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文摘》2015年第1期
发表时间:2015-10-22    点击:

目次

政策导向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摘编)(2)

综合改革

  高校综合改革应标本兼治重在治本(3)

  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改革(5)

  “现代大学制度”及其改革路径问题(7)

  代表委员热议教育综合改革:从顶层设计向深处动刀(10)

寻思探理

  依法治校需要把握几个关键问题(11)

 

  高等教育新常态与教育改革创新(13)

外国教育借鉴

  奥巴马政府高等教育改革方案解析(14)

 

政策导向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摘编)

    一、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8.科学编制教育“十三五”规划。按照编制工作方案,研究起草教育“十三五”规划文

 

本。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

 

、操作性,提升通过规划对教育进行宏观指导和统筹推进的能力。加强对推进区域教育现代

 

化的指导和监测,组织第三方机构研制教育现代化年度监测报告。

11.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发布《关于推进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治理水平的若干意

 

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入落实《教育部职能转变方案》。实行清单管理,依法明确权力

 

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教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动所有高校完成

 

章程制定工作,实现一校一章程。加强学校章程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深入贯彻落实《高等

 

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深

 

入落实《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制度,深化招生、财务、干部任用等信息公开,完善

 

监督检查机制。推进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建设。开展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评估。扩大

 

社会参与教育评价的领域,委托第三方参与教育评价。

12.推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

 

计划”。优化东中西部高等学校布局。继续做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

 

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和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

 

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制订高校分类体系和设置标

 

准,加快建立高等教育分类设置、评价、指导制度,促进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

14.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和高等教育国

 

际化示范区建设。推进高级别人文交流框架内的教育合作。贯彻全国留学工作会议精神,制

 

订《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管理规定》。启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快外语非通用语种

 

人才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和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监管。稳步推进

 

境外办学。加大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建设。探索完善外籍教师服务和管理机制。加强与港澳

 

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示范孔子学院和网络孔子学院建设。拓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等

 

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

15.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家教育决策服务系

 

统建设和教育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

 

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

 

推动高校仪器设备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系统建设。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

 

会,举办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加强信息技术安全工作和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

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31.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坚持中国特色、一流标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

 

一流学科建设的组织实施。继续推进医教、农教协同等协同育人,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

 

革。探索推进医学教育分阶段考试改革试点,做好医学教育整体衔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建设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加强本科教学管理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建立本科专业动态调整和

 

专业预警机制。推进试点学院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

 

验计划、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快产业行业急需人才培养。继续推进学位授权动态

 

调整工作。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继续推进高校

 

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创业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面向自主创业学生实行“弹性学

 

习年限制度”。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教师。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园、

 

创业孵化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

32.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扎实推进“2011计划”,加快构

 

建完善高校科研创新体系。全面落实《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深化人文社

 

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改革,启动高端智库建设。深化高校科研评价改革

 

,完善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政策。组织开展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人文社会科学)评选。制订《关于全面深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

 

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的意见》。

(摘编自教育部网站,有删节)

?综合改革

高校综合改革应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当下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什么是高校之“本

 

”呢?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改革面临很多难点,要处理好内外部关系,政府应

 

转变职能,遵循教育规律,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利用政策法规、经济杠杆、信息服

 

务等方式管理监督高校。高校自身应做到自主发展、自我约束,优化治理结构,处理好学术

 

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努力克服影响自身

 

发展的顽疾和障碍,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一、以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为突破口

无论是建设一流大学,还是打造一流学科或一流专业,其实现的最后落脚点都在于一流

 

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与出类拔萃的学生,即关键在“人”。人是改革中的核心要素,随着

 

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长期困扰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特别是用人机

 

制的瓶颈性因素进一步凸显。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快高校干部人

 

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要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针

 

对管理、专业技术、工勤人员等不同群体,不断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实施更为开

 

放、与市场接轨的人事管理体系。

建立以党政正职为表率的班子与干部队伍选拔、任用、退出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干部制

 

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班子建设是关键,如果党政一把手能响亮喊出“向

 

我看齐”,并身体力行,那么这个班子就不可能建设不好。同时,要探索改进高校中层干部

 

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如构建以胜任素质为基础的绩效考评体系等。要用“上位法”进一步完

 

善强化对党政一把手的约束、规范,管理者首先要被管理,要有错必纠、有法必依、有腐必

 

惩。另一方面,“出口”不畅通无异于堵死了“入口”,解决“下”的问题是搞活干部队伍

 

的关键,书记、校长也不能例外。要加大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工作力度,对不称职干

 

部进行降职免职;积极实施领导干部辞职制,在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水平、党风廉政建

 

设、群众公认度、身体健康等方面不适应、不胜任、不适宜继续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应当

 

自动提出辞职;建立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任届期满职务自行解除,继续任职必须按规定程

 

序重新履行任命手续,同一职务连任不得超过两个任期;实施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对不能

 

胜任领导岗位的,免除试任职务,按照原职级安排工作;实行领导干部责令辞职、引咎辞职

 

等制度,并由此建立以群众认同评价为取向的干部聘任与考核机制,使高校各级干部“能上

 

能下”也成为一种常态。

建立以青年教师为重点,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人才队伍引进、退出激励考核机制。要把

 

以人为本、人才为本、教师为本落到实处,重视青年教师成长成才,采取“关键人群满足模

 

式”,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团队需要为基础,不断优化人才学缘、层次、类型结构,统

 

筹引进和培养,兼顾流动与稳定。通过改革人事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和奖惩办法等,实现优

 

劳优酬,充分调动各个层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不能简单“非升即走”,也不能

 

