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母爱”的认识与实践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05-12-14 点击数:

题目:

我院张爱 梅副 教授积极参加郑州大学校女工委组织的“科学母爱论坛”活动,她的《“科学母爱”的认识与实践》一文刊登在郑州大学校园网巾帼苑主页:http://www2.zzu.edu.cn/jinguo/lun4.htm

张爱梅,女,19649月生人,汉族,副教授,机械工程学院教师。

 

“科学母爱”的认识与实践

 

机械工程学院    张爱梅

 

母爱是天生的、感性的,而科学的母爱是后天的、理性的。科学母爱是在母爱的基础上更博大无私的母爱精神;是更高层面上的、能反映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的母爱行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出一个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具有自信心、独立性、创新意识和健康身心的人才,不仅是国家社会的责任,更是科学母爱的义务。科学母爱应注重培养孩子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奉献精神。基于本人对科学母爱的认识,在实践中也作了一定的探索,谈不上有益的经验,只想在此与大家进行交流,目的在于共同学习提高,共树伟大的科学母爱形象,共创祖国美好的明天。

 

一、         为了孩子,提高自己

母爱是本能的、与生俱来的,而科学的母爱却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的。那么,怎样去实践科学母爱呢?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享受着父母甚至是祖父母的传统宠爱,具有丰富的物质条件,同时又处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作为母亲必需不断学习,适时了解新时代下孩子的成长过程和每个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了解国家对教育的大政方针和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以及社会现象,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以便于和孩子进行交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提高品位素养。比如,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是可塑性最大的时候,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本阶段不可忽视的问题,它将对孩子一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科学母爱应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帮助孩子探索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孩子本阶段思维活跃的特点,应注重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合理协调安排时间,促使孩子的兴趣爱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孩子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         正确引导,少走弯路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的所见所闻会不断扩大。社会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有好的因素,也有坏的事例,科学母爱应该正确的进行引导,并且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告诉孩子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让孩子懂得应该爱什么,应该恨什么。要让孩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帮助孩子汲取有益的知识,拒绝阴暗的东西。现在社会进步了,信息技术发展了,媒体新闻、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等早早的进入到了孩子们的视野,怎样才能让孩子在这纷繁的世界中,快乐地、健康地成长而又不误入歧途,这就要求科学母爱具有超前意识,进行恰到好处的正确引导,使他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快乐的世界之中,自觉摒弃那些肮脏的、有害的东西。比如,关于上网的问题,应该耐心地向他们灌输网络的作用,譬如利用网络可以查找我们想了解的知识,可以丰富我们的头脑,弥补书本上找不到的东西;同时应该告诉孩子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的利与弊,告诉他们怎样把网络作为学习和娱乐的工具,而不应该是影响自己前程的绊脚石。这里我总是讲科学母爱应该有预见性、超前意识等等,主要是因为什么东西都有先入为主的倾向,这对于和我们相隔一代的孩子来说,他们身处新时代,对什么事情都好奇,对什么事情都想知道,一旦一些不良的习惯走在了我们教育的前面,我们的正确引导就会黯然失色,事倍功半。

 

三、         尊重孩子,加强交流

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行为、习惯特点,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独立意识日益增强。科学母爱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而是应该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充分的思维活动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孩子的认知范围内让他们自己做判断、拿主意、做决定。当然,要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和孩子进行交流,适时引导,告诉孩子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任。因为主意好拿、决定好做,但不是每一个主意和决定都有自己期望的结果。当成功的时候他们会高兴,对自己充满自信;当失败的时候他们会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这样不仅能慢慢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和独立性,而且会提高对母爱的认可度,逐步达到有事就想和母亲商量,这时候,科学母爱顺势利导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为了孩子,为了我们的家庭,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更美好的明天,母亲们应该不断学习科学母爱的方法,探索科学母爱的途径,倡导科学母爱的精神,共树新时代科学母爱的形象。

 

 

2005.04.06

 

 

 

机械团学汇
Copyright© 2023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