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名师名家论坛第61讲:上海交通大学薛可教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


 

421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薛可教授应邀走进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师名家讲堂”,做了题为“当非遗遇上科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邓元兵副教授主持,近百名师生现场聆听。

薛教授首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起,说明非遗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具代表性的具象文化符号。薛教授结合团队研究成果,介绍全球非遗研究热点的发展状况,指出当前非遗文化面临的“冰”封之痛,即非遗区隔性形成的认知误区阻碍了非遗圈层的互动;陈旧的非遗内容加快了非遗传承的中断;非遗关注性的缺失阻碍了非遗经济的发展。并总结全球非遗目前研究的四大特征,即存在研究领域聚焦、跨学科趋势呈现、深度研究欠缺、数字传播凸显等。随后,薛教授围绕数字共生时代展开讲述,引入“数字文化”概念,结合“非遗+科技”的具体实践案例,进一步阐释“5G时代、人工智能、AR&VR、元宇宙”等数字科技应用给非遗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薛教授强调,当前国内数字文化产品市场广阔,利用数字技术深度演化与运用,赋能非遗文化传播新平台是非遗传播的突破之路,需要在文化内容上实现“双创”(创新、创造),在文化传播上实现“双全”(全链、全面),并从“活”下去、“潮”起来、“新”推动、“传”出去四个方面进行阐释。针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薛可教授主要提出了“文化共情”、“文化共融”、“文化共创”三点。具体表现为关注文化符号的“共识性”、“共情性”、“共享性”以探索文化认同实现互利共赢;创新传统文化和现代特色共融的文化符号,科技赋能文化形成同频共振;打造以“中国非遗”为叙事核心,以“文化共创”为叙事模式的对外传播叙事模型实现互动交融创意涟漪传播。非遗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新技术时代下,薛教授希望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夯实学科基础、提升跨学科学习能力、参与学术与社会互动实践活动,成为弘扬传承非遗文化的主力军。

讲座最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马二伟教授对本次学术交流进行了总结。他鼓励学院青年学子通过此次讲座,能够从科技赋能非遗的学习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用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讲述丰富而生动的非遗故事和中原故事。(文/李月玲 图/任鹏羽)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