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郑州大学嵩山论坛——名师学人讲座第五十七讲暨“外国专家大讲堂”系列《德国传教士笔下的“大清帝国”》在历史学院五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德国明斯特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德国汉学界知名学者于宏教授主讲。于宏教授曾任教于德国莱比锡大学东亚研究所和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明斯特大学汉学系暨东亚研究所,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古典文学、唐宋诗歌、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及钱钟书研究;唐宋贡举制度。于宏教授曾主持中国传统诗学与欧洲诗学之比较 Poetry in Transition、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钱钟书手稿《容安馆笔记》等项目,主要著作有《原则-批评-方法:钱钟书〈管锥编〉研究》。本次讲座由袁延胜教授主持,共60余名师生参加。
于宏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花之安在华传教概况、《中国图说》内容、大清帝国的国际形象。首先,于宏教授介绍了花之安来华情况,花之安1865年来到中国,先后在香港、广东、上海和青岛等地传教34年,出版了不少有关清朝社会的书籍和文章,《中国图说》是花之安1877年在德国出版的一本介绍当时大清帝国社会的著作。接着,于宏教授指出,《中国图说》以一个特殊的视角展现了 “大清帝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给我们一份中西文化交流的记录文献,因而具有一定历史资料价值。同时,于宏教授也分析了《中国图说》背后的文化立场与时代局限。最后,于宏教授通过花之安《中国图说》的个案,考察西方知识分子如何观察、描述清代末年的各种社会现象、如何以西方的宗教观念理解中华文化,从而认识“大清帝国”的国际形象。此次报告中,于宏教授主要围绕《中国图说》中每个专题的图画展开,以丰富的史料与深刻的分析,生动详细地展现了德国传教士花之安眼中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
此次讲座为同学们如何以“他者”的视角理解中华文化从而认识近代中国的国际形象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为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视角。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嵩山论坛——名师学人讲座系列旨在推动学生进一步发展,激发师生学术热情。未来我院将邀请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知名学者,助力师生在学术深耕中锻造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推动史学前沿探索。




文字:张玉玉 图片:张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