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社区

 

 

 

电视剧叙事的时间速度与聚焦

宗俊伟

 

 

叙事的时间速度,即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之比,按照热奈特的表述则是:“事件或故事段变化不定的时距和在叙事中叙述这些事件的伪时距(其实就是作品的长度)的关系,即速度关系。”这里的时距指的就是时长。当叙述一个事件时所用时间越少,叙事速度相对越快,反之则越慢,但无论整体叙事快慢与否,一般情形下故事时间多大于叙事时间,即使在极为慢速的叙事作品中,叙事时间大于故事时间的情形也属凤毛麟角。

在电视剧叙事中,时间速度往往会牵涉到另外一个与之关系密切的话题——时间结构。显而易见的是,一个热衷于回忆的时间倒错结构极有可能使得叙事的时间速度裹足难行,而一个穿越式结构则可以瞬间跨越千年,但是以上极端情形在大多数电视剧叙事中并不常见,多数情况下,电视剧叙事的时间速度一般符合电视剧日常化叙事的特征。如果我们严格执行故事与叙事时间的比较,以此得出不同电视剧文本间的平均速度(如以集为单位,30集30年的话,平均速度就是1年/集)之比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这仅仅是一种文本外部的粗浅比较——平均速度快,可能只是意味着被略去了大量时间不叙,而它讲述部分的时间速度却可能是相当缓慢的,比如《金婚》这样的作品;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种现象:在同一文本内部,为何有的部分速度快,而有的部分速度慢?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文本内部去做细致详尽的探究,它们都关系到叙事的时间聚焦策略问题。

对此,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指出,“聚焦讲的是什么被看”,当我们把“焦点”投放到不同的故事时间段,以及“焦点”前后的范围深浅(或大小)都会影响到叙事时间的长短与快慢,并由此形成文本的叙事节奏。

 

一、快速叙事与浅聚焦

 

快速叙事是指用相对少的叙事时间来叙述相对多的故事时间,大量的故事时间被“省略”,或以“概要”和极少的“场面”进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匆匆扫描。在此类电视剧叙事中,镜头往往聚焦于人物成长、历史演进以及大的年代更迭,多出现于交代人物与事件背景的叙事段落中。

首先,我们以平均速度较快的一些电视剧作品为例。如以人物成长为主的历史剧《康熙王朝》,在46集(央视播出版)的时间架构里讲述康熙登基前到驾崩60多年间的故事,平均11年多的时间,除了和主人公玄烨关系密切的情感、军事、政治等主要活动时间以外,其他时间则大量省略,平均叙事速度不可谓不快。《大明宫词》同样以人物成长为核心,以37集的篇幅便说尽了太平一生的爱恨悲欢,叙事时间主要聚焦于太平成年以后的爱情与政治活动,尤其集中于她人生重大时刻的风口浪尖,但是对于太平幼年的叙述则闪烁其词,特别是在第1集,太平从出生到长大只用了寥寥3个叙事段落:第1个叙事段落讲“太平出生”,铺垫部分较长,在她出生时恰逢边关大捷故名“太平”;第2个叙事段落讲“幼年太平”,叙事时间很短,一出戏就叙述完了——顽皮的太平在朝堂上的一泡尿戏剧性地解决了悬而难决的黄河改道与救灾问题;第3个叙事段落讲“太平上吊”,太平玩假上吊以引起母后关注,这个时候的太平已然成为懵懂少年。而成年时的太平是要到与薛绍相见的时刻才开始出现在影像中(第7集)。以上3个段落的叙事仅持续半个多小时,太平已然成长为十几岁的少年,整个第1集的叙事速度是极快的。另一部代表剧作《金婚》则以展现家庭与婚姻成长为轴线,采用历史编年体的叙事形式,5050年,叙述了主人公佟志与文丽自相爱到晚年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这部剧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叙事,是因为除却和人物情感、子女、工作等相关的核心事件及时间,其他大多被略去。

