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谈业务研究类文稿的深度

发布时间: 2010-10-20

——从“变角度”说开去

 

1 怎样才能把业务研究类文稿写得深入浅出

撰写业务研究类文稿, 发现问题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要分析问题, 并得出结论。这结论可以是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但在每期审稿中总会发现这样的情况: 有一部分业务研究类稿件, 提出的问题很好, 也很有价值, 但作者并没有沿着这个问题深入下去。比如, 有这样一篇业务研究类的文稿, 主要意思是说: 工作简报的保存价值不能一概而论, 尽管大部分简报的保存价值不大, 但其中的有些简报还是有保存价值的。各位审稿专家都觉得这篇来稿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但又都觉得来稿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透。要知道, 任何文章都是在说服读者, 业务研究类的文稿就更是如此。当然, 从发表的角度说, 先要说服编者。编者和作者所处的角度虽不同, 但最终目的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说服读者。仅说工作简报的保存价值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简报要长期保存, 个别简报必须永久保存, 这肯定是对的。但你还要进一步告诉读者: 为什么不能一概而论, 要有事实事例为证才行。如果能有多方面多角度的事实事例, 那就更有说服力了。说简报的保存价值不能一概而论, 这叫有理; 有理还要有据, 如果有理无据, 是很难让人信服的。我始终认为, 业务研究类文稿必须深入浅出才行, 这就要避免两种偏向:

1.1 要避免简单化。简单化是指就事论事, 记了一本流水账, 形不成规律性的认识, 可以称其为“浅入浅出”。给人的感觉是: 肤浅重复, 起不到业务研究类文稿应该起到的指导作用、警示作用或示范作用, 无济于用。这种简单化先是让研究理论的人看不起, 因为太简单, 太容易, 没有学术价值。其次是让从事具体业务工作的人也看不起, 因为没什么新意, 大家本来就是这样做的, 也都是这样想的, 你再把这些中国人都知道的大道理正经八百地写一遍, 第一感觉是没有必要, 当然就没有阅读兴趣。

1.2 要避免学究化。学究化是指全然不顾实践的状态, 一味拔高理论层次, 可以称其为“深入深出”。结果是: 业务研究与档案实践严重脱节。这种业务研究的课题不是来源于实践, 其研究成果也不准备接受实践的检验, 当然也达不到指导实践的目的。给人的感觉是: 莫测高深, 不知所云。这种业务研究的路数笔者不赞成, 至少在业务研究领域不赞成。在学术界确实有人主张学术研究要与实践拉开一定的距离。比如说, 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 有些评论家的评论并不被作者认同, 也不能起到揭示创作规律, 指导创作实践的作用。但有些评论家却提出, 创作界是否认可并不重要,我的评论是独立的, 是自成体系的, 我就是要与实践拉开距离。虽然有人反对这种观点, 但从文学解读的角度看, 如果有读者认可的话, 这种评论还是有价值的。但在业务研究领域不能套用这种观点。我们不能把实践与理论的先后秩序搞颠倒了。我们知道任何理论都有滞后性。业务研究都是针对具体行业具体业务的, 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面, 都是先有实践,由实践而产生经验, 然后把经验予以总结并上升为理论。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实践, 就不可能有这种理论。这就决定了从事这种业务研究的人必须关注实践, 向实践学习, 从实践中发现研究课题, 而且研究成果还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非常佩服毛泽东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论。

很多行业或职业的出现都有时间上的先后, 或者说有一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比如秘书学,是研究秘书和秘书业务的一门学科。秘书工作是服务性很强的一个行业。秘书为谁服务? 为领导服务。有人概括说, 秘书有三种服务对象: 即为本级领导服务, 为各部门服务, 为人民群众服务。因此就断言说, 归根到底还是为人民群众服务。这种表述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原因很简单: 因为先有领导, 后有秘书。没有领导, 就没有秘书。秘书是为了适应领导工作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工作岗位,这就决定了秘书的服务对象只能是领导。至于从表面上看秘书确实要为各部门服务, 为人民群众服务, 那是表象。比如, 秘书接待群众来访, 群众是来找领导的, 秘书是在替领导挡驾, 仍然是在为领导服务。如果我们撇开领导活动和领导需要不管, 一味强调秘书学研究本身的自主性和封闭性, 这种研究成果就仅仅是一种纸上谈兵, 其应用价值就要大打折扣。档案学、会计学、新闻学又何尝不都是如此呢?

