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玲

作者: 时间:2017-03-17 点击数:

相关信息 博士,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 结构工程:新型结构体系性能研究,结构可靠性鉴定及加固研究等

 

基本情况:

姓名: 王新玲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3

籍贯: 河南                                           最高学位:  博士                                               专业:结构工程

毕业学校:东南大学                                       职称:教授                                            硕导/博导:硕导

职务:                                                                                                               教研室:结构教研室

 

社会兼职: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九三学社河南省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会员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13526790592

E  - mail: xinlingwang@zzu.edu.cn

 

研究领域:

结构工程,新型结构体系性能研究,结构可靠性鉴定及加固研究;结构动力分析及性能评价

 

 

学习和工作经历:

1981.91985.6 郑州工学院土建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5.9-1988.6 郑州工学院土建系,结构工程硕士学位;

1988.7——今郑州工学院、郑州工业大学、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教,

200210月评为教授。

200292006.4:东南大学在职攻读博士,获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博士学位。

 

讲授课程:

本科生:《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专业英语》、《混凝土结构设计》、指导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研究生:《工程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1999年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GRC加保温隔热层屋面板的试验研究;

22001年河南省自然基金项目(0111041500):罕遇地震作用下支撑体系的塑性极限分析;

32001年郑州大学骨干教师项目:高效预应力复合桩的优化选型和施工力学问题的研究;

42004年河南省自然基金项目(0411050900)新型住宅结构体系的研究;

52005年河南省自然基金项目51105400:多层住宅新型复合结构的试验研究;

62005年河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0510459055多层住宅新型复合结构体系试验研究

72007年横向项目:不同损伤钢筋混凝土框架加固新模式及抗震性能研究。

82010国家高新技术863计划项目子课题(2008AA030704):高铁用细晶粒钢筋混凝土构件疲劳性能研究。

92009年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092102310036):大震后损伤混凝土框架加固新模式和抗震性能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80篇,其中核心期刊45篇,3EI收录,1SCI收录。以下列出主要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1.钢筋混凝土开洞深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19948

2.钢筋砼框架-桁架体系的静力计算及动力性能分析《工程力学》19926

3.钢筋混凝土开洞深梁的试验研究《混凝土结构研究报告选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7

4.建筑工程方案模糊层次综合优选模型和方法《建筑结构》2000308):60-63

5.强震作用下框架支撑结构体系的破坏机构及其极限荷载《世界地震工程》2000.162):79-82

6.多层高效空间住宅结构的抗震研究《工业建筑》2000309):26-29

7.纯扭和复合受扭构件受力模型分析及计算《工业建筑》2001314):31-33

8.罕遇地震作用下单层框架支撑结构体系的塑性极限分析《工业建筑》2002328):25-28

9.单支点桩锚结构中锚杆预应力锁定值的反演分析《工业建筑》2002.9

10The Collapse Mechanical Modes And Semi-analytic Solution Of High-rise Steel Braced-frames Structure Under Severe Seismic Action. Science Press(ISTP检索) 2002.8

11.罕遇地震作用下高层框架支撑结构体系的塑性极限分析《世界地震工程》2002. 181):104-108

12.某住宅楼工程的纠偏和加固处理《建筑结构》2003.334):36-37

13.局部张拉预应力筋加固混凝土超静定梁的内力计算《东南大学学报》2004.341):89-91

14.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梁的预应力筋布置分析《工业建筑》2004. 346):39-41

15、带“人字”支撑的新型复合结构体系动力特征研究《世界地震工程》2004.202):69-72

16.多层住宅新型复合结构体系的结构选型分析《工业建筑》2005.351):37-39

17.竖向荷载下新型住宅复合结构试验研究(EI收录05439438505《东南大学学报》2005. 3561-65

18一榀新型住宅复合结构的动力性能研究《工业建筑》 2006.362):24-27

19多层住宅新型复合结构的抗震试验研究(EI收录064510228678)《土木工程学报2006398):51-56

20人字支撑复合结构合理耗能机制选择及分析《工业建筑》2007,3711): 42-46

21.预应力复合管桩力学性能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建筑技术》2007/10.38(sup) 205-207

