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师生畅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引言】近段时间以来,学院开展了全体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畅谈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的活动。马克思主义不是严肃刻板的教条,而是永不过时的理论指南。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日常化、生动化,让90后学子走近马克思,爱上马克思?且听《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任课教师刘宪阁教授的教学体会,以及学子们的学习心得。


走近马克思,走近马新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学的体会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宪阁


54日,B站发布题为《后浪》的演讲视频,引发争议;在此前后,马云在某公益活动的一则演讲也被放到B站,同样引发争议。于是趁热打铁,在五一小长假结束后的第一次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上,和同学们讨论起此事。

曾有网友评论说:“信马云,还是信马克思”,这是一个问题。的确,从2019年的996事件,到今年的B站青年怼马云,好像印证了后浪们的天平在向马克思倾斜。比如B站弹幕和评论区的那些高频词:剩余价值、剥削、谁养活谁……都是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尤其是那句:“不是商业创造价值,是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更是充满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味道。

在这种熟悉的马克思主义味道背后,如何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特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向同学们说明类似于这样的一些社会现象呢?

笔者想起了1977年,传播学者达拉•斯迈思写的那篇著名文章《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其中指出,欧洲批判传播研究更侧重于传媒的意识形态建构,而忽略了媒体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基础性的经济功能,比如商品化——当然,在今天看来,这样的看法恐怕卑之无甚高论,甚至已是老生常谈:因为类似的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见得太多。但在当年,还是不同寻常、颇具启发性的。因为不少传播学者甚至如麦克卢汉等这样的名家就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者“难以理解新媒体的活力”。

曾有观察者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推进,信息与通信技术成了拯救历经1995-2000年互联网泡沫甚至2008年次贷危机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良方”。与此同时,随着2014年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的出版,《纽约时报》等西方报刊相继撰文指出,马克思将再次“流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更容易理解传播学者文森特•莫斯可所说的,马克思“实质上成为所有社会科学的盲点”。同样,也因此才能理解:为什么批判传播学者们开始系统地重新反思资本主义甚至全球范围的传播体系与制度、内容生产、劳动与雇佣制度,以及阶层分化,重新分析大众传播,尤其是通信产业与互联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复杂功能,并“最终借助马克思主义学说重构传播学理论”。

于是,才有了下面的故事:出生于奥地利的年轻学者克里斯蒂安福克斯与资深传播政治经济学者文森特莫斯可共同合作,通过网络刊物《3C:传播、资本主义与批判》(Triple C: Communication, Capitalism and Critique)向全球学者征文,最终在2012年出版特刊《马克思归来》。现在,这本特刊已经翻译成中文,分成上下两册出版。

但是,对年轻的同学们来说,如何理解B站归来反映出的二马之争(马云vs马克思,如果说有这样一种相争的话),以及《马克思归来》?毕竟对他们来说,除了背诵多年的那些语句,马克思到底是谁?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又有怎样的主义?他的主义和当下又有怎样的关联?

为了拉近和马克思的距离,曾经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课堂上向同学们推荐了一些有趣的材料。比如那首曾经火遍卫视和网络的《马克思是个90后》。20169月,这首“神曲”经由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推荐,进入郑州大学新生党课教育的课堂。

2018年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之际,多家单位联合推出的国产动漫《领风者》,则更加接近年轻一代。较之以往像马克思这样高度政治化的人物,总是显得有些严肃和不可亲近,《领风者》则有点儿“打破次元壁”的意味,其动漫形象深为一些00后所喜爱。

今年(2020422日是列宁诞辰150周年。当天,今日俄罗斯RT在新浪微博发布了三则短视频,题为“抱歉了,弗拉基米尔,今年没有Party了”。其中很好地结合了历史、政治与新闻(特别是疫情导致的隔离这一现实),以及双关等修辞手法,传播效果颇为可观。

对这样一些新颖的形式和作品,同学们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拉近了与马克思的距离。但是,马克思的主义又如何呢?在今天,特别是新媒体情境下,马克思主义还有说服力吗?为此,笔者在课堂上试着结合一些实例进行说明。

比如同学们每天会刷朋友圈、玩微博等社交媒体,或者有的同学还可能喜欢打打网络游戏。起初可能只是为了休闲娱乐。但是在现实情境下,我们的随手点赞、转发、评论和打游戏等休闲活动,却可能因为带来流量而经由资本运作完成商业变现,也成了资本主义生产链条上的一环:成了劳动(或者说情感劳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成了无可争议的数字劳工),尤其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的商品化劳动。是不是很耳熟?是不是和曾经背过的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很接近甚至一致?