“一聘定终身”。“进”人要有试用在后,“退”人要有“约”在先。要将师德考核结果作

 

为教师履职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评选的主要依据,探索教师岗位聘用制

 

,实行分类管理,以岗位职责任务为核心实行目标管理,以岗位标准为核心遴选评价人才,

 

以任务完成情况为核心实施收入分配,促进入才流动,形成符合教育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机

 

制。

建立以教辅人员为主体的服务导向、绩效优先的激励考核用工机制。要深入研究教辅人

 

员现状和需求,提倡人人平等、同工同酬,设置不同上升通道,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

 

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要绩效优先,融管理于服务之中,融要

 

求于支持之中,让不同群体的员工都有“相近峰值”的薪酬待遇的机会。努力创新体现尊重

 

、理解、信任、宽容、赏识、激励的大学组织文化特点的体制机制,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

 

出的环境,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二、以构建管理重心下移的责权利体系为抓手

高校要以学科平台为基础,合理调整学院建制,对院系实施“人格化”的管理模式,既

 

赋名、利、权给院系,又提出责、权、利的要求与规范,要围绕学科建设的“平地起峰”、

 

“高地筑峰”、“峰峦相济”打造一流学科来配置人财物。原则上以一级学科为基础设置院

 

系,同时精简管理层级,提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实现管理层次优化和重心下移,进一步扩

 

大学院办学自主权,理顺校院两级关系。高校强化基层学术组织自治也符合高校发展的内在

 

逻辑,规范保障院系等基层学术组织的自治权是激发学术活力的需要,也有利于实现学科整

 

合,提高管理效能。要树立“学院办大学”的理念,将学科和课程的调整和设置权、科研项

 

目管理权、教师聘用权等学术、行政权力授权给院系一级,使院系在人财物上,拥有更多的

 

办学自主权,扩大基层学术组织自治范围,充分调动院系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推动院系的

 

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三、以设立全员岗位职责考核标准为导向

考核评价是风向标,是测量仪,体现着一种标准,引导着改革的方向。没有考核评价就

 

没有效率,没有考核评价标准,就会缺失公平公正。科学的考核能通过“以人为本”的制度

 

激励“人”,充分调动“人”这一核心且最活跃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具体而言,建立考核评价标准,一要尊重历史。改革要平稳推进,就必须尊重历史发展

 

客观规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二要基于现状。既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也不能因循守

 

旧、无所作为,要不断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激励效果。三要瞄准未来。要使目标

 

有激励引导作用,有一定挑战性和前瞻性,使目标成为促进持续改进的动力,实现其“增值

 

”作用。

四、以完善人性化的治理体系为保障

高校推进综合改革虽然千头万绪,但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一定意义上,它规定了人的

 

“关系”与“利益”所在,规范着人性的发展倾向。

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治理结构,是根本制度,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如

 

何真正落实做好这“十六个字”,中共中央办公厅最近刚下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

 

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要在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的过程中,结合高

 

校综合改革有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和完善,同时,还应有探究与试点。如参照国有大型企业治

 

理结构,引入董事会(理事会)与经营班子的概念等。

要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大学章程的主要功用是规制大学权力运行,主要内容是权力的分

 

配和制约,要通过章程建设建立体现效率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学生为本的学生权益制度、以

 

学术引领学校发展的学术权力制度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与监督制度等,着力构建与现

 

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有效协调党委和行政的关系、学校和院系的关系、教学与科

 

研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心工作与后勤保障的关系等,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提高

 

行政效率和扩大校务公开,完善广大师生通过教代会、学代会参与民主管理的体系和机制,

 

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关系,使各办学要素有机统一、形成合力,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

 

力的现代化。

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遵循“规范授权—明确责任—实施问责—责任追究”的思路,建

 

立权力清单制度及对责任承担者严格而科学的问责体系,防止行为失范、决策失误、权力失

 

控,积极探索师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发挥民主管理和监督的职能,提高广大师生对学校

 

各项事务的知情权,杜绝“暗箱操作”;进一步简化办事手续和环节,避免机构职能交叉、

 

机构重叠、权限冲突、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降低管理成本,精简管理层次,明确岗位职责

 

,缩短工作流程,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机制,真正体现大学治理的

 

“无为而治”。

(作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陈治亚,摘编自《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24

 

期)

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改革

    要用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来认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用系统思维、普遍联系

 

的观点来做好改革顶层设计,更需要打破常规,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改革。

一、摒弃“打补丁式改革”,做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主要采取“打补丁”的方式,即在保持原有高等

 

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框架的前提下,针对现实高等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查漏补漏

 

;或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增加一些新成分和新做法。如毕业生就业制

 

度改革、高校招生并轨制度改革、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结构调

 

整、面向21世纪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

 

众化、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民办高等教育改革、高等职业教育

 

改革等。这些都是问题导向型的单项改革,针对形势的变化和社会需要的变化,以及高等教

 

育系统内部的局部问题,进行“打补丁”式的改革,以解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增强高

 

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没有涉及高等教育理念和现代大学制度的革命性突破。这种“打补丁

 

”方式难以解决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需要全面深化。“全面深化改革”是

 

一个整体,不能简单看作“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两个部分的相加,而是高等教育理念

 

、体制机制甚至高等教育体系的重建和系统重装。

这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政府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角色和责任问题;二

 

是要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

关于政府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角色和责任问题。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必须

 

将高等教育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高等教育改革的约束机制和问责机制。当改革不能达

 

到预期目标,甚至出现严重失误时,要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对高等教育改革实行责任追究

 