22新型复合结构拟静力试验的变形和裂缝研究(EI收录080311032518)《东南大学学报》2007376):1036-1040

23新型人字支撑复合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2008387):85-88

24某新建钢结构厂房柱下独立基础加固处理 《工业建筑》2008389):114-116

25.竖向荷载作用下新型复合结构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工业建筑》2007.37359-362

26. “混凝土结构”课程建设与系统化改革  《河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549-50

27.碳纤维布加固损伤钢筋混凝土框架在竖向荷载下的试验及分析.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427):14-17

28.“复合结构住宅轻质墙体的节能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291):70-73

29CFRP布加固混凝土框架抗震试验研究[J]. 世界地震工程200925(3)159163

30CFRP布加固破坏混凝土框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303):13-17

31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F FLEXURAL BEHAVIOR OF NEW TYPE PRESTRESSED. 2010.12国际会议,科学出版社

32. 新型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的拟动力试验研究. 工业建筑2010402):77-81

33. 碳纤维布加固震后严重损伤混凝土框架的抗震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2010401):50-53

34. 角钢和CFRP布复合加固严重损伤混凝土框架抗震试验研究.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0311):5-9

35. 高速铁路用HRBF500钢筋混凝土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工业建筑20104011):18-21

36. 高速铁路用HRBF500钢筋预应力混凝土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工业建筑20104011):22-28

37.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RC frames strengthened with CFRP sheets. Composite structures. 2011,93(6):1595-1603, SCI收录。

38损伤程度对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 建筑结构20116

39. 高铁用HRBF500 钢筋混凝土梁疲劳寿命预测分析.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331):1-5

40. 反复荷载作用下复合加固损伤混凝土柱性能的试验研究,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442):15-20

 

论著:

1.《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1991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7-5349-061-7/T216

2. 结构体系概念和设计(著作)20016月黄河水利出版社,ISBN7-80621-479-8/TU·16

3. 砌体结构 (国家十一五统编教材)20018月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ISBN7-5629-1736-1/TU·136

4. 工程项目系统评价(著作)20029 黄河水利出版社,书号:ISBN7-80621-605-7/F·35

5.Concrete Structural Fundamentals(双语教材),2004.7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7-5629-2110-5/TU·244

6. 混凝土结构原理(教材),20108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29-3286-4

 

科研成果(不包括获奖):

1. “钢筋混凝复合受力构件的塑性极限分析研究” 1995年河南省科委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2.“工业建筑结构系统最佳服役效益的过程优化控制” 2001年河南省科委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3.“复合地基变形预测与控制理论及应用技术” 2002年河南省科委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4.“碳纤维布加固损伤混凝土框架的试验研究”2009河南省科委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科研奖励:

1.“黄河淤泥节能承重多孔砖产品的研究” 2008年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罕遇地震作用下支撑体系的塑性极限分析” 2003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多层住宅新型复合结构的理论分析及研究”2007年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4.“钢筋混凝土开洞深梁的试验研究”1991年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5.“高层建筑框架-桁架抗震体系理论与应用研究”199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6.“面向21世纪土木工程专业各门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2001年获河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7.“钢筋混凝土深、短和浅梁受剪承载力研究”199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8.GRC加固砖砌墙体受剪性能研究” 200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9.“超高压送电线路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电杆研究”2000年获河南建设科技进步三等奖;

10.“静压预制砼小桩复合地基新技术试验研究与应用” 河南省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

11.“新型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用于多层住宅结构体系的研究”获2010年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

12.“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试验研究”获2011年河南省建设科技一等奖;河南省标准图。

13《混凝土结构课程建设的系统化改革》获2009年郑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荣誉称号:

1. 1991.9 郑州工学院三育人优秀教师;

220013获河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3200012获郑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及“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419979获郑州市“优秀教师” 称号;

5199719999 两次被评为郑州工业大学“优秀教师”;

619974 获郑州工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

719981 郑州工业大学跨世纪骨干教师;

82004.11 郑州大学学生最满意的教师;

92005.6  郑州大学三育人优秀教师;

102004  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112007.9 河南省优秀教师;

122008.4 郑州大学教学名师

13获郑州大学2007-2009两学年教学优秀一等奖;

14.获郑州大学2008-2009教学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