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人才队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霍裕平

    ​1937年8月出生,湖北黄冈人。物理学家。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郑州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合肥分院院长。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重要论文有“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用光学方法实现任意线性变换”、“等离子体静态稳定性”等,并出版专著《非平衡态统计理论》。自1982年起,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核聚变研究工作,并参与领导国家的核聚变研究。领导和组织了我国大型超导托克马克HT-7的建设,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HT-7U计划的主要建议者。1996年到郑州大学任教,领导建立了材料物理实验室和离子束生物工程实验室。1998年起被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专家顾问组成员,2003年被任命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国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1987年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年获“河南省科技功臣”称号。

    展开 收起
  • 高俊

    ​ 1933年10月出生,北京人,地图学家。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第二、三届成员,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及第三、四、五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地图学协会(ICA)地图概念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院长,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科技委委员,全军指挥自动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测绘学名词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在理论地图学、数字地图及地理信息系统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曾支持和参加我国多种大型地图集和地图的论证、设计工作。在明、清地图史和世界近代基础测绘史领域的研究亦有建树。20世纪70年代末大力推进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制图系统的开发,并将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方法引进地图学,在地图设计专家系统、空间数据可视化和认知地图学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将虚拟现实(VR)与数字地图技术相结合用于战场地形环境仿真,取得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代表作有《虚拟现实在地形环境仿真中的应用》、《数字化战场基础建设》和《地图学四面体——信息时代地图学的诠释》。2005年因长期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建设上的突出贡献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展开 收起
  • 麦松威

    1936年10月出生,广东鹤山人。结构化学家。1960年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1963年获该校博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伟伦研究讲座教授,曾任该校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超分子化学领域,首例确定主客分子间可以氢键相连,阐明三类b-氢醌包含物的结构异同,开辟了新型尿素/阴离子包合物的发展方向。无机化学方面,系统研究了甜菜碱类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键合模式。在晶体工程领域,提出阴离子最高配位数的概念,结合银-银亲和作用,对类卤银盐和乙炔银的复盐、三盐及四盐深入研究,丰富了阴离子的配位化学。他和周公度合著的Crystallography in Modern Chemistry: A Resource Book of Crystal Structures (Wiley-Interscience, 1992) 和 Advanced Structural Inorganic Chemistry (OUP, 2008)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在推动香港和内地学术交流和为国家培养科技青年人才方面作出多项贡献。

    展开 收起
  • 吴养洁

    1928年1月出生,山东济南人。有机化学家。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大学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化学会、河南省化学会理事、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机化学学科评委;《有机化学》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委、顾问编委;《中国化学快报》编委;《化学研究》编委;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材编审组成员;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吴养洁教授20世纪50年代,研究了饱和碳原子上的均裂与亲电取代反应机理,取得重要理论成果,主要证明脂肪族SE2与SN2反应不同,其立体化学构型保持。自20世纪60-90年代,系统地研究了芳基汞化合物的性质,主要证明在芳基汞化合物分子中,带有p-或π-电子的邻位取代基可与汞原子配位,在邻位效应理论中增添了新的内容。70年代完成国务院下达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并授予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科技工作者”奖状。20世纪80年代从事大环化学研究,《冠醚合成新方法》获1984年国家发明三等奖。20世纪90年代至今研究了环金属化反应、金属转移反应及有关立体化学以及钯催化偶联反应,《环金属化反应与分子内配位》获2002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壹等奖,《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催化偶联与制备发光材料重的应用》获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贰等奖。吴养洁长期工作在郑州大学化学系的教学科研第一线,曾获“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 “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科技功臣”等荣誉称号。 [点击查看更多]

    展开 收起
  • 陈国良

    1938年6月出生,安徽颍上人。并行算法、高性能计算专家。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并行算法,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等研究。在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国际同期最好的成果,包括分组选择网络、递归选择网络、Benes网络选路算法、VLSI平面嵌入算法、网络最大流算法、装箱算法的平均性能分析等。在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研究方面,提出了“并行算法—并行机结构—并行编程”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开发了自主版权的国产曙光并行机“用户开发环境”商用软件。研制了安徽省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与淮河流域防洪防污调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展开 收起
  • 刘嘉麒

    1941年5月出生,辽宁北宁人。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1965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67年该院研究生毕业。1986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对中国东北、西北、青藏高原和南、北极等地区进行过广泛地质环境调查,研究了中国新生代火山活动规律与地质特征拓展中国玛珥湖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领域发现黄土中游离温室气体高异常,建立了渭南黄土剖面高分辨率时间标尺参与了新疆和东北的资源探察和生态环境研究以及南、北极的科学考察,探讨了南极火山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在火山地质与第四纪环境地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代表作有《中国火山》和《中国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展开 收起
  • 申长雨

    1963年6月出生,河南南阳人。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专家。郑州大学教授。1984年毕业于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机械系,1987年、1990年先后获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曾任郑州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校长。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塑料成型加工、塑料模具优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发展了注塑成型充模/保压、冷却、翘曲等过程的数理模型和计算方法;研究了塑料成型过程中微结构的生成和演化,以及对制品性能的影响;构建了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注塑模冷却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发展了高效实用的塑料成型工艺控制、塑料模具优化设计模型和算法;研制出了高抗冲击性和高光谱透过率的“神七”出舱服面窗制品。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展开 收起
  • 弗朗斯瓦·马蒂(Francois Mathey)

    弗朗斯瓦·马蒂(Francois Mathey)法国国籍,化学家。1941年11月出生于法国巴黎。1971年获得法国巴黎第VI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南省有机磷功能分子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曾任法国化学会会长,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杰出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教授。1998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先后当选为德国科学院、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欧洲科学院院士和哥廷根科学院通讯院士。 弗朗斯瓦·马蒂教授主要从事有机磷化学研究。他开创并深入进行了磷杂环化学,有机磷配合物和低配位磷化学等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加深和拓展了人类对有机磷化合物的认识,促进了有机磷化学的发展和应用,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50多项专利和4部著作。为表彰他在该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他先后被授予亚历山大洪堡奖(1988年),主族化学奖(1999年)和阿布佐夫奖(2001年)等国际奖项。 2005年弗朗斯瓦·马蒂教授在我校建立国际磷化学实验室,在郑州大学开展磷杂卟啉、低配位磷和含磷功能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同时积极促成郑州大学与法国科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联合法国科学院和雷恩第一大学建立了“中法有机磷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2007年以来,他每年在郑州主持召开郑州国际化学研讨会,迄今已邀请7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前来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这为中西部地区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高端平台。鉴于弗朗斯瓦·马蒂教授长期以来为我国人才培养和对外科技交流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家授予他2009年度中国 “友谊奖”。

    展开 收起
  • 共8条  1/1 
    首页上页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