和问责,使政府在设计改革、领导改革、推动改革时做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以增强改革

 

的科学性,减少随意性和主观臆断。政府要自觉将高等教育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保证高等

 

教育改革的合法性,依法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要主动用法律来约束和规范中央政府自身的高

 

等教育改革行为和决策行为,而不是只约束高校、约束地方政府而不约束自己,承担改革失

 

败或达不到改革发展预期目标的法律后果。其次,政府领导和推进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

 

不是政府操纵、把控整个改革进程。政府应该以公共事务组织者的身份,以服务性思维,利

 

用政府自身优势,营造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一方面为高校松绑,另一方面帮助

 

高校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水平,真正把高校建设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

 

。而不是改革一次,政府的控制就强化一次。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让市场竞争机制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高校办学活动的干预;对那些的确要

 

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必须依法管理、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领导

 

重新设计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高等教育制度和现代大学制度,不仅要约束高等教育的各利益

 

相关者,也要约束政府自己的行为。

关于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问题,我们必须在思想

 

上确立大学自治的理念,在法律和大学章程上确立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

 

体地位,使高校依法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参与市场竞争,自主接受市场检验,从

 

而改变目前高校隶属于政府部门或者作为政府延伸部门的状况。可以参照国际惯例,把政府

 

管理高等教育和大学自主办学都纳入法制化轨道,处理好“管教育”和“办大学”的关系,

 

实现“政府宏观管理,高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高等教育治理格局。政府要从建设

 

高等教育强国的大局出发,确立向治理的现代政府理念,改变政府独大,大包大揽,不计改

 

革成本,缺乏责任追究意识的惯性思维,主动下放权力和归还权力。

二、突破高等教育双重体制,让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1992年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开始在长期实行政府计划体制的

 

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引进市场机制,由此形成了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双重体制。即在高等教

 

育管理和资源配置方式上既有行政体制又有市场体制,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都在发挥作用。

 

目前,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高等教育高度集权管理的传统惯性,政府主导的行政体制和行政

 

性资源配置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政府实际上也决定着在高等教育领域是否推行市场竞

 

争机制,以及在哪些领域、在多大程度上推行市场机制,高等教育实际上仍然是行政机制在

 

发挥主导作用。

双重体制和双重机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甚至可能比单一行政机

 

制的负面影响更大。政府享有是否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在哪些领域或多大程度上引进市场

 

竞争机制的决定权,这实际上并没有对政府分权和限制政府权力,而是增强了政府高等教育

 

管理的自由裁量权。由于政府管得过多、统得过死,高等教育多样化和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就

 

成为一个说起来重要但却进展不大的问题。政府希望建立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也是一个不

 

好的决策,因为这种国家标准必然将我国大学引向高度统一化而丧失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

 

色,而政府也将通过这个标准对大学进行统一规范和约束,从而将大学办学自主权控制在政

 

府手中。

政府必须退出高等教育具体领域和具体事务,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强化高等教育

 

市场竞争机制,使市场竞争机制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为高等教育改

 

革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一再表明,竞争导致高

 

等教育多样化,竞争促使大学准确定位并在自身办学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竞

 

争带来办学压力、强化大学发展动力和增强办学活力,竞争增强了大学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

 

反应能力,竞争也使民众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来评价和检验大学的办学质量。在目前我

 

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唯有政府才能堪当营造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环境的大任。

三、避免对“中国特色”“中国国情”的滥用,切实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在使各国高等教育超越地域限制和意识形态壁垒,全球互联网

 

正在使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具有高度一致性,大学成为日益具有全球性和共性规则的组织。

 

而国内滥用“中国特色”“中国国情”的现象比较常见,已经成为维系旧格局的思想理论基

 

础,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思想障碍。过分强调现代大学制度的“中国特色”,必定会淡

 

化普遍规则,使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裹足不前,从而丧失现代大学制度的普适性。

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国情、尊重传统。但是,尊重国情、尊重传统,是为

 

了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开展高等教育创新,是在改革和创新的前提下尊重传统、尊重

 

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和开放的产物,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和实践。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绝对不能成为阻碍全面深化

 

改革开放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否则就丧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思维品性。

所谓国情,无非就是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笼统地强调国情,会

 

阻碍具体领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领域,所强调的国情是不一样的,所实施

 

的改革,其难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光强调国情,就不会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

 

论所带来的思想解放,就不会有1992年的“南巡讲话”,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

 

展。在高等教育领域,我国国情的具体表现是:政府办学、高度集权管理、大学行政化运行

 

;在教育文化和传统方面,我们是集权文化、关系社会和官本位文化。如果只是根据国情和

 

传统来设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路线图,高等教育改革就会裹足不前,举步维艰。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具有普适性的,高等教育是有共同

 

价值内涵的。大学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为增进人类福祉作贡献,追求学术自由、大学自治、

 

学者治校。高等教育是解放人和完善人的,而不是用技术和实利来束缚人和限制人的;教育

 

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达臻自由个性,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作者:张应强,摘编自《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10期,有删节)

“现代大学制度”及其改革路径问题

    2007年教育部颁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

 

“现代大学制度”,但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质似乎有若即若离之憾。直到2010年《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官方文件对“现代大学制度”的表述,才比较准确

 

地触及问题的实质。《规划纲要》要求,“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

 

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

 

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同时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治理结构”

 

;并且明确指出,要“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行政化管理模式”。《规划纲要》揭示了

 

现代大学制度“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这四个要素,触及政府与学校

 

的关系这一实质,尤其是捅到了“行政化倾向”、“行政化管理模式”这一要害。

一、何谓“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中国化的命题,也是一个实践的命题,它是国人针对我国当前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对“好的”大学制度的憧憬和企盼而提出来的。我们对它的理解

