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坛第40期 以新闻的名义,教师共话“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记者群体”


为庆祝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2023年11月8日下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博士教师学术论坛”第40期在郑州大学北核心教学区401教室进行。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宪阁老师、王晓宁老师和申爽老师一起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记者群体”进行座谈交流,以学术研讨的方式来致敬新闻人,与新闻与传播学院100余名本硕学生一起,致敬新闻职业的光荣与梦想。活动由褚金勇老师主持。

论坛上,四位老师依次进行了主题分享。刘宪阁老师分享的主题是《从张季鸾到穆青:漫谈中国的新闻传统》。刘宪阁老师首先提出“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新闻传统?中国有没有自己的新闻传统?”等问题,随后讲述了张季鸾先生在《诸君为甚么想做新闻记者?》讲座中强调的做记者的重要原因是对中国同胞们深厚的同情。之后,宪阁老师抛出问题,“南振中先生和穆青先生这些无产阶级记者,与张季鸾先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宪阁老师讲道,在为人民发声这种公共关怀上二者是一致的,但我们无产阶级新闻人和新闻实践最重要的就是党性原则,同时兼顾人民性。最后宪阁老师带大家回顾了中国本土历史上的难能可贵的报业传统。

王晓宁老师分享的主题是《生命历程视野下的名记者研究》。王晓宁老师以生命历程理论为视角,分析名记者们的个人成长规律和成才因素,以提出帮助当下记者成才的机制。她首先介绍了生命历程理论及其与名记者成才规律研究的适切性,之后以穆青先生的故事为例,让我们感受到穆青先生之所以会提出并践行“勿忘人民”,是因为他的经历让他对老百姓有深厚的感情。

褚金勇老师同我们分享的是《不朽的焦虑:中国现代报人文章结集的价值审思》,从价值角度、从知识分子史的角度来审思新闻报人。“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褚老师首先抛出问题,“我们的人生是否有意义,我们的专业、未来的职业是否有意义?”之后褚老师同我们分享了中国近代报人的身份矛盾和价值焦虑,“从立功到立言”的价值调适,他们想要以新闻向导国民、监督政府、拯救中国。最后观察当下,面临“天坑”争议,褚老师呼吁同学们“不管时代格局如何变化,永远稀缺的是一种专注的精神,永远紧要的是个体如何在这大变动的时代里安身立命。我们肩上是风,脚下是路,新闻人永远在路上!”

申爽老师的分享主题是《为大众的新闻: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记者群体再考察》。申爽老师从记者节的由来谈起,指出我们纪念记者节是通过纪念令新闻界共享的过去形成特定的理解,从而让新闻人彼此团结起来。之后从纪念的源头入手,向我们讲述了范长江和他的同仁们是如何成立起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他们这群人又是如何聚集起来的。最后,申爽老师为我们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在革命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背景下,记者群体从传统文人到职业记者的转变,及其对新闻理论的探索。褚金勇老师点评说“申老师通过回溯左翼记者群的历史为我们寻访了记者节的源头,也为新闻记者找到了‘为大众’的初心。”

在本次论坛结束之际,几位座谈老师分别发表了对记者节、对论坛和同学们的祝福。刘宪阁老师告诉我们,“大学更多的起到一个开脑洞的作用,今天下午的论坛给大家开了一个很好的脑洞。”王晓宁老师对同学们说道,“希望以后能在记者口述史研究方面和同学们继续交流合作,也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申爽老师讲道,“就像相声有祖师爷,我们新闻业也有自己的传统,不管外面的环境多么恶劣,摸摸自己的心窝子,想想我们祖师爷、我们的传统是什么,就一切都迎刃而解了。”最后,主持人褚金勇老师再次鼓舞同学们:“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管世界形势如何变化,我们新闻学子都要心怀理想,砥砺前行!”

(郭子仪 供稿)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