其次,即使对于平均速度较慢的电视剧,也不乏快速叙事的部分。如谍战剧《潜伏》,30集的叙事时间仅叙述了较短的故事时间,叙事主要聚焦于余则成在天津军统站的一些情报活动,但是对于前几集余则成走上革命之路的转变在时间速度上则非常快。在另外一部同样篇幅(30集)但故事时间仅有数月的谍战剧《黎明之前》中,也不是始终保持低速叙事,对于诸如辽沈战役、解放南京、兵临上海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就从略从快,当然这和该剧聚焦于刘新杰的情报斗争过程而重大历史事件从简从虚的时间聚焦策略有关。

以上所提及的叙事部分时间速度之所以比较快,是因为离焦点所聚之中心范围较远,所以只能窥到一些相对疏远和模糊的轮廓与背影,其情节密度也相对较小,正如杨义所说,“叙事时间速度,是和叙事情节的疏密度成反比的,情节越密,时间速度越慢;反之,情节越疏,时间速度越快”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快速叙事往往让我们觉得叙事的外部节奏较快,但是内部节奏较慢,这是因为节奏并不主要由外部时长(包括镜头时长)决定,而主要由情感紧张度、戏剧悬念等内部节奏决定,对此,塔可夫斯基非常精辟地指出,节奏“并不是各片段间韵律的顺序;它的诞生是由于画面中的时间推力”,这个“时间推力”即叙事中的内部节奏。

 

二、慢速叙事与深聚焦

 

慢速叙事是指用相对多的叙事时间(但并不意味着叙事时间大于故事时间)叙述相对少的故事时间,与快速叙事相比更像是小火煨汤、慢慢煮来,有大量的“场面”描写,情节密度较高。在此类电视剧叙事中,镜头往往聚焦于人物动作、对话、日常生活描述以及事件中的细节展现。

首先,即使整体叙事时间速度较快,也会在作品聚焦范围内放慢速度,如上文提到的《大明宫词》,其聚焦所在是太平的青、中年时期尤其是这些时期发生在她身上的几段刻骨铭心的爱恋——与薛绍、武承嗣、张易之等人的百转千回、生生死死,以至对于这些事件的叙事速度非常之慢并占据了叙事主体,但同一时期内和太平有关的政治事件所用的叙事时间则相对较少、速度较快。《大明王朝1566》的故事时间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到四十五年的6年间,虽然不算短,但在叙事时间处理上,前35集均聚焦于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从而牵涉出浙江贪墨案最终“倒严”;后面部分则聚焦于海瑞进京以后的政治活动了。可见,聚焦部分的时间速度是很慢的。《金婚》的整体速度虽然也算是比较快的——50集说了半个世纪,但具体到每集的叙事速度却又很慢,其时间省略主要发生在集与集的衔接之间,而每集内的事件叙述极其铺陈详细。剧中时间速度最慢的莫过于佟志、文丽以及李天骄之间的三角恋情了,占去了大部分叙事篇幅,其次才涉及到工作、子女、婆媳问题。之所以叙事时间速度如此之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该作品聚焦的是家庭生活与工作状态中的日常时间,叙事中充满了琐碎的对话、用餐、生养孩子、婆媳关系、事业晋升等话题——总之属于人生中的世俗时间与琐碎时间,并无轰轰烈烈,而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恰恰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所说:“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又如,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要求斗争的。”《金婚》聚焦的正是这人生“安稳”并最终“和谐”的一面,而非上述历史剧那样聚焦于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情感角逐,亦不如眼下流行的穿越剧和谍战剧那样时时让人“步步惊心”、战战栗栗于“悬崖”边上,时刻瞩目于借以安身立命的智商对决。同样在《幸福来敲门》、《媳妇的美好时代》和《咱们结婚吧》等剧中,聚焦的也是这种日常时间,内部节奏既慢,外部节奏相对也舒缓。

尽管叙事速度缓慢有时是出于叙事情境的需要,但也并非要一味放慢,如在《金婚》中文丽与小夏的“姐弟恋”情节似乎有意与佟志、李天骄之间的情感暧昧达成平衡,“为赋新词强说愁”,未免拖沓。