 

和认识,不能脱离我国特定的高等教育体制背景,不能脱离当前的中国高等教育现实语境。

 

“现代大学制度”一词极具中国特色,在国外的语境中,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各种理论著作里

 

,似乎很难找到一个与此完全对应的词语。

我们所谓的“现代大学制度”,其实可以看做是将各国大学制度中那些比较“现代”的

 

要素、好的要素抽取出来之后的一个观念上的综合,一种理想的状态。既然是将各国大学制

 

度中比较“现代”的要素抽取出来综合而成,因此这些“现代”的要素,在各个国家大学制

 

度本质上都是共同的,是有“国际惯例”的,只不过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而已

 

。这些共同的要素,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

 

,在国外的语境中,不外乎“中立”、“自治”、“分权”、“民主”、“制约”而已。

而从制度本身来看,“现代大学制度”也不是某种单一的制度、具体的制度,而是多种

 

制度的总和,是制度体系。因此,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是制度体系改革的一个系

 

统工程,不是简单地下放几项权力(尽管放权是重要的一步),也不是简单地取消大学的行

 

政级别所能解决的,任何单科独进式的改革都不足以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在制度体系

 

改革中,必须把握住“一个核心、两个关系维度”。一个核心,就是权力,是高等教育管理

 

权力的产生、授予、行使和制约的问题;两个关系维度:一是大学与其举办者、管理者的关

 

系,在我国当前体制下对公办大学来说,实质上就是大学与政府的关系维度,这是高等教育

 

宏观管理体制的维度;二是大学内部的关系维度,主要是校、院系的权力关系。因此,在我

 

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核心的问题就是解决大学内外部权力的产生、授予、行使和制约

 

的问题,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在这两个关系维度上改变现行的权力关系,从而使大学真正实

 

现“依法、自主、民主、监督”的“现代”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问题症结何在

我们现行的不太“现代”的大学制度,问题的症结就是《规划纲要》中指出的“行政化

 

倾向”、“行政化管理模式”。其主体是谁?《规划纲要》虽然没有点明,但所指是清楚的

 

,那就是对高等教育握有行政管理权力的主管部门或人,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人

 

在大学与政府的关系维度上,一是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过大,几乎没有边界,凌驾

 

于大学之上,毫无节制地对大学下发形形色色的红头文件,发号施令,以各种行政规则(包

 

括潜规则)控制和左右了大学运行的几乎所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在这种强权之下,大学

 

不可避免地成为政府的“下属单位”,沦为政府部门的附庸,自己也身不由己地“行政化”

 

起来;二是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方式过于线性、垂直,它通过行政渠道自上而下往往一杠子

 

插到底,不仅影响到大学的校、院级层面,也直接间接地影响到第一线教师个体的教学和科

 

研行为。政府部门设立的各种“项目”、“工程”、“计划”、“奖项”、“名誉”等等,

 

名目繁多,花样百出,其中不少是在扭曲的“政绩”观驱使下随心所欲设置起来的,且被赋

 

予种种特殊的名和利,引诱着第一线的教师争先恐后去申报和“公关”,最终使得教师们“

 

英雄尽入其彀中”,使教学和科研行为在这些名堂的诱导之下不同程度地被扭曲,越来越偏

 

离教学和科研的本真,各种各样的学术腐败也就屡见不鲜了。

在大学内部的关系维度上,首先在于校级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权力过大,个人专权独断

 

的情况比较严重;二是校内行政等级分明,自上而下完全按照行政规则运作,校部行政职能

 

部门权力远大于院系,行政人员权力远大于教授;三是校内各层级对行政权力缺乏起码的民

 

主制约机制,行政人员也越来越像官,越来越凌驾于教师之上,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在两个关系维度中,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是“皮”;大学内部的

 

关系是第二位的、从属性的,是“毛”。因为在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上,政府主管部门有“行

 

政化倾向”,采取了“行政化管理模式”,因此导致了大学内部的“行政化倾向”和“行政

 

化管理模式”,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而从症结的后果看,由于“行政化倾向”已经渗透到

 

第二个维度,渗透到大学内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甚至蔓延到第一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过程

 

之中,那后果将是颠覆性、灾难性的。当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行为也不同程度地受到“行政化

 

”的影响,乃至被“行政化”,就真值得担忧了。

三、改革路在何方

《规划纲要》提出了改革的目标,但对达成目标的改革路径,缺少一个基本思路,或者

 

说缺少一个必要的“顶层设计”。实际操作是搞“改革试点”:以项目的方式,由有关高校

 

申报列入“改革试点”,由试点高校按照自己理解的“现代大学制度”进行探索,各自“摸

 

着石头过河”。这种任由高校申报、各行其是的改革方式,本身也说明了缺少一个明确的顶

 

层设计,缺少一幅清晰的改革路线图。

这种“行政化倾向”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是自上而下形成的,因此以“现代大学制

 

度”为目标的系统改革,最理想的路径也应该是自上而下的,从政府自身改起,建立起“现

 

代政府制度”。但是,政府自身的改革,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事关国家政治体制

 

和行政体制,兹事体大,任重道远。虽然新一届中央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力

 

度,也切实取消了一些“行政审批项目”,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总的来看,政府自

 

我改革的动力尚未完全形成,改革也尚未触及最核心的深水领域,艰难险阻,前程漫漫,不

 

可能计日奏功,我们不能太性急。

而从校级的治理结构改起也不太可能。一是学校层面的权力构成与行使方式,与上级政

 

