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进委员、商学院教授
耿志民
截止2017年12月31日,河南A股上市公司共计78家,市值总额9778亿元。无疑,河南上市公司的发展对我省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
鉴于浙江与河南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GDP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我们选择浙江省为对标对象,分析河南企业的IPO上市问题。
截止到2017年底,浙江省共有415家A股上市公司,市值总计4.7万亿元。2017年,浙江新增87家企业A股IPO,首发融资486亿元,合计市值5884亿元;而河南2017年仅新增4家A股IPO企业,合计首发融资40.14 亿元。从A股上市公司家数来看,浙江2017年一年就首发了87家公司,而河南用了27年才使上市公司总量达到78家。
显然,2017年河南和浙江IPO数量的对比结果让人触目惊心。但更严重的问题是,从两省IPO潜在资源的数据对比上,这种悬殊的情况还可能会持续下去。截止2017年12月底,河南省IPO在审、在辅导企业共计38家,其中在审企业6家;而浙江省IPO在审、在辅导企业共计194家,其中在审企业61家,浙江省在审企业的数量是河南省在审企业的10倍。
对此,我们或许会说,浙江省属于经济发达地区,我省IPO上市公司与其有较大差距情有可原,我们应该与同处于中部地区的湖北省进行比较。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17年底,湖北省A股上市公司共96家,总市值为11375亿元,均明显超越我省。
其实,考察A股上市公司家数最多的广东省,我们惊异地发现,截至2017年底,广东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68家,从全国来看优势特别明显。自2014年中国证监会重启IPO之后,广东省累计已有209家企业IPO上市,IPO的数量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并且,随着证监会新股审核进程的加快,广东省企业IPO上市的进程更是明显加速,每年IPO的家数都连创新高,2017年更是新增98家A股IPO企业。此外,2017年广东省还有15家企业在香港交易所IPO上市(我省有3家企业在香港IPO上市),广东企业在香港IPO上市的增量、存量和融资规模同样都是遥遥领先。深入分析企业IPO数量、融资规模、总市值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GDP增长的内在关系,我们发现,上市公司家数猛增已经成为近年来广东省经济规模总量持续上升、并稳居全国第一位的重要原因。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河南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而这无疑将大大制约河南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后劲。
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造成河南上市公司数量少、企业IPO后劲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企业缺乏对IPO上市及其作用基本常识的了解,不清楚IPO上市在持续稳定融资、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方面给企业带来的重大积极影响。实际上,一些河南企业去积极寻求在新三板市场上挂牌本身,就说明企业并没有搞清楚新三板挂牌和股票市场上市的区别、及其对企业影响的巨大差异。
第二,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发展战略和管理思路模糊,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便停滞不前、甚或每况愈下、最终破产倒闭。
第三,部分政府官员政企关系不清,乱作为,干预企业的市场化经营,甚或严重侵害企业的利益,市场难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从中央金融监管不断加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这一宏观大背景出发,要充分发挥IPO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推进河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应创新意识、优化机制,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推进更多的河南企业去IPO上市:
第一,从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模式出发,我省需要优化资源配置的思路,能力和水平也要及时跟上,各级政府部门需要调整充实一大批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进入决策层,在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稳健控制金融风险发生的关键一环。
第二,各级领导同志要树立专业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深入市场、深入企业,对中小微企业进行跟踪扶持。
第三,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营商环境的法制建设和相应监督机制的建设,对政府各种不作为、乱作为及侵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予以严惩,彻底减轻企业负担,推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推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利用资本市场的股权交易平台和并购重组机制,在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的同时,规范和促进企业的运营与发展,支持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更多、更好的上市公司后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