其次,叙事的整体时间速度慢,在其聚焦范围内时间速度更慢。典型例证莫过于最近两年大受欢迎的谍战剧——《黎明之前》只叙述了寥寥数月时间,《借枪》、《悬崖》也就一年左右,即使《暗算》这种结构独特的谍战剧类型在每一部分里故事时间也比较短,但在叙事时间上却不吝笔墨、不厌其烦。如《黎明之前》1,为了铺排谍战斗争的紧张复杂,分切镜头多达950多个,其作为“叙事元始”(杨义语)的亚新饭店刺杀案牵出了全剧的对决双方,“水手”、刘新杰、谭忠恕等主要人物一一登场,这自然是叙事焦点所在;尤其在关乎生死对决的关键时刻更是叙事速度慢到以一分一秒来计,因而情节密度高到惊人的程度,如在第2224集,“水手”段海平护送庄云清离开上海的当晚,是一个大而精巧的叙事组合段,占去了两集多的篇幅,是剧中非常精彩的一笔。这里使用了自然时间作为推进叙事发展的重要元素,从“19:15”潜藏在周汉亭身边的何秀凝密会谭忠恕开始,有关时间点的字幕就不断插入,“19:30”、“19:45”、“20:00”、“20:30”,以及李伯涵和手下对话中交待出的时间“20:40”,谭忠恕和孙大浦、齐佩林布置任务时对表并以字幕再次突出的“20:45”,其后有关时间点的字幕不断嵌入叙事进程,“21:00”、“22:50”、“23:20”这些不断推进的时间点一再提示一个重大事件的即将发生。在这一叙事段里,超越了常见的平行蒙太奇双线叙事,而是三线甚至多线同时并进或平行叙述:刘新杰、孙大浦、齐佩林的对峙,谭忠恕和何秀凝密会,段海平准备行动,李伯涵的跟踪,这些线索时而分立,时而交叉,时间运行方式复杂却有条不紊,其中最有力的蒙太奇组接的主导力量是不断推进的时间点。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夜晚,对接下来的叙事进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整个改变了以往冲突双方的力量对比,戏剧张力也得到极大加强。在《借枪》中也有类似以分钟计算的高密度叙事:熊阔海公开向加藤下战书以后,从第25集开始,熊阔海在中外报纸公开声明将于6月25日上午10点刺杀加藤,至此,刺杀行动成了一次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更准确地说,这是一次关乎中日尊严、民族精神的“政治秀”,是一场戏剧化的演出,刺杀行动是否成功牵动着剧中各方人物的心,同时,也牵动着急于知道结果的观众的心,悬念感由此产生,尤其是,在第29集时,不断通过广播电台发送时间信息:距离最终射击时间还剩两个小时、50分钟、5分钟、3分钟等,更加剧了这种决战前的紧张与悬念感。正如希区柯克解释悬念时打过的一个比方——安装在桌子底部的“定时炸弹”,熊阔海的公开挑战就是该剧中推动叙事发展、强化戏剧节奏的那颗“定时炸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电视剧尤其是谍战剧中,叙事时间速度的缓慢和悬念叠生有着密切关系。“正如希区柯克那独具慧眼的论述——除非观众知道即将发生什么,否则就没有真正的悬念可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前情中有所交代或暗示,所以“悬念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达成”,它在不断积累的延续时间中产生,就像希区柯克举过的那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桌子下面的炸弹,如果事先告知15分钟以后爆炸或者毫无先兆地突然引爆,产生的悬念效果明显不同,前者让我们得到了长达15分钟的紧张感即悬念感,而后者带来的是惊奇——“无论是惊奇、是埋伏还是真相的揭示:而这正是悬念的本质”,只不过,惊奇之后,我们还需要揭示真相,于是,大量的倒叙应运而生。所以,为了增加悬念,叙事上的时间延宕以及突然的惊奇在谍战剧中便屡见不鲜。如在《黎明之前》第9集,李伯涵和丁三乘周汉亭和女学生外出带人到周汉亭房间秘密搜查,周汉亭突然中途折返,女学生也即将返回,在千钧一发之刻,丁三想办法暂时拖住周汉亭但只能拖延20分钟,在这20分钟之内,李伯涵等人必须恢复周汉亭房间内所有在搜查时弄乱的物件摆放位置。女学生回来之前,众人终于恢复了搜查过的物件位置并再次检查是否符合原貌,撤离到对门监视用的房间之后,人去屋空,这时,一个插入镜头交代书桌上一本厚厚的书籍突然倾斜、倒下,这一个小小的细节顿时在摄人的节奏中增加了悬念——也许周汉亭就此发现已被监控?很快,女学生捧着金鱼缸、哼着歌曲回来了,她不慌不忙在茶几上放下鱼缸很是欣赏,然后很自然地巡视了一圈房间,走到书桌前摆正了那本歪倒的书籍,至此,悬念消失了,有惊无险。