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李灿院士、田中群院士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作者: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时间:2009-10-22 点击数:
附
李灿院士主要从事催化科学和光谱学研究工作,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并开始商品化生产;在国际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谱解决分子筛骨架杂原子配位结构等催化领域的重大问题;发展了纳米孔中的手性催化合成和乳液催化清洁燃料油超深度脱硫技术等。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太阳能光催化制氢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研究。曾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委员会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 “Journal of Catalysi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等10余种国际刊物编委/顾问委员。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1998年,李灿始任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理事,2004年当选副主席,并获得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催化奖(该奖每4年颁发一次,每次授予一人),2008年当选主席,是首位出任这一职位的中国科学家及发展中国家科学家。
田中群院士主要开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谱学电化学、纳米电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深入研究了SERS效应和一些电化学基本问题以及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电化学体系;从方法学的角度, 发展电化学拉曼光谱的实验及理论研究方法和建立有关联用技术,系统研究有关检测灵敏度、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等方面的问题;并开展电化学纳米加工和制备研究。获得了多种纯过渡金属体系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谱图,证实了VIII B族过渡金属具有弱SERS效应,并应用于各种电化学体系;应用不受谱仪检测器分辨率限制的时间分辨拉曼光谱技术,建立了电位平均拉曼光谱新方法;还发展了在微芯片上用电化学构造电极纳米间隔的技术。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在还担任ChemComm.,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Langmuir、J. Raman Spectroscopy、Phys. Chem. Chem. Phys.、Electrochemica Acta等六个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和《中国科学》等九个国内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现为英国皇家化学会资深会员(Fellow)、国际拉曼光谱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