舞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文化,“中原”与“黄河”孕育了先民们的社会认知、族群认同与国家观念,从而形成了最早的中华文明。因此,以河南为视角来观测中华文明的五千多年成长历程,分析文明特征的兴衰浮沉、比较不同区域文明的融通互鉴,是中国文明史研究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河南学者潜心研究,在河洛文明、嵩山文明、黄河文明、夏商文明、唐宋文明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未来需要进一步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组建大团队、设计大课题,推出一大批体现中原特色、具有思想引领性与学科支撑性的大成果,真正形成文明研究的“中原学派”。

其次,要突出中国立场。当今世界,不同文明的交往成为常态。20世纪晚期以来,以亨廷顿为代表的“文明冲突论”影响甚远。在冲突语境下,文明对立的两种极端化倾向得到了极致的表达:一是价值相对主义——排斥文明进化而陷入自我孤立;二是自我中心主义——漠视其他文明的特殊性与价值理性。与此同时,主张文明平等、文明对话的呼声一直存在,并不断对文明冲突论进行扬弃。中国学者的文明研究旨在呈现人类的思想智慧与文化标识,尊重不同文明形态,承认其等价性、平等性;旨在肯定文明的多样性,秉持公平交往、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的原则,实现彼此间的积极对话与合作,推动文明的和谐发展;旨在强调文明的整体性与历史性,强调人类文明史就是不同文明的交往史,交流互鉴符合文明成长的逻辑理路。总之,文明研究的中国立场是学术发展之要求,也是文化建构之必须。

最后,要体现全球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讲到:“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世界一体化”和“世界多极化”是全球化时代文明交往相辅相成的两个内容,前者预示着文明交往的整体性趋势,后者昭示着文明交往的主体间平等性地位。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交往编织了内含统一性和多样性的世界性图景,而文明自觉是解决矛盾的关键之道。因此,我们的文明研究不能囿于一方,必须胸怀天下,以培育开放性、宽容性为导向,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自觉理念;弘扬强势文明不称霸、弱势文明不自卑的基本准则;秉持“全球家园”、和平共享、命运与共的未来愿景。就河南而言,在中外文明研究方面,已形成一些传统的学科优势,如周边国家研究、东南亚研究、中东研究等。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把区域国别学纳入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依托河南高校在教育部备案的5个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强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强化优势、拓展空间,为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贡献河南智慧。(作者系郑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媒体链接: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2022/0401/340625.html

窗体底端



关闭

版权所有 © 2017-2018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地址:郑州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