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社区
1915 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起更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肇始。1917年迁到北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文化人,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更是将新文化运动推向顶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陈独秀一开始就显示出不凡的气势。他在《青年杂志》一卷一号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对于中国文化的热切希望:“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四、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从此之后,《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2]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中国需要“改弦更张”,中国旧有的文化已经明显落后于欧洲文化近千年,已经变得一文不值。他号召青年应该从孔子的教义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陈独秀的《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易白沙的《孔子平议》、李大钊的《孔子与宪法》《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吴虞的《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吃人与礼教》、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文章对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猛烈抨击。这些文章在当时知识界引起巨大反响,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眼光对于许多问题开始讨论,形成热潮。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够在当时社会掀起那样的大的波澜,主要还得益于这些知识分子广泛地吸取了西方近代以来的先进文化。无论是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还是蔡元培,他们都受到了日本和欧洲思潮的影响。在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下,张扬个性解放、妇女解放、思想自由、恋爱自由。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是全社会的思想解放,通过文学革命白话文替代了文言文。通过西方教育的引进建立了新型的大学、中学与小学。不仅教育的形式发生变化。教育的内容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经史子集,而是象西方一样将自然科学知识引进课堂。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文化教育才真正与世界接轨,融入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