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坛”第28期:老人如何玩手机:智能媒介使用与积极老龄化



 

 

a7fa394cbfe7b256f5c39811abbde1d

当数字化遇到老龄化,我们将如何面对老龄社会的降临,如何迎接老年时光的到来。在数字化与老龄化的双重语境下,中国社会既需要运筹帷幄把握未来科技发展新征程,也需要将更多人文关怀与视野焦点给予老年群体。老年人怎么使用智能媒介?如何融入数字化社会?怎样通过知识反哺为老年群体的媒介使用现状进行积极化引领?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命题。1118日下午,由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主办的第28期“博士论坛”通过腾讯会议室在线召开。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青年教师郭晨作为座谈会主讲人,为大家带来“老年人如何玩手机:智能媒介使用与积极老龄化”的学术分享。来自郑州大学的李瑛副教授、科廷大学的赵昕阳博士、伦敦公共关系学院的Hersinta副教授作为与谈人参与座谈。郑州大学褚金勇副教授主持本次会议。

ec199addc8decc83d0dd2cbea76dd0d

座谈会共分为发言环节和讨论环节。郭晨老师首先进行分享,她结合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两本书中关于“弱势群体”的相关描述切入主题,首先对老年人群体的定义和年龄介定过程进行相关论述。郭晨老师经过对中澳两国老年人群的对比、中国老年人和海外老年人的对比、城市老人和乡村老人的对比、最终确定研究对象为“初老一代的第三年龄群体”(Third age),主要调研对象为媒介使用者和其成年子女,通过“访谈+量化问卷”的方式形成研究结论,同时为了确保研究的普适性,郭晨老师特意针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设计出中英各两套问卷共四套问卷内容,针对不同的老人群体进行访谈。

关于第三年龄群体(Third age的界定,郭老师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得到理论支撑,给出如下定义:接近退休但身体健康,仍需要通过积极主动创造生活使自己获得价值满足与成就感的人群。选择第三年龄群体的原因在于,根据文献资料显示,老年群体可以细分为“初老、中老、老老”。其中“老老”群体由于生理等问题不再需要媒介对其生活做出改变,延续传统的生活方式对其身心发展更为有利。初老一代属于从中年向老年的过渡期,中青年是网络原住民,初老一代有一定的数字能力,但不能随心所欲在数字世界驰骋。此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仍然愿意接受并适应数字化社会带来的发展变化。

4682c220d6e41d6c56912786296a9c1

通过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APP分类在老年群体中并不明晰,微信成为综合平台。微信软件成为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社会的重要“端口”,作为综合平台承担着老年群体观看视频、文字报道、图片、新闻信息等的所有讯息的需求。第二、受访者大多不主动搜索信息,而是通过大数据算法的推荐被动观看被分发到媒介平台中的信息。第三、老年群体与其子女就“多久能学会一个新技术”问题的看法存在很大偏差。第四、在目前(2019-2020)的研究中发现,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不再是老年群体手机使用熟练程度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受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第五、体制内的受访者普遍具有优越心理,但与现实有一定偏差。某位体制内老人表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媒介使用需求可由家人或秘书帮忙,并认为与自己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无法完全掌握现代媒介操作技术。第六、技术反哺造成家庭权力结构的转变。在中国的家庭环境中,老年人一直作为智慧的象征,但现在的青少年群体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更专业的人来为自己答疑解惑。在此过程中,老年人作为“一家之长”的权威地位其实在伴随“后喻时代”的到来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第七、不能掌握技术造成老年群体生活成本的增加。第八、数字化对老龄化群体造成影响,同时老龄化群体也在对数字化社会造成相互的影响。第九、女性受访者使用能力大多优于男性。第十、经历过下岗潮的受访者群体,主动学习媒介功能的意愿更大。有一位由此经历的受访者表示,已经被社会抛弃过一次,很害怕再被数字化浪潮抛弃。

对以上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十个研究结论,郭晨老师做出两点总结:第一、关于家庭权力结构的变化。经济和受教育程度因素对于媒介使用能力的差异所起到的影响呈现减弱趋势,性别、算法大数据技术、生命历程、代际技术反哺、生活成本的增加等因素都会导致媒介使用主动性、熟练程度、使用能力等层面的变化。以微信中“家庭群”的使用为例,谁在分享信息?分享什么信息?是否有人回应?谁在群内发节日祝福?群成员如何回应?反之,家庭中较权威的人在分享一些什么样的食物能治疗癌症类似的虚假信息时,家庭中的小辈也会指出此类信息的真实性并不高。微信中的家庭群其实是现实中的家庭结构生态在互联网中的延伸。第二、数字化和老龄化的双向影响。当前学界大多数研究聚焦于数字化媒介生态对老年群体媒介使用的造成的数字鸿沟与弥补、媒介素养、媒介化科技、身心影响等领域,少有学者聚焦于老年群体对数字化媒介生态的反向影响。例如互联网中的“银发网红”,老年人中的先锋群体在互联网中呈现出不同于人们普遍认知中的“老人”形象,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乐观的人生心态、前卫的造型收获大量粉丝,消解着人们对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最后,郭老师指出:智能手机使用加速第三年龄群体的“invididulization”进程,有可能改变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

c069ffae55d94bfc7e4290cf8903fdf

 

在讨论环节,来自科廷大学的赵昕阳博士、印度尼西亚伦敦公共关系学院的Hersinta副教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李瑛副教授、分别就自身研究领域进行了分享发言。赵昕阳博士提到做学问要秉持批评性思维,也要注意高低语境下的研究存在差异。李瑛教授长期致力于老年化群体研究领域,从媒体关注老年人的报道开始研究,在中西方海内外的中英、中美、中澳的网站、杂志等进行相关文本的搜集。Hersinta教授通过一段全英的汇报发言,就“数字技术对弱势群体的可及性”进行主题探讨,指出关于“third age”群体的研究可以从多元化构建、社会构建、文化构建、组织构建、医学构建等角度拓展思维。为参会学生们带来了独特的参与体验。

来自中山大学的聂静虹老师、河南理工大学的郜书锴老师、河南师范大学的高坤老师、郑州大学的魏猛老师等60余位学人在线参与座谈。大家围绕“老年群体的媒介使用”进行了多角度、多思维的学术交流,营造了融洽的学术讨论氛围,提出了新的学术问题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最后,由褚金勇教授总结座谈会,各位学者赋言一句,圆满结束学术问题的探讨。此次论坛不但让老师们增进了了解与对话,也让广大硕博学生开拓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对于老年传播研究的认识。同时,各位学者在讨论中提出的学术问题的凝练、理论方法的应用等问题对于硕博学生开展研究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张露方 供稿)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