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社区

 

 

 

 

如何运用影视传承华夏文明

       ——访河南影视编剧孟宪明

 

采访人:郑州大学 汪振军 乔小纳

2016322

   

   影视在传承华夏历史文明中起到普及性的作用,是直观、生动地展现华夏文明的艺术表现手段。在当今新的传播形式的挑战下,河南影视将如何发展?如何更好地传承华夏历史文明?如何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带着这些问题,2016年322日下午,课题组成员就影视与文化传承,以及河南影视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对著名影视编剧,同时也是民俗学家的孟宪明老师进行了专访。

    问:作为民俗学家,您对华夏文明的理解是什么?
    孟宪明:说起华夏文明,有一个问题很令人瞩目,为什么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就中国独存,其他三个都不存在了?我们要查一查这个深刻的历史原因是什么,是什么东西保证了我们这个民族能一直延续下来,并且越来越壮大,我觉得是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源自于中华民族的信仰,我们的信仰是祖先崇拜。祖先崇拜的最大好处是不排除、也不排斥别的崇拜,就是说我的祖先英明、伟大,不排除你的祖先也英明、也伟大。这样一来,在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就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形成了一种很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心理,保证了华夏文明的延续性。

另外再说一说中国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历史应该有八千年之久,但是,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基本上没有产生环境污染问题,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的土地至少耕种了五千年,到今天还在耕种。可是进入现代化以来,我们大量使用化肥,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还不到五十年时间的时间里,我们的土地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板结得很厉害。如果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大蒜就长得很小,粮食就严重减产。农业文明的土地使用了五千年还能使用,谁能保证今天的土地还能使用五千年?五百年做得到吗?这难道不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于华夏文明我再举个例子:工具是让人用的,如果一件工具达到了艺术的高度,那就不仅仅是用,而是进入了精神的层面。五千年的农业文明,其实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达到了艺术的高度。你看看阡陌纵横的田野,你看看田野里对庄稼的伺弄,再看看那些家具,哪一件不是按着艺术的原则在创造?中国很多民间的东西都有着朴素而崇高的美学追求,在这样不断熏陶下,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国人的每一个毛孔,都受到了文化的浸润。所以我认为对于研究咱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怎样了解都不算多,因为实在是太博大了。

 

 问:那作为编剧,您认为运用电影传播华夏文明的优势是什么?

    孟宪明:因为电影的文字少,靠画面来描述事件,让人容易接受。从跨文化传播的层面来看,我们的小说你翻译过去了外国人也不能像我们那样理解的很深刻,因为存在文化差异问题,如果能恰当的运用电影,就能巧妙的解决这一问题,具有了普及性。

比如2010年的时候,《新年真好》第一次在美国得奖,我挺意外的。因为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外国人能看懂吗?后来是一位记者告诉我,他当时采访了一个美国小孩,问你看懂了吗?他说看懂了,那记者又问你能说说中国的“年”是什么吗?美国小孩儿就说中国的年就是中国的狂欢节,这个小孩说《新年真好》里看到了孩子领红包,又蹦又跳,又放炮,每天兴奋的不行,他说中国的狂欢节就是“年”。最后,那位记者让他用一个词概括这个电影,他就用了一个词,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温暖”,一个美国孩子在这部中国电影里看见了温暖,他一下子说的我很感动。

再来说说《念书的孩子》的情况的吧,在美国圣地亚哥儿童电影节的现场,300多人的电影院,我坐在下面一块陪着看,没到十分钟,这些美国人就开始掉眼泪了。我虽然看了好几遍了,但在当时那个氛围里,也掉了眼泪。到结束的时候我们上去接受大家的提问,站在台上往下一看,美国观众的深眼窝都揉大了一圈儿,熊猫似的。现场人家给我提个问题,提得极好。他说你的电影,你编剧的这个《念书的孩子》,没有对立面,没有坏人,没有冲突,为什么让我们如此的感动,你一反好莱坞的编剧规律,你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我当时回答说好莱坞是好莱坞,孟宪明是孟宪明;是鸟在天上飞,是鱼在水里游。回国以后在一次会议上,又有人提出这一问题,这次我给出了详细的回答:编剧有很多种,我的编剧风格是其中的一种,你不感觉这很好吗?这是我对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的理解,我所观察到的真正的生活。没错,现在都在说好莱坞模式,强调剧本里要有悬念要有冲突,可现实是什么呢?你这一辈子见过几次打架?几乎没有。中国人不这样解决问题,中国人要是走到打架的地步就说明情况已经非常恶化了,比如要是两口子打架那就是快离婚了,要是街上的人打架,那就是要抓人了。真正坐下来过日子的都不打架,我们有自己的解决方法,正常的情况下是能谈则谈,能和则和,同样地把事情解决的很好。所以你看,在我们的文化里,有很富有特色的“中国叙事”,要坚持文化自信,把我们的特色贯彻下去,这样不管文学作品也好,电影也好,都会在弘扬文化方面起到影响力。

