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美而绚丽的人生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05-12-14 点击数:

题目:

我院 冯慧 老师积极参加郑州大学校女工委组织的“四个一”读书活动,她的稿件《静美而绚丽的人生》荣获三等奖。

 

静美而绚丽的人生

       ——读《我们仨》

读《我们仨 》,最初是因为一直崇拜 钱钟书 先生。

当看到97年,圆圆走了,98年,钟书走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这行印在书封底的小字时,一种离别的忧伤弥漫而来。 杨绛 先生真挚、朴实的语句,深深地打动了我,不由得一口气读了下去。这是我近年来所阅读到的最真实的回忆文字,故而有了许多的回味与思考。

《我们仨》记录的是一个中国学者的家庭从相守相助到相聚相失的漫长过程。这一过程并没有人生的许多传奇,展示给我们的是生活中一个个充满生活情趣的真实画面。

从书的结构来说,“宝塔型”的形式让人感到稳固而坚实。第一部“我们老了”尽管只有寥寥数百字,但简明扼要,它是闪光的“塔尖”;第二部“我们失散了”以“走上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和“古驿道上相失”三个章节,组成了具有魔幻色彩的“塔身”;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以平静坦然的心态和清新隽永的文字,一览无余地展示了一个充满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学者家庭的人生际遇史,它构成了坚固厚重的“塔基”。

翻开书,虽没有想象的大喜大悲,但 先生以丰富的情感和明澈的理念,用温暖的语调和淡雅的笔墨,串起记忆的温馨碎片,真诚地把“我们仨”半生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细致地叙说于笔端。语言朴实、感人,字里行间弥漫着朴素的亲情和浓浓的爱情,带给我们许多关于家庭、婚姻和事业的思考。

家是我们每个人温暖的港湾,是我们安全的庇护所。在书中, 先生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先生逝世整整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是暴风骤雨,还是电闪雷鸣,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支撑,美好的家庭已经 成为杨 先生一家人最安全的庇护所,最温馨的生活港湾。而今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 先生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用她那含蓄节制文字、难以言表的亲情说明生命的意义,说明那些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的爱情,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在先生的书中得到了尽情的诠释。文中没有山盟海誓、缠绵悱恻的爱,更多的是细诉彼此间点点滴滴的关怀。在这个欲望横流、人心浮躁年代,这份没有娇艳玫瑰、没有浪漫烛光,但却质朴纯净的爱融化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间。

作为女性,从书中我感受最为深切的是杨绛的伟大和坚强。19357月与钱书结婚继而一同到英国和法国留学开始, 杨绛 先生就别无选择地担当起了为人妻和为人母的重担,再加上不放弃自己的学业,在颠簸、动荡不安的生活中,一个柔弱女性承担起事业、生活两副重担,负重极限可想而知。书中所写的几个细节特别让我动容,杨绛生了女儿在医院,钱钟书第一天来看望时告诉她:门轴坏了。杨绛安慰他:没关系,我会修。第二天,钱钟书来看望她并且告诉她:灯坏了。杨绛安慰他:没关系,我会修。第三天,钱钟书来看望她还告诉她:我把墨水瓶打破了。杨绛安慰他:没关系,我回来擦。读书至此,一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那份感动以及对 杨绛 先生的宽容和大度油然而生。杨绛出身于富贵家庭(后从其他资料得知,该书中未提及),又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才女,面对这样笨手拙脚的钱钟书,如果是孤傲清高、娇宠跋扈的女子,早就怨声载道,拂袖而去了。可杨绛没有,她用最温暖的宽容,最豁达的爱执守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信念和钱钟书相守一生,相伴一生。

不论是在异国他乡,还是回国后身处上海沦陷区, 杨绛 先生都没有被人生的艰难困苦所压倒。杨绛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对整个家庭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在某种程度上,她就是整个家庭的“主心骨”。特别是在政治动荡中,在精神极度压抑、苦闷的日子里,他们的家庭一如既往地保持着 ‘韧’的战斗。反右期间,杨绛完成了《吉尔·布拉斯》的翻译,还写了研究《红楼梦》和李渔的论文。“文革”期间,钱钟书完成了《管锥编》,杨绛完成了《堂·吉诃德》的翻译。“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杨绛在书里虽然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那些快乐中夹杂着的烦恼和忧虑,也都被他们营造的温馨的氛围融化掉了,显示了一种亲情所具有的独特的力量。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先生对女儿钱媛的教育是成功的,也是赏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生活中关注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给以肯定。书中第二部 “我们走散了”中在三人晚饭后的玩耍对此有栩栩如生的记述。同 时杨 先生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很奏效,书中写道:我对她(媛媛)很放任。她爱弹琴,迷恋着清华灰楼的音乐室。我后来为她买了钢琴,她复学后却没工夫弹琴了(没逼着孩子继续学)。后媛媛读了大量的英文小说、传记等,即使后来改习俄文后,英语也没忘记。在日常的教育中, 先生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我们三人各自工作,各不相扰” 身教甚于言传,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就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形成了。浓浓的亲情在书斋中飘浮,这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画卷吗?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所能及的事。” 读着这样干净简洁的文字,我们会为一种鲜明的生活态度以及真正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气所折服。“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当你静下心来读一读《我们仨》,你一定会倍感亲情的温暖,而更加珍惜时光,珍爱亲人,更加热爱生活。

 机械工程学院  冯慧

  2005 8 20

机械团学汇
Copyright© 2023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