府和组织基本是同质同构的,大学的领导,都由上级政府和组织任命,他们大多习惯于向上

 

看,上面不动,他们一般也是动不起来的。二是在大学的校级层面,对于建设“现代大学制

 

度”,实际动力严重不足。作为“改革试点”的某些大学,由校级领导主持的各种“现代大

 

学制度”试点项目,大多文不对题,甚至离题万里,只是找些五花八门的名目在忽悠“现代

 

大学制度”的试点罢了。

而从学院(或学系)层面入手,通过建立“现代学院制度”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或

 

许是一条有意义的改革路径。学院是大学里一个关键的组织层级,既重要又具基础性,而学

 

院治理结构改革的难度相对也比较小,改革的成本相对比较低,成功的几率比较高,而且广

 

大教师对于“行政化倾向”、“行政化管理模式”有切肤之痛,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改革动

 

力较充足。因而将学院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从学院的治理结构改起,也许能起到同样重要而

 

基础的作用。

学院治理结构的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改变学院院务会(或院党政联席

 

会)人员构成(目前基本上清一色由院行政领导构成),增加教授代表比例(应不少于1/3

 

)。第二,改革院长的产生方式,将选举院长的权力交给教授,由教授选举产生院长,或者

 

实行上级组织考察和全院教授表决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学院院长。第三,赋予院教授委员会在

 

学院学术事务方面(如教师职称晋升、教师引进、学术水平评定等)的实际权力,学院的一

 

切重要学术事务必须经过教授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主席应由教授推选产生。第四,赋予学院

 

教职工代表大会至少两项实际权力,一是审议通过学院的年度预决算,尤其是审议学院自有

 

经费(特别是“三公经费”)的使用;二是对学院行政领导进行年度“信任投票”,使教职

 

工代表大会真正起到制约和监督作用。

从学院的治理结构改起,未必是理想的改革路径,但可行性较好。如果进行得好,有可

 

能形成一种倒逼机制,通过建立“现代学院制度”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也许真就为期

 

不远了。

(作者:周川,摘编自《江苏高教》2014年第06期,有删节)

 

代表委员热议教育综合改革:

从顶层设计向深处动刀

    在教育系统的代表委员眼里,教育综合改革在过去的一年里浓墨重彩。随着

 

以“985工程”和“211工程”为代表的第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红利基本释放完毕,无论是北大

 

、清华综合改革方案传递出的理顺院系关系、扩大院系治理自主权、教师队伍分系列管理改

 

革、优化学科布局举措,还是南京大学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上海交大的“自主”、

 

“自律”双管齐下,目标都是突破高校发展瓶颈。

一、面对的一定是前几轮改革不能解决的问题

“守正创新”是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心目中高校在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的责任和定位。

 

他认为,在高校办学过程中,经常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大学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必须推进

 

综合改革?而目前的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对高校而言,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学校管理,想

 

要有所突破,都必须借助综合改革的路径。过去那种单一、单向的改革已经很难看到效果。

 

虽然现在动辄提“改革创新”,但高校也要有保守的一面,也就是在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

 

要坚持基本的使命和价值观,也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用“缓进则退、不进则亡”来表述他对高校综合改革的认识。

 

“好改的、能改的都改了,教育综合改革面对的一定是前几轮改革不能解决的问题,必须要

 

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二、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体制机制问题改起

“改革仅仅有勇气、信心和决心是不够的,必须找到突破点。”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说,在教育综合改革攻坚期,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

 

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体制机制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的共识环节改起。

1.从哪儿改起。综合改革,必然要涉及方方面面,必然触及各方利益,从哪儿改起,

 

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改什么,才能撬动整个综合改革向纵深挺进?人事制度改革是核心,

 

是关键。“打破大锅饭这一锤子一定要落,到了这个时候再不改就拖后腿了。”王树国认为

 

,教育综合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一样,都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劳动生产力。西安交

 

通大学有个“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只要是30至40岁之间的佼佼者,不分编制内、编制

 

外,不设名额限制,随时申请,国内外同行评审。“从申请到出结果只用了20天左右,首期

 

就有71人入选。”王树国说,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优秀的学者从编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2.难点在哪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入推

 

进管办评分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在哪里?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只要主

 

办、管理、评价一体化不突破,评价的公正就容易受到质疑。“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忙于出政

 

策,好像政策出了,改革就进行了,其实距离很远。”张志勇认为,要改变对政策落地和成

 

效监督的缺位,首先要把评价分离出去,健全第三方监督机制。

三、教育综合改革不是一个任务,而是一道没边儿的题目

在王树国的综合改革蓝图中,实现编制内与编制外并轨后,紧接着就是学科体制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倡导学科交叉、学科交流、双向选择。王树国说,“不要把教育综

 

合改革当成一个任务,一定要把它当成一个没有边儿的题目,因需而改。要改什么?为什么

 

改?只有树立了问题导向,改革才有价值。”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告诉记者,去年南开大学对学科专业进行了检视,依托培养适应未来

 

产业发展的宽口径人才的目标,看看哪些学科要保留、哪些学科要合并、哪些学科要扩展。

 

南开大学以前有13个学科门类,一度是直属高校里最全的,这次一举归并了十来个学科,从

 

过去的求全到现在的求精,不是为了学科评估,而是出于自身发展需求的变革。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认为,教育自身的很多改革之所以没有找到

 

规律,核心是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需要把教育放到整

 

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科学、系统地进行顶层设计。

(作者:柴葳、黄金鲁克,摘编自201538《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寻思探理

依法治校需要把握几个关键问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勾画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宏

