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大学商学院!

学者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者观点 > 正文

大河网学术版 2024-05-20

谈“新” | 高校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重耦合

冯慧

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议话题。从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到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行系统阐述,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新质生产力成为理解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在哪儿?新质生产力对河南发展有多重要?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大河网学术中原特推出《谈“新” 》策划,听听专家怎么说,敬请关注!

锻造新质生产力,高校大有可为。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以“新”提“质”,其中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它的发展将带动传统产业的变革和新兴产业的壮大,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而高校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三种耦合作用,其作为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推进的核心点,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推广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破解新质生产力障碍的“发声器”。

一、高校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

(一)高校是孕育新质生产力人才的摇篮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坚持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其中人才是关键变量,高校不仅是“三位一体”的重要结合点,也是培育创新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毫无疑问,高校是孕育人才的“摇篮”,一方面高校为广大师生提供科研经费和先进的科技设施,师生创新受国家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高校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伯乐”,不但是培育千里马的基地,也是在万马奔腾中选拔千里马的平台,这给予了学生最适宜创新和成才的沃土,同时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助力每一个原创成果的问世、每一位科技人才的诞生。[1]

(二)高校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

新质生产力的魅力在于创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使其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打通束缚其发展的堵点卡点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核心就是促进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飞跃与“质变”。高校拥有高端的科研设备和出色的教授专家,能够依托专业的教学方式、智能化的虚拟仿真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使青年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发生质变,不断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同时,高校作为原始创新的重要集散地和基础研究高地,可以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工具,加强学科交叉建设、推动与相关科创产业的合作,实现资源、数据和知识的有效整合,不断促进劳动工具的创新和劳动对象的扩大,如利用人工智能、AI机器人等探究新的未知学科领域,推进已有研究向纵深发展,从而不断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2]

(三)高校是新质生产力的实验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的优化跃升为基本内涵,为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3]可见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构成是以先进的新型劳动者作为参与主体,新质生产力的创造需要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和适宜变革的制度环境,高校可谓是新质生产力创新的最佳试验田,既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又营造大胆实践、允许失败的学术环境,在科研实践中大展身手创造出丰硕的技术成果,推动“产、学、研”一体融合发展,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业态,提升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高校是推广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

(一)高校直接把生产力创新的科研成果推向社会

科研成果不能止步于实验室,而要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相结合,迈向生产线,才能真正完成它的使命。高校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创新驱动促进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将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产业资源深度融合,加速推进创新要素的流动,让更多数据与资源实现破圈融合,不断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让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奔向应用场,进而走进大市场、推向全社会,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让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民生。高校将生产力创新带来的技术成果推向全社会这一过程,提高了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优化了高质多样的供给体系,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有效推动了人才链、技术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恰恰是形成和推广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

(二)高校是产学研融合的基本主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产学研一体化不仅可以将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汇聚科研力量,破解一系列“卡脖子”的技术难关,还能在高新技术的加持下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脚步,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助力产业变革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科技创新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高校作为产学研的基本主体,能够和企业合作发力,二者之间分工不同又相互配合,共同培育更多有利于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快形成高效能的先进生产力。

(三)高校为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训人才

高校配备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数智资源,通过高水平校企融合,发挥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作优势,可为企业培养培训运用新质生产力作业的一流工程技术人才;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企业多元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培养培训不同专业所需的新质生产力人才;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企业发展短板,通过研究预测行业最新发展趋势以及产业更新换代需要,为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训和储备所需人才。

三、高校是破解新质生产力障碍的“发声器”

(一)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创造中发现制度短板

新质生产力的创造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和激励创新成果的产出,高校在此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制度及运行机制的短板和不足,并作为制度创新和供给的“发声器”和“先行官”。尤其对于产学研融合制度的短板、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制度的阻滞力,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制度的障碍和壁垒,能够首先发现并通过学界的力量呼吁多方协作加以解决,同时还可以做制度优化和补短板的引领者和带头人,确保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创造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创新和供给提供支持。[4]

(二)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创造中发现人才短板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在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质量拔尖人才、助力新质生产力创造过程中就能敏锐发觉人才培养的不足,并加以呼吁及调整。首先,在人才分类培养机制方面,依据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时代发展新变化及时更新学科设置,强化关键学科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淘汰不必要的学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在对创新型人才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培养方面,既要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沟通和自我管理能力,又要培养其坚毅、担当、自信的行为品质;最后,培养目标的多元与实现机制的单一之间的矛盾,需要统筹基础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同时兼顾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双向促进,促进科教融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创造中发现教育短板

高校人才培养要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发现现行教育短板,并加以呼吁促进调整。首先,呼吁确保人才发展的正确方向,夯实文化基础增强精神力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其次,人才培养不能单一化,高校教育要克服“千校一面”的发展理念,建设各具特色、高质量、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以科教融合提升学生知识探索的高度,以学科交叉拓展学生触类旁通的宽度,培养各有所长又德才兼备的专业型人才。最后,高校不断深化开放办学,汇集各方力量协同育人,为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新质生产力的创造提供丰沃的土壤。

参考文献

[1]樊丽萍,吴金娇. 向“新”向“质”而行,大学要善当“伯乐”给出更优解[N]. 文汇报,2024-04-03(005).

[2]姜澎. 建设创新型大学,为新质生产力持续升级提供支撑[N]. 文汇报,2024-04-01(005).

[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2024-02-02(001).

[4]田艳会,耿建涛,刘跃辉.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制度建设研究与实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3,33(04):60-62.

【作者:冯慧,郑州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苏玉丹,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南省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河南文化的世界意义与国际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XWH116);2024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科类来华留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31107719031210)】

下一篇:《河南日报》理论版刊登我院河南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文章:“双空经济”协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