这样的例子虽然可以说明马克思主义对新媒体现象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但是,同学们仍感困惑:马克思到底如何看待新媒体呢?因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毕竟没见过我们习以为常的手机之类啊。其实按照学界的有关观察,网络或者新媒体时代或许可以向前推移,比如追溯到电报时代。如果是这样,那么马克思及其相关论述的解释力就呈现出来了。

1855年,电报刚刚在英国开始投入应用,马克思就注意到了其巨大魔力:“电报已经把整个欧洲变成了一个交易所。”后来恩格斯到晚年的时候,也以类似的笔触描绘了一副更加宏大的图景:“由于交往手段的持久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

可以说,马克思见证了电报这种新媒介技术带来的时空改变、市场重组以及社会关系的种种变化。特别是预见性地提出“以时间消灭空间”的命题。这段论述,可以见于《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其中写道:

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取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

对此,文森特•莫斯可评论说: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接近空间化的观念。他……把这种发展趋势说成是‘以时间消灭空间’。这指的是资本利用并改造运输和传播工具,减少了用于两地间移动货物、人和信息的时间,因而空间距离作为资本扩张的限制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实际上他承认这意味着资本的投入的注意力有了转移,开始指向不同的空间,特别是新的市场……最近的批评也追随了马克思的观点,描述了这种空间效应的转移和多重性。

正如陈力丹教授在其名作《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中发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世界交往和交往革命的论述、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特征的预见,明显含有后来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等等思想的影子。但另一方面,也不难发现:论证信息社会的特征时,人们很少想到运用马克思的思想来分析问题;论证媒介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时,也很少想到运用马克思关于新技术革命的思想分析问题。

如前所见,马克思的确为我们今天理解新媒体提供了可以参照的思想资源。也正因此,合理挖掘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里的交往观以及其他相关论述,有助于“突出(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传播现象中的主导地位”

理解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基础,还要注意链接理论与现实。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当代中国传播实践中的作用与表现?只要稍为留心,就可以发现,我们日常生活里所听说、接触、见到、熟悉的有关新闻、舆论、媒体的各种习惯性论述,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脉络中找到相应的思想渊源。典型者如列宁那句“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类似的还有很多。晚近的例子,则如习近平总书记近年反复强调的“党媒姓党”。

可以说,如果熟悉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很多论述绝非抽象的教条和口号,而是可以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身边每天发生的很多新闻现象联系起来。比如2018年春,某房地产公司在郑州地铁发布广告,涉嫌对女生的性别歧视。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堂上讨论时,同学们发现:这个现象除了可以从广告学、新闻传播的职业伦理等学术角度进行解答,也和导向问题,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就在有关论述中强调:

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

还有一些更为积极生动的故事。比如201932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希腊。在一次活动上,他被问到:“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回答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在随后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堂上分享这个话题时,同学们联系新闻传播史和新闻传播理论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训、穆青老爷子“勿忘人民”及其背后的故事。

19916月,在上海接受《新闻记者》杂志采访时,穆青说:"我们要牢牢记住人民,只要对人民有感情,就能写出好新闻作品。我们就是需要那种同群众有血肉联系、对群众有深厚感情的记者,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自己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放在党之上的记者。”他并表示,自己给《安阳日报》记者题写“勿忘人民”这四个字,就是这个意思。

可以说,穆青老爷子生前向记者同行和新闻后辈们反复提醒的这四个字,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不负人民”四个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对穆青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爱读,且印象深刻。他多次强调: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这样一来,同学们对穆青倡导的“勿忘人民”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就有了更加生动、具体的体会和认识。这道题随后也进入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期末考试,甚至还有同学以此为题撰写毕业论文。正是通过课堂内外类似于这样的一些尝试,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多重交错中,同学们走近了马克思,走近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学习践行马新观,是每一个新闻学子的使命


作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穆青新闻实验班的一名新闻学子,从入校的那一刻起,我就深知,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无论是大一时学习的基础书目《新闻理论》,还是大二时刘宪阁老师每周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真而有趣的讲解,抑或是学院时不时请来的各路“大佬”开展的讲座,都让我一次又一次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和理解。

“学习强国”APP专栏里的四十篇文章、十一个专题,从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对习近平同志一系列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解读。

从一个新闻学子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对习近平同志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解读,是我们每一个新闻学子都应该认真学习贯彻的重要理论。只有认真学习这一理论,在未来的新闻工作中,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坚持党性原则、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与具体的工作实践相结合。而作为一个即将考研的新闻学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对习近平同志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解读更是我奉为圭臬的“真经”,只有学习好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我们才能把握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方向。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指导我们树立正确的新闻观,为我们的理论学习、工作实践、学术研究提供了指导方向,不失为一本新闻学子必读的重要书目!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7级穆青新闻实验班 邓冉)


把大局识发展,勇担当守初心


为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工作,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一书,并在“学习强国”APP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专栏,刊发了其中的40篇问答。作为一名新闻学子很有幸能在疫情期间静心钻研,通过其中精炼的语言、简洁的问答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内涵。特写此篇,整理学习思路和心得。

变化和发展是时代进步的步伐,本书内容紧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的大众化主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问答形式新颖而不失专业地向全国舆论阵线的从业人员以及专业师生阐释和解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下的变化与发展。

本书共分为十一个方面,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和发展,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真实,改进新闻报道文风,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办新闻网站,做好网上新闻舆论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及履行媒体社会责任。

作为新闻学子,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永远不能止步。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一书的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深有体会,并同时学到了写作中灵活使用典型案例对于文章厚重感和真实度的突出作用。在今后的采写中,加以运用将使文章大大增色。

对于文章内容,我对几点有很深刻的体会:

首先,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这一问题的解答中,深刻明白了“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文章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做出的榜样,阐释了讲好中国故事要全面深入理解讲故事的内涵在于展示四个自信,准确解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梦内涵,展示当代中国人民优良形象,国内外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共荣,准确解读我国新时代外交理念和方针。同时,“文者,贯道之器也”要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好故事背后要有好思想。其次,还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以通俗易懂、文化接近的方式更好的向外传播中国故事。在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中,讲好中国故事更要积极拓展平台和渠道,回答结合国家政策详细而具体地阐释了拓展平台、渠道的方式和要求。最后一点提到统筹内宣外宣工作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中之重,作为新闻学子,了解到外宣工作对于我国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另说一点,对于“虚假新闻有哪些危害?应如何治理?”这一问题,感触很深。在文中编者结合了形象的案例,(如2008年,某报记者由于刊登某银行错误结论信息,成为该银行股价暴跌的诱因之一)案例的真实和其后果的严重性,令我回想起2019527日包括央视网在内的数十家媒体几乎在同一时间推送了“孙小果等9人恶势力犯罪集团被逮捕”的消息,而孙小果原是发生在昆明的另一个案件中的当事人,且事后只有央视网一家媒体就此道歉。正式犯错成本低,才导致虚假新闻的反复出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一书中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为新闻从业者和新闻学子就如何规避出现虚假新闻、虚假报道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并对媒体和新闻方面的立法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令读者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直在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变化,作为新闻学子,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的研修,让我更加明白终身学习,提高大局意识,勇于担当、坚守初心使命,将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新闻从业者的重要性。我会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中的重要思想深入理解并传递给身边的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为祖国的新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7级穆青新闻实验班 牛滢)


揭开西方“新闻自由”的遮羞布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逐年增多。其中固然有客观、公正、积极的报道,但由于受到长期积累的政治意识形态偏见、文化成见等方面的影响,一些西方媒体的涉华报道依然呈现出较强的负面特征。具体到新闻文本的呈现上,西方媒体涉华报道往往通过比较片面的报道角度,和选择性的展现事实来达到诋毁和批判中国的目的。

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拨弄风云,这是西方媒体惯用的伎俩。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权、民主、法治、经济、民族事务、地区争端等争议性议题进行煽动性报道,将新闻自由当作意识渗透的武器。西方媒体的所作所为,与其一贯宣扬的“超阶级的新闻自由”显然是背道而驰的。想要在西方主导的舆论场上,驳斥某些西方媒体的荒诞言论,我们就必须对西方的“新闻自由”有更深入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专栏中,《如何正确认识西方的‘新闻自由’》这篇文章,对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剖析。文章对西方“新闻自由”形成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梳理,同时对这种“新闻自由”的多种限制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文中对于“新闻自由”本质的论述,撕开了某些西方媒体道貌岸然的遮羞布:“西方新闻自由观的本质和实质是要服从于国家利益……‘新闻自由’从来都是西方国家政府的重要思想武器。其所标榜的‘新闻自由’,一向是双重标准,对人对己有别、对内对外有别。”

近几个月,某些西方媒体频繁借“新闻自由”之名搬弄是非。说中国“封城”是“牺牲人民的生计和自由”,却说意大利“封城”是“冒着经济风险遏制病毒”。称香港暴力示威者为“英雄”,却急不可耐的将本国抗议民众定性为“暴徒”。当我们了解了西方“新闻自由”的本质,再回过头看,这些西方媒体又哪里会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可言呢。

正逢多事之秋,深入阅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不仅能扩充学识,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回顾新冠肺炎时期的国内外报道,还是关注正在发生的美国抗议活动报道,都有助于我们透过表面看本质,真正读懂新闻。认真阅读,认真思考,相信诸位和我一样都会受益良多。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7级穆青新闻实验班 杨硕)


树立新闻理论自信,迈向世界大舞台


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其诞生以来的170年间,不断丰富发展,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历了时代的考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自新中国诞生,广大中国人民站起来,再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富起来,再到如今我们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路走来,我们中国新闻事业都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之下,发挥着凝心聚力,守望社会的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取得一系列发展建设成就的强大精神动力。不同于在西方自由主义理念环境下诞生的新闻媒体,只为所属的利益集团发声,我们的新闻媒体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这恰恰才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所诞生的最原始的出发点——为了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满足最根本的人的利益。

正由于新闻事业是扮演着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重要角色,担负着协调社会发展,传递社会价值的职责,无论何种时期都无可替代。所以才必须要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接受广大人民的监督。每当重要事件发生,我们的主流新闻媒体都能及时站出来,引领舆论方向,传递党的方针政策,发出人民内心的呼声。才让我们长期以来的经济建设工作能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全球化浪潮之中及时躲开危险的礁石,修正偏离的航道。探索出一条带有我们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但是树大招风,中国的崛起必然伴随来自外部别有用心的流言蜚语,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坚定的理论和道路自信,之后,要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那样,要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相信我们克服困难与挑战的经验会成为宝贵的精神食量,让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的更好,新时代的世界舞台上发出复兴中的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7级穆青新闻实验班魏卓成)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