 

伟蓝图。如何在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

 

1.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依法治校的正确方向。党委领导下的校长

 

负责制是我国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党委统一领导高

 

校工作,依法治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依法治校,党委领导下的依法治校

 

才能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和符合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校长负责是关键,校长既是党委

 

的重要决策者也是党委决定的执行者,依法治校必须发挥校长的行政领导作用。高校要深入

 

贯彻落实《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

 

晰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之间的关系,促进党委决策、行政运行机制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

 

化。基层落实是重点,在高校党委、行政依法治校体系框架下,基层单位要主动构建适应学

 

校发展目标、激发建设活力的制度体系,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把依法治校工作贯彻

 

落实到各个具体领域和环节。

2.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依法治校的主体是高校广大师生员

 

工和

 

管理者。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必须突出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重要作用,

 

让广大师生员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推进依法治校要从维护和保障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

 

出发,强化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制定的规章制度不是僵化地限制人的行为,而是更好地激

 

励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法律制度范围内,允许师生员工通过合理途径和形式为

 

学校建设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让依法办事的法

 

治精神成为每个人的信仰,让师生员工认识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既是维护自身合

 

法权益的法律武器,也是师生员工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突出师生员工主体地位不能抽象化

 

,要具体体现和落实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各方面规章

 

制度中,建设科学有效的能激发师生员工潜能的制度体系。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要坚持法律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尤其是管理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

 

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失位、不错位。要把依法治校成效作为衡

 

量领导班子和管理干部工作成绩的重要内容,强化对领导干部依法办学的制度保障和约束,

 

任何人在法律制度面前不能搞特殊,对违法违纪的领导干部,必须依法追究责任。

3.维护章程权威,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高校制度体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推进

 

依法

 

治校,首先要有科学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大学章程是高校内部的“基本法”,制定程序规

 

范、严格,规定内容根本、全面,在高校内部制度体系中最具有权威性和约束性,因此推进

 

依法治校首先需要推进依章治校。吉林大学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颁布并实施大学章程最早的高

 

校之一,近年来学校以章程修订为契机,不断强化和巩固章程作为“基本法”的地位和作用

 

,逐步形成了以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制度体系,使各项改革探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

 

循。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章程的宣传、学习和落实,维护章程权威,遵守章程规定,更好地发

 

挥章程在学校建设发展、深化综合改革和依法治校中的重大作用,形成依章治校、按章办学

 

的良好氛围。依据法律法规和大学章程对学校内部规章制度进行全面审查,不符合大学章程

 

和改革发展要求或者相互之间不协调的内部管理制度,要及时修改或者废止,保证学校的规

 

章制度体系协调一致。按照国家新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重要制度文件,及时对照修订学

 

校内部相应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科学完备的学校内部制度体系。

4.深化治理结构改革,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结构改革涉及

 

的是

 

体制机制问题,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依法治校需要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又需要以治理

 

结构作保障,以良法促善治。在高校治理结构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最重要的权力关系之

 

一,推进依法治校需要从制度设计角度正确规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经教育部

 

核准颁布实施的《吉林大学章程》明确规定了校长是学校法定代表人,负责学校全面行政工

 

作,同时提出校长代表学校支持学术委员会依据其章程行使职权,并规定了校学术委员会是

 

学校的最高学术权力机构,进而提出了积极构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

 

的有机协调运行机制。新颁布实施的《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明确规定了以校学术委

 

员会为学校最高学术权力机构的学术组织结构框架,清晰界定了校、学部、学院三级学术委

 

员会的职责权限,凸显了教授治学的思想,为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构建学术治理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强化民主与监督是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推进依法治校要求高校继续做好党内民主与监

 

督,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二级教代会制度,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术专门委员会

 

制度,健全校内民主制度,推进民主管理与监督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

 

学术发展和学校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依法治校要不断健全完善大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体制机

 

制,通过制度设计不断扩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范围,逐步拓宽渠道,提高层次,完善

 

组织与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建设发展的积极主动性。依法治校要加强建设理事

 

会(董事会)制度,探索社会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的体制机制,为学校的改

 

革发展获取外部支持。高校要以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为契机,依法依规构建科学民主的决策、

 

执行、民主管理与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的现代化。

5.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路径,深入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当前是我国高等教育

 

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时期,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律制度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也需要

 

深化综合改革。高校要深刻领会依法治国和深化改革的关系,力争做到重大改革都要有法律

 

制度依据,确保在法律制度轨道上推进改革。高校要增强法治思维,采用法治方式,用法律

 

制度固化改革成果,用法律制度破解改革瓶颈、激发改革活力,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吉

 

林大学按照国家部署和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综合改革。目前学校综合改革总体方

 

案正处于最后的制定论证阶段,在改革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依法依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努力妥善解决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发挥好法

 

律制度的保障、规范与推动作用,让法治手段为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保驾护航,力争使吉林

 

大学在国家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

(作者: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摘编自201533《光明日报》)

高等教育新常态与教育改革创新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也呈现出一些重要的“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

 

方面:

1.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成为新常态。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

 

已经完成了“规模扩张、学科布局、校区建设”三大历史任务,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已成为

 

发展主题。质量优先的内涵式发展,就是更具特色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可持续的发

 

展。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在稳定规模、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在发挥优势

 

、彰显特色上下功夫,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上下功夫,全面建立保障“质量提升、内涵发

 

展”的制度体系和机制。

2.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办学活力成为新常态。处在转型发展中的中国大学,未来5

 

—10年将进行一场重大结构性调整。今后的大学,不管是省属还是部属,不管是“985”还

 

