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午,郑州大学首届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穆青常青”学术论坛暨第十九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新闻传播学类分论坛在郑州大学隆重开幕和成功举办。本届“穆青常青”学术论坛由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新媒体公共传播》学术集刊承办。论坛以“数智时代的传播新变:继承•发展•革新”为主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与本次论坛。
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何水教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陈晓伟教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处级组织员、副院长(主持工作)张淑华教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元兵教授等出席会议。论坛开幕式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陈晓伟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何水教授在讲话中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和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郑州大学在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他还强调了数智时代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影响,期待通过此次论坛深化与各高校新传学子的交流,促进学术视野与理论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构建新时代学术话语体系贡献力量。随后,张淑华教授发表致辞,她强调数智技术驱动下的传播生态亟需多学科交叉融合以突破理论局限,同时呼吁青年学子传承穆青“勿忘人民”的新闻理想,把技术伦理、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融入学术探索的全过程。最后,她对所有参与本次论坛的专家、教师和学生表示感谢,并期待本次论坛能取得丰硕成果。
主题演讲环节由邓元兵教授主持,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曾润喜教授以“数字政府传播: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新议程”为题,阐述了数字政府传播的内涵。同时,从数字政府的组织传播、人机传播、国际传播、公共关系四个维度,探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政府传播体系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西交利物浦大学张小玲教授在探讨国际传播与公众舆论关系时谈到,“讲好故事就像跳探戈”,要“把听故事者转化为讲故事者”。中国人民大学董晨宇副教授以“Deepseek颠覆学术写作”为切入点,以幽默的类比谈及AI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推荐了专业实用的AI工具。厦门大学宣长春副教授旁征博引,阐释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提出学术想象力的重构路径。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谭健胜(Tham Jen Sern)副教授则分享了关于论文写作的八个步骤,并指出论文出版的注意事项。
在“青年学子如何做研究”的圆桌对话中,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围绕如何寻找论文创新点、如何提升与导师之间的沟通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对话现场气氛热烈,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下午,本次学术论坛五个平行分论坛同步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的50余位研究生进行论文宣讲,研究议题涵盖数字媒介、国际传播、人机关系、乡村治理、文化传播等前沿领域。与会专家学者从理论建构维度、研究方法创新、现实应用价值等层面,对每项研究成果进行了多维度的专业点评与建设性指导。
论坛闭幕式由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教学办主任崔汝源副教授主持,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郑达威教授为获奖者颁奖。本次学术论坛通过搭建跨校际、跨学科的高层次对话平台,不仅有效促进了新闻传播领域青年学者的学术成果展示与思想碰撞,也为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内涵式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