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日报》(2024年05月06日第 07 版)
保持临空经济先发优势 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
“双空经济”协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家谈)
□王海杰 汤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空经济,并将其列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拥有丰富的航空资源和广阔的低空空域。此前,河南以临空经济引领内陆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巨大成效。当下河南应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培育低空经济,将其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突破和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引擎,使“临空经济+低空经济”双向赋能双翼齐飞,为中部崛起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临空经济和低空经济各具优势
“双空经济”协同发展,就是使3000米以下低空和6000米以上高空经济活动相互衔接,不仅能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能创造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双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直接体现。
低空经济是以民用有人驾驶航空器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航空器研发、生产、销售以及低空飞行活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保障、衍生综合服务等领域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辐射面更广。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涉及“低空+物流、消防、商务、农业、巡检、新基建、文旅”等多个应用场景。产业链更长。上游涉及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如金属原材料、电池、电机、飞控、机体等;中游涉及载荷、无人机、飞行汽车等低空产品和地面系统;下游涉及飞行审批、空域备案等,并衍生出教育培训、金融、维修、中介等一系列服务需求。成长空间更大。低空载人、载货、游览、农林作业等飞行活动,直接服务于生产生活需要,能带来一系列新型投资和新型消费。带动性更强。临空经济的投入产出比一般为1∶8,而低空经济的投入产出比高达1∶10,就业拉动比为1∶12。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增速高达33.8%,到2030年规模有望达到2万亿元,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数字化程度更高。低空经济高度依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
目前,全国已设立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17个。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产业升级、空间优化、对外开放为重点,临空经济通过发挥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功能,为区域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新活力、新动力。具体来说,临空经济具备四大属性:
技术和制度创新属性。完善的交通设施是区域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发展临空经济,构建以航空运输为主导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可实现各类创新要素快速流动与优化配置,为“大空间时代”提供基本的创新载体。此外,临空经济区是国家制度创新力量嵌入区域空间的表现,可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
空间属性,能以更高势能推动要素的集聚与溢出。临空经济区的营商环境和生态环境更优越,能吸引外围要素资源持续集聚。例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集聚“四上”企业600余家;吸引超聚变、富士康、汉威科技等300多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落地;GDP由2015年的61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95亿元,增速长期领跑全省。此外,临空经济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20千米以外的区域,土地开发弹性大,能引导城市蔓延方向,优化空间布局。
开放属性,引领区域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临空经济具有全球价值链偏好,以较高层级的价值链形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为导向,在引领区域开放发展上具有巨大优势。202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4143.62亿元,占河南全省的51.11%。
产业属性,是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点”。临空经济重点发展的是航空运输、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是区域形成竞争新优势、实现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引领性产业,能有效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
我省发展“双空经济”的基础良好
河南以“双空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良好经济基础、后备基础和环境基础。
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满足“双空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临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达到4000—8000美元时,低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2023年河南人均GDP为60073元,已超过8000美元,完全满足“双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
临空经济已形成先发优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首个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航空经济发展先行区;洛阳、南阳、信阳等地临空经济区建设正稳步推进,未来将形成“1+6”临空经济布局。全省拥有郑州、安阳2个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有通用航空运营企业22家,到2025年将建成20个以上通用机场、10个以上通用航空产业园区。
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做大做强航空经济;出台了《河南省“十四五”航空经济发展规划》,对产业发展、航空客货运输等方面作出详尽部署;河南省委财经委第十三次会议提出要构建低空经济产业生态,打造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
河南“双空经济”协同发展方略
制定《河南省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一是通过地方立法,明确河南低空经济发展的领导机制、产业发展机制、管理服务机制。二是对河南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空域协同管理、低空飞行服务、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安全管理等方面予以规范。三是对企业开展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创新活动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低空经济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四是设立河南省推进低空经济发展专项基金,申建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
建立河南“双空经济”协同发展机制。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构建由河南省委、省政府主导、省直部门高位推动的“双空经济”发展领导机制。二是利用河南与卢森堡等“空中丝绸之路”国家的市场优势、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势,吸引“双空经济”高端要素聚集。三是以空域管理为关键点,构建纵向、横向空域协同治理机制,促进“双空经济”相互赋能。
加快数字航空建设。一是推进数字经济与“双空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双空经济”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建设,推进涉航企业数字化发展。二是推进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搭建“双空经济”信息协同平台。三是探索建立“双空经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
打造“双空产业”集成发展平台。一是加强对航空物流、航空制造、航空维修以及衍生出的航空培训、航空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二是利用河南自贸试验区投资便利化和通关优势,发展航空零部件制造等加工贸易,打造“双空型”加工贸易园区。三是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核心承载地,打造集航空产品研发、中试、生产、经营等于一体的“双空”偏好型产业基地。
强化“双空经济”的人才培养。一是加大“双空经济”高端人才培育和引进,支持省内高校开设“双空经济”相关学科专业。二是健全“双空经济”人才激励机制,在工资、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三是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郑州航空港、郑州上街、安阳殷都等“双空经济”主承载区和核心企业与高校等机构的协同对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
(作者分别系郑州大学副校长、河南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