是“211”,最终将由市场选择、由社会评价。在这个高度竞争、机遇无限、跨越发展的时

 

代,每所大学都有出彩的机会,关键是要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大学组织蕴藏的无限活力。改

 

革不只是单项改革,而应是综合改革;不仅是增量改革,更是存量改革;不只是学校主导的

 

改革,更是组织成员自觉参与的改革。

3.以法治思维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成为新常态。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有两

 

条,一是依法治理,二是共同治理。依法治理的关键,是建立以大学章程为龙头的制度体系

 

,并保障其有效实施;共同治理的关键,是合理确立大学内部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利,协

 

同发挥不同治理机制的作用,共同分担大学的事务与责任。

4.政府宏观管学与社会参与办学成为新常态。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的背景下,政府、学校、社会关系的新型格局正在形成。大学作为自主办学的主体,一方面

 

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在用好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自律机制;另一方面要处

 

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在获取社会资源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接受社会选择和监督。

5.大学深度开放与教育科技引领成为新常态。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正在加快构建

 

,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开放办学与国际化理念,全方位推进开放与国际化进程,把开放

 

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新的科技革命引发教育教学观念、内容、方式方法

 

的创新变革,引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突破。慕课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也是一个新常态。

 

 

这“五个新常态”对高校管理者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新常态下,处于高校中心的

 

人才培养工作更需要用新的思维来改革创新:

 

为教育改革的参与者;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自由度和选择性。

拓展课程建设的学科视野。大学课程在本质上是学科知识的培训,课程体系最能体现学

 

科制度的精髓。应坚持把课程建设置于学科建设的视野和框架,让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学科发

 

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大学的课程教学范式。重点是打破“以知识传递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

 

中心、以课堂为阵地”的传统教学范式,彰显现代课程教学的三大理念,即学术性、民主性

 

、协作性,同时注重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优化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比如以精英教育为目标取向的高校,就要激发学生雄心大志

 

和高级思维能力,努力为学生提供“难度更大、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学业挑战性更强”的

 

教育。这样的教育不能简单用分数来衡量、用绩点来驱动,而是要建立综合考察和评估学生

 

学习志趣和特点的评价体系,形成更好的挖掘学生发展潜力的机制。

坚守从严治教的共同信念。教学是一个共同体,教学改革也是一个共同体,需要师生的

 

共同参与。教学是一个“良心活儿”,质量是“严”出来的,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严治教。

 

要把学生的知识学习、个体发展、人生进益,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加强“教学共同体”建

 

设,坚持从严治教,切实维护课程教学的严肃性。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赵德武,摘编自201516《光明日报》)

 

 

外国教育借鉴

奥巴马政府高等教育改革方案解析

    2013年8月,奥巴马政府提出了“让更多人上得起大学”的高等教育改革方案

 

。该方案一方面试图控制高校费用的上涨,让更多美国家庭得以承受;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

 

过新的排名体系强化高校办学绩效,为家庭和学生在选择学校上提供更充分的信息。依该方

 

案,新的高校排名体系出台实施后,联邦政府将通过立法手段将联邦学生资助与高校绩效挂

 

钩,从而使联邦学生资助获得最大效益,促进能够提供最佳价值高校的发展。

一、现状与困境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高等教育经历了20年的黄金发展期。然而,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受金

 

融危机冲击,美国经济衰退、复苏乏力的形势正在塑造新的、纷繁的高等教育现实。高等教

 

育成本上涨与家庭支付能力的矛盾、联邦与州政府资助高等教育能力的减弱,以及学生高负

 

债与低毕业率所反映的教育质量问题,都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严峻挑战。

2012/13年度美国联邦学生借贷总额比十年前增长了69%,在2011/12年度,从公立和私

 

立非营利性高校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中,有60%的学生在毕业时负有债务,且他们的平均债

 

务达2.65万美元。与此同时,学生拖欠贷款的情况同样严重。2012年,被列入2010/11年度

 

还款计划的借贷者中,有10%的学生拖欠联邦学生贷款,而这是1995年以来贷款违约率达到

 

的最高水平。高校学生的毕业率同样令人担忧,在2006年注册的24岁及以下的全日制学生中

 

,有78%的学生在6年以后才获得学位或证书。而在职学生的完成率更低,其中有77%的24岁

 

及以下的学生和62%的24岁以上的学生,在没有获得证书或学位的情况下就离开了学校。学

 

生的低毕业率和离校情况,无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政府资助浪费。

二、对策与举措

奥巴马政府的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即:拨款与高校和学生的表现挂钩,

 

促进创新与竞争,以及确保学生负债的可承受性。

(一)基于高校和学生绩效的资助

1.财政资助与高校绩效挂钩。奥巴马政府要求教育部在2015学年前制定出新的高校排名

 

体系,帮助学生比较高校所提供教育的价值,激励高校不断改进。排名结果公布在“高校排

 

行榜”网站上,从2018年开始根据高校排名来分配财政资助。

2.鼓励各州提供高价值低成本的教育。奥巴马政府提出设立高教版“力争上游”计划。

 

联邦政府将提供10亿美元竞争性拨款,激励各州的高等教育改革,重建联邦与州的伙伴关系

 

,确保各州持续对公立高等教育进行投入。

3.以佩尔助学金和更高的绩效责任激励高校。为鼓励高校招收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奥

 

巴马政府将通过立法手段根据获得佩尔助学金的毕业生人数,为高校提供额外的资助。为防

 

止助学金的浪费,奥巴马政府要求那些辍学率高的高校在学生期末修完课程后再支付助学金

 

