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湖·传媒大讲堂”学术讲座第三讲: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讲授《数字时代的学术生产:方法与路径》


 

2022年10月21日,“眉湖·传媒大讲堂”学术讲座第三讲在线上如期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做了题为《数字时代的学术生产:方法与路径》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副院长陈晓伟教授主持,200多名院内外师生在线参与。

 

 

李道新教授指出所谓数字时代的学术生产,是在新人文精神的烛照之下,揭露各种形式的“知识幻觉”并抵抗允诺新自由的“数字乌托邦”。数字时代的学术生产是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和艺术史等在内的各人文学科的必然命运;特别是在算法统治、媒介驱动与技术依赖的人文学科及其学术生产语境下,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当下中国人文知识与学术资源固态化、浅表化、孤岛化、离散化和片断式特征,在构建中国人文及其知识图谱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议题,推动相应学科、学术和话语转型。

 


 

李道新教授结合“数字化战略”“数字中国”的时代背景,指出我国“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弯道超车”的过程,数字化时代的学术生产需要在建构中批判并在批判中建构。同时,针对数字时代人文学术研究面临的挑战,即数字与人文之间,谁更需要谁?算法与诠释之间,谁更值得信赖?李教授表示相较而言,数字更需要人文,算法更需要诠释。

李道新教授进一步提出数字时代人文研究的两种路径。第一种是从人文主义到数字人文。面对数字化转型和轮廓重绘的新时代,人文研究学者迫切需要通过整合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数字艺术、媒体理论及批判性视野,在跨越数字技术、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壁垒的基础上,重塑人文学科,探究人文研究的新路径;第二种是从数据库到数字平台。在跨界越境的研究视阈下,学术已远远超出用文字、论文和著作来表达,而是走向一种无所不在的泛在学术;进而形成一些新的学术生产场域,包括技术哲学、媒介考古、知识体系等。

最后李道新教授以自己团队正在做的中国电影学术平台之“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CKKS)”为例,进一步阐释数字时代电影学术生产的转型。

在提问交流环节,李道新教授对老师们提出的“电影镜头量化分析等具体研究是否能为电影研究提供真正的增量?”“数字人文只作为方法论是否具有研究局限性?”等问题做了详细回答。

李道新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兼日本东京大学特任教授,任《电影艺术》《影视艺术》等杂志编委,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国家电影局审片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中国电影史、影视文化批评等研究。(学科科研办供稿)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