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首届“第一帧”大学生影像作品联展暨短视频创作研讨会顺利举行


6月10日,伴随着炎炎夏日里的一缕微风,由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郑州大学广播电视系、郑州大学影视创作与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第一帧”大学生影像作品联展暨短视频创作研讨会在我院成功举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乃真教授,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电影电视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尚蔚女士,纪录片导演、河南华之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导演海金星先生,原河南广播电视台制片人、《晓华影吧》主持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段晓华教授作为特邀嘉宾莅临活动现场。我院党委李国栋副书记副院长陈晓伟教授、广电系教师、影视创研中心研究员以学生主创团队成员出席该活动并参与讨论

 

下午点,影展开幕式正式开始,开幕式由广播电视系主任李宏副教授主持。李国栋书记致辞表示,要秉承着求实创新、人文关怀的传媒精神,在电影里表现最真实的万象世界。通过镜头和影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优秀文化。接着,陈晓伟副院长介绍了郑州大学广播电视系与郑州大学影视创作与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着重讲述了本次影展的举办背景与筹办过程,并对影视创研中心的未来发展和同学们的创作前景提出希望。之后,由到场嘉宾共同启动影展。开幕式结束后,特邀嘉宾与我院师生前往影展海报前合影留念。

 

下午点半,短视频创作研讨会在院办121房间举行,陈晓伟副院长主持。与会人员围绕电影与微电影创作的区别与联系、优秀微纪录片策划与制作的关键点、如何进行短视频创意、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才培养、项目策划、传播推广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海金星导演首先结合业界实践,提出当下纪录片创作应当具有用户思维、“有趣、有有温度”、把握好话题点,希望同学们拓展选题范围,进行更多尝试。段晓华教授则结合了自身经历,谈到了跨媒介、全媒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建议同学们打破固有惯性,主动开拓创新。王乃真教授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肯定了影展作品的视听语言表达,并对《背赴一生》《李赛和他的精灵梦》《盛夏》等作品逐一进行详细点评,指出学生拥有独特的思考、视角与表达方式,老师们也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创作与思考空间。但他也提到当下学生创作仍存在不足之处,认为同学们应该深入思考自身与身边事的关系。尚蔚副主席称赞参展影片能够根植在火热的生活图景中,描绘身边的人和事肯定了影片传达的温情与力量,鼓励同学们深入钻研影片逻辑结构,做出更具风格的表达。

 

在互动环节,张兵娟教授强调了纪录片的力量,表示纪录片应具有人文关怀、社会关怀。接着,汪振军教授指出要从中国的文学艺术,寻找中国现代影视艺术的魅力。他认为影视创作者应格外注重自己的“根系”所在,要把根扎在大地上,要放下架子、接地气,要发现人性的光辉,传达人的力量,让观众感受到真、善、美。党东耀教授、刘洋老师也分别就如何看待自媒体时代的广电专业教育学生影像叙事能力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随后,陈晓伟副院长对互动环节进行了总结,比较了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在视听课程体系设置中的异同,指出了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电系学生作品的优势,以及从文字向影像转化过程中的短板,回应了专家的关切并对广播电视系的未来进行了展望。研讨会最后,李国栋副书记对会议进行总结,他代表学院对与会专家表示了感谢,并对广电系人才培养的成效以及此次活动的效果予以肯定。

在研讨会进行的同时,院办415房间也在进行着展映活动。本次影展入围二十六部影片,观众们认真地观看着每一部影片,心随着每一帧画面而跳动。在展映的过程中,微电影《盛夏》的导演寇腾龙同学和纪录片《澄泥砚家的姑娘》的导演陈昱欣同学就作品创作中的经验和细节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

下午点,颁奖典礼在院办415举行,颁奖典礼由我院广播电视系张楠老师主持。影展分为纪录片、短视频微电影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评选一、二、三等奖。微电影单元,《盛夏》《再见夏天》荣获一等奖;《飞到冬天的风筝》《神奇照相机》《谁动了我的摄像机》,荣获二等奖;《鲸落无声》《云间信笺》《回家的路》《会合之处》《小桃》《小熊T恤》荣获三等奖。纪录片单元,《背赴一生》荣获一等奖;《李赛和他的精灵梦》《澄泥砚家的姑娘》荣获二等奖;《北宋官瓷》《大美同盟·民俗里的闲适》荣获三等奖。短视频单元,《光》《真的爱你》荣获一等奖;《入海》《我的超级英雄》《唐印》荣获二等奖;《如果我们不曾相遇》《体育学院(校本部)宣传片》《痘痘不是伪装,晓平还你真相》《晓你心愿 平你肌肤》《中奖类诈骗》荣获三等奖。下午六点三十分,颁奖典礼圆满落幕。

晚上的七点到十点,院办415进行着第二场的影片放映。当最后一部作品《光》的最后一帧画面停止跳动,本次影展活动也顺利落下帷幕,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赵佳昕/王露谊/刘大雨 撰稿;刘大雨/张江龙/陈嘉/陈昱欣 摄影)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