 

    问:您对当前河南电影的现状有什么看法?

孟宪明:人才太少了,关键是人。这是个培养问题,人才少导致产量上不去,质量也缺乏保证。你就拿今年咱们郑州本土电影节的活动来说吧,请我去参加,我在现场看到的情况是,一共就4部电影,十几部微电影,其中4部电影里我的占两部。所以要发展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


    问:那河南电影要如何做呢?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孟宪明:今天的中国面临着什么?我有一个看法,中国目前的文化界、思想界面临着西方14世纪、15世纪的文艺复兴的局面,文艺复兴并没有创造出更多的新的东西,它是只是把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解释。那么中国的文化现在也是这种情况,我们的经典文化还在那,我们要要做的是怎样诠释它,赋予它新的内涵。文化是最核心的东西,就像一个人的骨架,一个人的高度是靠骨架立起来的,只要脊梁在,胖一点,瘦一点都不要紧。

河南电影要好好利用地域优势,发掘出我们的文化里极其真实,极其动人,极其深刻的东西来,他不是表面的东西。我们要回答的是,这些经典要怎么呈现的?有怎样超能的力量?比如说中国信仰的五大内容,天、地、君、亲、师,那么其中的“天、地、君、亲”,与西方文化或多或少都有重合的地方,唯独“师”这个概念,是作为信仰进到中国人的内心的,这是中国文化所独存的内容,西方没有。西方没有把老师当成崇拜的对象,东方不一样,所以中国的师生关系,完全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任何一个民族的师生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那么中国人是什么时候把老师作为自己的崇拜和信仰对象的?中国的师承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单就这一点把它的文化内涵好好挖掘,就能做成一部极有文化理念的电影,从理论上讲,也回答了一个重要的命题。
    除了要重视发掘文化内涵,还要把眼光放的长远,不能只顾眼前的一点商业利益。从现在的大环境上来说,商业片势头迅猛,但是我们不要忽略,商业片只是电影类型中的一种,其中还有一部分是艺术片,难道就因为艺术片回报少就不重视,一股脑儿去扎堆商业电影了吗?艺术片对于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对中青年影视人才的技艺磨炼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因为观众数量少而轻视了艺术片的发展,那么从长远来看对于河南,甚至中国电影都没有益处。

眼光放长远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不要浮躁,要打磨好自己的作品。我们都知道电影,还有电视剧,是一种与资本紧密联系的艺术,资金的很大一部分其实是用于支付演员的片酬,演员的腕儿越大片酬越高。但是我下面要说的事是要说明,要想做出优秀的影视作品,资金其实不是主要因素,剧本才是,因为如果剧本是经过耐心打磨的,是让演员喜欢、折服的,他(她)们甚至会主动提出降低片酬:以我2009年在央视推出的电视剧《大国医》为例,男主角赵文瑄就主动降低了片酬。资方老板告诉我,赵文瑄说他虽然经常来大陆演戏,但从来没有遇到过像《大国医》中的这个让他如此喜欢的角色。接着饰演女主角的徐帆也主动降了片酬,有他们两个做表率,其他演员的片酬也都降了,保证了拍摄的顺利进行。大国医》是通过挖掘中医文化而写成的剧本,根据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郭氏正骨继承人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可见在河南本土还有多少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等待着被发掘。改编它们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真挚的感情和耐心的坚持,这样才能呈现出感动人心的好作品。

 

执笔人:乔小纳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