这一处巧妙设计的悬念显示了剧作者的良苦用心,在时间处理上别具一格。之所以造成悬念感,诚如希区柯克所说,就是因为剧作者已经提前在叙事时间上埋下伏笔,当然,这种悬念未必一定要藉由倒叙来产生。又如,在《借枪》第30集熊阔海公开狙杀加藤失败后,为营救女儿嫣嫣,故意设计让裴艳玲告发自己以交换嫣嫣,熊阔海佯装投降,在确认裴艳玲和嫣嫣安全后,熊阔海从担架上变魔术一般拿出一把手枪近距离射杀加藤,最终完成了中共安排的“砍头”行动。此处的叙事突转造成了一种与“悬念”相关的“惊奇”效果,之后,才以一个长长的倒叙为观众揭开谜底。先是倒叙之前熊阔海从安子那里拿到了手枪,然后交代他和于挺的密谋,直到他躺在恩光医院的急救室等待裴艳玲带着日本人过来抓捕他,再然后继续倒叙他和裴艳玲计划如何实行苦肉计救回嫣嫣、熊阔海安排老于救走嫣嫣和裴艳玲以及老于如何把手枪固定在担架下部最终完成刺杀。这一大的倒叙段落里,包含更进一步的倒叙,还有倒叙中的短暂预叙如手枪、拉抽屉的镜头等,在时间顺序的处理上相对复杂。先“惊奇”而后揭开谜底的过程,实际上改变了正常的叙事进程,加强了叙事时间的节奏感。上述倒叙的例子正是在“惊奇”之后才徐徐揭开谜底——倒叙出现在叙事的中途,并非完全明了之后,并以此造成悬念。可以说,在谍战剧里,时间本身就已经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叙事手段参与叙事并推进叙事,无论在《黎明之前》、《借枪》、《潜伏》还是《风声传奇》、《悬崖》里大多这样,时间作为一个叙事元素被一再提及。而谍战剧的成功也似乎相当程度上借助于精准计算的时间,时间的恰到好处与些微误差都可以导致一次行动的成败。对于时间的如此重视,造成了谍战剧的高密度叙事,但这也是为什么在谍战剧中叙事时间速度极为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过上文分析得知,电视剧叙事时间速度的快慢,其根源在于我们把叙事重心安放于何处,亦即在哪里聚焦。尽管电视剧叙事的时间速度并非仅局限于上文所探讨的几种模式,还有一种存在于叙事局部的特殊情形,即叙事时间大于故事时间的超慢叙事速度,在升格镜头、重复镜头段落中常见其踪影,但无论如何,正如杨义所说:“叙事时间速度,在本质上是人对世界和历史的感觉的折射,是一种‘主观时间’的展示。”叙事时间速度快,是因为此处于生命了无痕迹,故而不甚关注;叙事时间速度慢,则是缘于审美主体把更多的生命感觉投射于此,“于我心有戚戚焉”——人生中总有某些时刻凝聚了我们更多的视野,总有某些人与事更让我们萦绕于怀、许久难忘。

 

   1.【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视角篇第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4页。

   3.杨义:《中国叙事学·时间篇第二》,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147页。

   4.【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影像》,《雕刻时光》,陈丽贵、李泳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5.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典藏文集4:散文卷,1939-1947年作品》,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6.【美】布莱恩·布朗:《电影摄影技巧》,潘紫径译,吴敏苏、【美】乔纳森·李维特校,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页。

   7.【美】普罗菲利斯:《电影导演方法——开拍前“看见”你的电影》(第3版),王旭锋译,侯克明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8.【美】布莱恩·布朗:《电影摄影技巧》,潘紫径译,吴敏苏、【美】乔纳森·李维特校,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页。

   9.杨义:《中国叙事学·时间篇第二》,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147页。

 

 

 

本文发表于《现代传播》2015年第8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