2 怎样才能把一个问题谈深说透

文章写不深, 问题谈不透, 据我观察, 又分两种情况:

2.1 浅尝辄止。没深入下去, 就不往前走了。这让我想起媒体经常报道的一些小煤矿, 个体户由于设备陈旧或舍不得投资, 到处挖矿洞, 但都挖不深。写文章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问题可能出在两个方面: 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说问题出在收集素材或调查研究阶段, 你手中可以用来写文章的素材太少, 你对要写的这个问题还不太熟悉, 当然深入不下去。二是思路打不开。那就是说问题也找到了, 用来写文章的素材也足够了, 但在组织这些材料时卡壳了, 思路打不开。给读者的感觉是, 只谈了一些人所共知的表面现象, 至于是什么原因所致, 有哪些后果, 长此以往, 会有哪些危害, 都未涉及。就好像一个人在跑步机上跑步, 跑了半天,还在原地。

2.2 贪多求全。就是发现一个问题后刚走几步又岔道了, 岔道后又刚走几步又岔道了。什么原因?贪多求全的原因可能也有两种:一是方法有问题。与其洋洋洒洒,面面俱到, 还不如从小处入手, 把一个小问题搞深搞透。档案业务也有很多方面, 如能在一个时期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某一个方面, 专写这一个方面的文章, 时间一长, 就能成为这一个方面的专家。专家的研究领域都很小, 因为只有如此, 才有可能深入。二是明知故犯。为什么要岔道, 因为不岔道的话已经无话可说了。但这篇文章的篇幅还不够, 必须岔到别处去才能把字数凑够。这还是在为写文章而写文章。

3 怎样才能变无话可说为有话可说

怎样才能打开思路, 变无话可说为有话可说呢? 要靠变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之所以不同, 就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比较是发现问题的主要方法, 也是变换角度的主要方法之一, 如内比、外比, 横比、纵比等。这样多角度地比较, 思路就会豁然开朗。比如: 纵比古今( 从时间先后的角度进行比较, 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 横比内外( 从空间分布的角度进行比较, 本单位与外单位、本省与外省、本国与外国、本行业与外行业) , 还可从宏观与微观、全局与局部的角度进行比较, 等等。

笔者在高校从业, 就举一个与大学招生有关的例子。比如档案专业, 今年招了50名本科新生。招生结束后, 往往要求负责招生的同志就今年档案专业新生的有关情况写一篇介绍性或研究性的文章。有不少人都不善于写这样的文章, 因为写作素材非常有限,只有一张能反映新生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籍贯、生源地、高考分数、报考志愿等项目的花名册, 这样的文章怎么写? 有的人压根就写不下去, 写来写去就一句话: 今年档案专业共招新生50,就完了, 根本就深入不下去。这就好像一个人在原地踏步, 在原地转圈, 就是迈不开步一样。怎样才能深入下去呢? 只要善于变换角度,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 马上就会思如泉涌, 别有洞天。

角度一: 50名新生中最高分是多少, 最低分是多少, 平均分是多少; 与上年度新生情况相比,平均分提高或是降低了多少个百分点。与全校其他专业新生的平均分相比, 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 与上一年相比, 有哪些不同之处, 推测原因是什么, 等等。也可把这50名新生按分数段分成几类, 每个分数段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与上年度新生情况相比, 有哪些新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等等。

角度二: 把这50名新生按性别分成两大类, 其中男生多少名,占百分之几; 女生多少名, 占百分之几。与上年度新生情况相比, 男女性别的比例各自提高或是降低了多少个百分点; 与同时录取的其他专业的新生平均性别比例相比, 有哪些特殊之处, 原因是什么, 等等。

角度三: 把这50名新生按报考志愿分类, 第一志愿填报档案专业的有多少人, 占百分之几; 属调剂志愿的有多少人, 占百分之几, 与上年度新生情况相比, 在志愿填报方面有哪些新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等等。与本校其他专业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相比, 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 有哪些特点, 等等。

角度四: 把这50名新生按生源地分类, 属本省的有多少人, 外省的有多少人, 各占百分之几。在本省的新生中, 属本市的有多少人, 占百分之几; 外地市的有多少人, 占百分之几。与上年度新生情况相比, 在生源地方面有哪些新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等等。

角度五: 从年龄段的角度分类。这50名新生中最大的是哪一年出生, 最小的是哪一年出生, 平均年龄有几岁。与上年度新生情况相比, 平均年龄提高或是降低了多少, 等等。

这样反复地变换分析问题的角度, 问题就深入了, 内在的信息就浮出水面了, 也自然就有阅读或参考价值了。

上一条:愉快的学习 巨大的收获
下一条: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及其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