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8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浦劬教授应邀莅临我院讲学。当晚,王浦劬教授的学术报告由院长高卫星教授主持,郑州大学副校长吴宏阳,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社长鲍静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我校特聘教授郑志龙,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我校特聘教授余丽,副院长秦国民教授和韩恒教授,谢海军、陈文新、孙发锋教授,马润凡、何水、马林、刘晓靖副教授,李莹、李振谊、黄辉、王珂老师,以及我院部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参加。
首先,王浦劬教授谈及“学问与人生”的关系。王浦劬教授与师生共同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做工、当兵的历程,并谈到自己在1977年参加高考,继而进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学习的经过,而正是这些经历,对自己今后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之,王浦劬教授谈到了专著《利益政治学》的撰写及出版过程,讲授了自己对“利益政治学”研究的心得体会。之后,他与大家分享了正在着力研究的“国家治理”理论的研究成果。他强调,“体制”一词,指的是“结构性的规则”。例如,理解中国“体制”问题时,一方面需要从横向上把握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另一方面从纵向上认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最后,王浦劬教授指出,一个人要想走学术道路,需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基本天资。他认为,从事学术研究,一般的才智即可,但是需要勤奋与坚持。二是兴趣。兴趣尤为重要,即使天资聪颖,但若没有兴趣,仍不能有效开展研究。三是社会价值。一个学者从事的研究,需要回应社会关切,解决社会问题,彰显研究的社会价值。
吴宏阳副校长发表了激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我们正处于激情的时代,我校政治学人要认真领会王浦劬教授的报告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要进行创新性研究,为政治学学科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社长鲍静研究员在讲话中,一方面高度评价了我院政治学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积极鼓励郑州大学政治学人进行创新性研究。郑志龙教授对王浦劬教授的报告给予热情回应,感谢他为中国政治学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委员余丽教授,向王浦劬教授在郑州大学政治学学科发展中所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表示诚挚的感谢。
最后,院长高卫星教授对本次报告做总结,并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再次对王浦劬教授表示感谢。此次报告会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