,而不再支付给辍学者。

4.要求学生对学业表现负责。为确保学生努力学习获得学位,奥巴马政府提出通过立法

 

加强对学生资助项目的学业进展要求。如,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比例的课程才能继续获得

 

资助。这些举措将鼓励学生按时完成学业,从而减少其负债,并确保弱势学生享有学业成功

 

的机会。

(二)促进创新与竞争

三年制快速学位项目、MOOCs以及翻转课堂等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在家或在网

 

上进行学习。联邦政府希望这些新手段成为创新的催化剂,以创新的方式在降低高等教育成

 

本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采取一种或多种新方法,努力突破成本和质量的瓶颈。

具体而言,该方面举措首先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结果而非上课时间授予学分。二是利用科

 

技重新设计课程。通过整合在线平台(如MOOCs)以及融合面授与在线学习,能够加快学生

 

学习的进度。三是运用科技为学生服务。网络学习社区和在线咨询工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持

 

续性参与,并提醒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额外帮助。四是承认以往的学习,促进双学分课程,

 

使高中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可以获得大学学分,从而缩短了他们获得学位的时间,以节约成本

 

(三)确保学生债务的可承受性

在为当前和今后的高校学生降低教育成本的同时,奥巴马政府也承诺将帮助那些已经负

 

债的学生解决他们的债务问题。其中,“以收入为驱动的还债计划”可以帮助借贷者通过更

 

灵活的还债条件来为他们的贷款负责。尤其是对于教师、护士等承担重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人

 

员,他们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但获得的薪资却十分微薄。这些计划允许学生可以根据月收

 

入的变化来调整每月的贷款支付额度,允许所有学生借贷者可以将借款偿还额度限制在月收

 

入的10%。同时保障贫困借贷者的利益。2013年秋,教育部开始联系那些未及时还贷的借贷

 

者、承担高于平均债务水平的大学生以及由于经济困难、失业而延期还贷的借贷者,确保他

 

们了解自己需要选择合适的还款方式。

三、影响与挑战

“入学”“可承受性”和“绩效责任”一直是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的核心政策议题,此次

 

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新方案既是对这一政策主线的延续,也是新的强化。支持者

 

认为,新的改革举措有助于向消费者赋权,使其获得及时的信息,迫使高校降低成本,需要

 

给公众更大的透明度,必须向公众提供更好的信息。有分析指出,即使总统无法说服国会将

 

学生资助与排名挂钩,排名名单仍然会有影响,它将会成为强大的激励因素,使高校更加关

 

注其办学成果。

奥巴马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方案也引发社会有关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界的质疑与批评。

 

有分析人士认为,各州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减少是导致近年来学费上涨的主要原因,而降低学

 

费成本将仍然主要依靠于州加大对教育机构的投入,联邦政府的行动可能收效甚微。也有权

 

威人士指出,奥巴马政府的计划把更多的责任推给了高校,但给州的责任很少,也缺少强有

 

力的措施强化州对高等教育拨款的责任。

相比之下,作为改革重要举措的“高校排名计划”招致更多的反对意见。首先在目标与

 

结果上,质疑者担心奥巴马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方案将会产生诸多与预期目标相悖的不利后

 

果。布朗大学前校长马克·施莱赛尔表示,一旦开始界定某些政府可能考虑作为创新的事物

 

,并且附加金钱的奖励,高校就会过度规范他们的行为以符合政府的期望。当学生的毕业率

 

被纳入高校的排名指标时,高校很可能通过放弃那些无法毕业的学生或故意降低毕业标准等

 

方式来改善其排名。也有人认为,搞排名必须考虑可能产生的“耻辱榜”后果,政府应该意

 

识到,它并没有提供给这些高校积极的激励措施,而是对这些学校和学生的一种歧视。

其次在方法与技术上,很多人士敦促政府应谨慎采取评价高校的举措。康奈尔大学校长

 

大卫·斯考顿认为,用一种单一的尺度去衡量从培养劳动力为主的社区学院到以从事发现和

 

创新工作为使命的研究型大学,这无疑会抹杀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的特征与优势。田纳西州

 

民主党参议员、曾担任教育部部长的拉马·亚历山大批评指出,虽然绩效拨款在田纳西等州

 

得到有效实施,但华盛顿需要谨慎采取将适于个别州的举措强制全国所有6000所高校就范。

 

同时,一些小规模的私立教学组织也表达了对高校评价指标的担忧。此外,联邦政府在排名

 

中提倡使用的数据同样饱受各方质疑。有批评指出,联邦政府计划在高校排名中使用的数据

 

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缺失的。例如,联邦政府采用的毕业率只包括了全日制学生的初次毕业率

 

;目前的“中学后教育数据集成系统”也没有收集计划中的毕业生收入的数据等。

作为长期以来学术与政府关系变化的最新体现,奥巴马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新方案实际

 

上仅仅是联邦政府试图采取一系列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受制于某种类似于国家高等教育

 

政策的举措之一。而这些举措毫无例外的都会贯穿以财政刺激、规制命令以及市场选择为核

 

心的行动哲学,及通过收集信息来评价高校或项目是否实现国家高等教育目标的行为方式。

 

以“高校排名计划”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方案仅仅是个开端。因此,高校唯有不断改善提

 

供给学生教育的价值,取得显著而可考核的成绩,才可能摆脱联邦政府的控制,否则,高校

 

将很快面临更多令人不安的举措。

(作者:阚阅、王蓉,摘编自《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08期,有删节)

关闭

版权所有:郑州大学规划与学科建设部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

Copyright © 郑州大学规划与学科建设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