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郑州大学“拔尖计划2.0”化学学科暑期学校通知

作者: 时间:2023-06-14 点击数:


为不断拓展化学拔尖人才的学术视野、提升培养水平、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郑州大学“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将举办2023年全国大学生化学暑期学校。本次暑期学校将以新时代化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学术专家为化学拔尖人才带来精彩的系列学术讲座和科研指导

一、基本信息

1.  举办时间:2023年7月17日至2023年7月21日(报到时间:2023年7月16日)

2.  举办地点:郑州大学化学学院

3.  暑校形式:系列讲座、参观学习

4.  参与人数:正式学员60人

5.  结业要求:参加全部系列讲座,并参与研讨,完成结业论文。达到结业要求者将获得由郑州大学化学学院颁发的结业证书。


二、活动安排


、申请要求

1.   招生对象:全国各大学化学专业本科一至四年级学生

2.   招生人数:60人

3.   申请材料:个人简历及申请陈述500字以内)

4.   报名方式:请于6月20日前发送相关材料至jiaoxuechem@zzu.edu.cn。邮件主题为“xx大学xx学院(或xx大学xx系)-姓名-年级”。未按要求提交的报名无效。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恺0371-67780037),陈丽会0371-67783127)


本次暑期学校的具体安排或有调整,请以到时通知为准。


郑州大学化学学院

2023年6月12



部分专家介绍(按姓氏拼音排序):

黎占亭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现任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特聘研究员,兼任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有机化学》副主编。2000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入选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研究领域包括弱相互作用的物理有机化学、水相分子识别模型与方法、水溶性超分子和大分子多孔材料等。近年来主要开展药物活性分子和超分子与大分子多孔材料设计。


刘鸣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86-1988年南京大学研究生院,1994年在日本埼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4-1998年先后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东京农工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1999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至今。期间,2013.6-2018.9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纳米材料,胶体与界面化学,包括:(1)自组装体系的超分子手性;(2)超分子凝胶及软纳米材料。包括胶凝剂的设计,自组装纳米结构及其应用;(3)多级次自组装纳米材料的催化以及发光性能研究。在国际核心期刊如J. Am. Chem. Soc. ; Angew. Chem. Int. Ed.; Chem. Rev.; Chem.Soc. Rev.; Acc. Chem. Res.; Nat. Commun.,Adv. Mater.等发表论文400余篇。曾获20042018年度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技术奖(CAIA)一等奖,2005年度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2015年获第一届朗迪森杯中国软物质研究杰出贡献奖。目前担任《物理化学学报》副主编,《Advanced Sciences》,《Chirality》等期刊顾问编委。曾担任《Langmuir》,《Soft Matter》,《Nanoscale Horizons》等期刊顾问编委。现任中国化学会手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罗三中,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2002在南开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4-2005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访学; 2005年始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2007年晋升为副研究员、课题组长;2009年在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1年晋升为研究员。罗三中教授先后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家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亚洲核心计划讲学奖、Thieme化学期刊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化学会手性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青年奖等诸多奖项,并获得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支持。20178月到清华大学工作,现任基础分子科学中心主任。罗三中教授主要从事不对称催化与合成研究,发展了多个全新的仿生小分子催化体系,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被引用2000余次,其研究工作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潘世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年于郑州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郑州大学化学系研究生于1999年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无机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包括非线性光学材料、压电材料、铁电材料和磁性材料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的研究。先后在Chem. Rev., 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80余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9、英国发明专利1、日本发明专利1、中国发明专利89。应邀担任Science China MaterialsInorganic Chemistry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国际编委和人工晶体学报副主编、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和硅酸盐学报等期刊编委。

宋延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1992年在郑州大学化学系分别获得学和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有机超高密度信息存储薄膜及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已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 400 余篇论文,被引用 19,000 余次,并多次被 Science, Nature 等作为研究亮点报道;主持和参加编写专著 12 部;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100 余项,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授权发明专利 26 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多个奖励及荣誉称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毕昇印刷技术奖、中华印制大奖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闫立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199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绿色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具体包括:1)以生物质为原材料的绿色化学研究;2)高效催化剂及在生物质和能量高效转化中的应用;3)生物材料。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纤维素专业委员会委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中科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成员。生物质洁净能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目前已发表SCI与EI收录学术论文220余篇,被引用9000多次,H-index:44,申请发明专利10项(6项已授权),专著3本。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863项目”子课题、企业合作项目等。2014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秀导师奖。获国际先进材料联合会(IAAM)颁发的“2017 Asian Advanced Materials Award”奖, 2018年获“张懋森基金奖”,2020年中科大“平凡教育基金奖”。


杨清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并获学士学位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超分子光化学研究。在国际知名刊物如Nat. Nanotechnol. Angew. Chem. In. Ed. J. Am. Chem. Soc. PNAS Chem. Soc. Rev.及Chem. Rev.等上发表文章100余篇。2012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了2013年度亚洲及大洋洲光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15年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的牛顿高级学者基金主持包括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课题负责人)及基金委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翟天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湖北省创新群体负责人。200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现就职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是光电功能材料与微纳器件、柔性光电子学、传感器等领域。发表SCI论文360余篇,引用2.3万余次,授权专利15项,主持基金委杰青、优青、面上、重大研究计划培育等项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5)、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华中科技大学十佳青年教工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版权所有 © 2020  郑州大学化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