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时光:灯火见证的胜利一刻
2024年12月1日,成都天府喜来登酒店内星光璀璨。当第二届中国研究生企业管理创新大赛的获奖名单在微信群弹出的瞬间,郑州大学"郑州众志成城科技有限公司"团队的呼吸集体停滞。手指颤抖着划过屏幕,“一等奖!”薛宁淇的欢呼划破长夜,“我们做到了!我们是一等奖!”。这一刻,三个月来的艰辛历程如电影般闪回——从实验室里的灵光乍现,到深夜鏖战的代码调试,再到答辩前夜的通宵演练,所有的汗水终在天府灯火中凝结成璀璨的奖杯。
破茧之路:从零到一的创新突围
故事的起点始于管理学院实验室那个寻常午后。王家丰刷到赛事通知时,这个还未萌芽的团队尚不知晓,他们将在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掀起怎样的思维风暴。“全新的赛道,未知的领域,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开始。”队长王家丰坦言。在兑红炎、李玉民两位导师“敢想敢创”的鼓励下,六个年轻人开启了“慧全”AI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的研发征程。
面对完全陌生的赛道,团队成员将课桌变成作战指挥部。有人负责市场调研,有人负责数据分析,有人主攻方案设计。“每个流程都是原创,就像在无人区绘制地图。”张恒绮这样形容他们的创新之路。当作品通过初筛时,这群探索者才惊觉:原来创新的密码,就藏在破釜沉舟的勇气里。
星火聚力:六人成团的致胜法则
“我们就像不同频段的无线电波,却能共振出最强信号。”沈静文这样定义团队物理反应。备赛期间,这支战队将差异转化为优势,他们独创“时间拼图”工作法——将零散时段编织成高效网络,充分的集中研讨。
决赛前夜的成都,酒店房间化作最后战场。当薛宁淇面对队友扮演的“魔鬼评委”时,五双眼睛在背后织就安全网。“那个瞬间我突然明白,所谓团队,就是让你的脆弱都有处安放。”凌晨四点的咖啡香中,他们打磨出“无懈可击”的答辩方案。次日台上,六个年轻人用眼神构筑的隐形网络,让连珠炮式的提问化作展现默契的舞台。
薪火相传:师者如光的传承力量
“推门看见兑老师思考身影,就像迷航时望见灯塔。”王家丰难忘那个卡壳的傍晚,兑老师的微笑和一杯清茶抚慰了他们焦虑的心。两位导师的“第三视角指导法”让团队能够跳出思维定式,更令他们动容的是跨院系的支持——商学院老师也纷纷帮忙打磨项目书、PPT和答辩话术。“当主持人念出郑州大学时,我们知道我们此刻代表的是整个郑大。”沈静文说这句话时,眼中闪着星光。
未来序章:永不散场的青春远征
比赛虽然画上了句号,但团队的故事却远远没有结束。“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赛场上,大家是并肩作战的战友,那份深厚的情谊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几人紧紧联系在一起。赛场之外,他们更是意气相投的朋友,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忧愁,互相学习与启发。每当谈起比赛的收获,他们总是异口同声地说:“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这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这份珍贵的友谊,远比奖杯和荣誉更加宝贵,它超越了比赛的输赢,成为了他们人生中最值得珍藏的财富。
这支年轻战队的故事,恰是郑州大学"求是担当"精神的生动注脚。当问及成功秘诀,他们相视而笑:“哪有什么奇迹,不过是一群人不肯对困难低头。”这份属于Z世代的创新宣言,正在中原大地上书写新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