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机构设置
实景导览
联系我们
师资队伍
全体教师
导师队伍
行政管理系
社会工作系
政治学系
公共事业管理系
人力资源管理系
学科科研
重点学科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科研资讯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博士生培养
精品课程
实验室
党团工学
党建工作
团学工作
工会之家
学生工作
招生就业
招生工作
就业工作
交流合作
国际交流
国内合作
校友俱乐部
校友风采
校友捐赠
党团工会-旧
党建工作
团学工作
工会之家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学科科研
人才培养
党团工学
招生就业
交流合作
校友俱乐部
首页
>
正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简介
日期: 2005-10-27
信息来源:
浏览量:
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在各类高校中是一个新设置的专业。在社会实践中,尽管已经存在着各种公共事业组织,但公共事业管理作为独立学科尚未形成独立体系。同时,各个院校原设置的有关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又各有特定的市场定位,因此,如何理解新的专业目录下的公共事业管理,整合独立存在的各个专业方向,形成规范的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建设完善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是非常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的背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呈现多样化趋势,而高等教育的专业调整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在经济改革的推动下,社会管理的方式不断变革,政府职能也在转变,公共事业作为独立的社会组织以其特殊的职能正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置是公共事业管理变革、专业人才需求和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
1 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是社会管理机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配置中的职能与角色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建立办事高校、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需要把政府有关职能归还给社会。这不仅是改革本身的需要,而且是社会运行的内在要求。公共事业管理的产生使得社会的自身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使政府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体系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形成行政、工商和公共事业三为一体的社会运行模式。
2 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是公共事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区、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对社会运行的管理和为保证整体发展而对各个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除了政府的必要职能外,还需要社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很多过去由政府包下来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客观地需要由非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或服务部门完成。因此,为了保证改革的整体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立与完善必将同步,人才培养与社会改革也要同步。这就需要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界定、学科特点、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政策进行研究,以推动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随着公共事业领域的扩大和职能的丰富,对有关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会有很高的要求,现有的从事相关领域的管理人员,在知识结构、素质及能力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公共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只有通过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来解决公共事业管理对人才需求这一迫切的问题。
3 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是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多样化的需要
目前,我国公共事业分散在具体的领域,如市政、城市供水、环境保护、中介服务、社区管理、物业管理、教育、社会保障以及文化、卫生、体育等面对社会公众的服务部门,尽管不同的领域有其特殊性,但其共性是前提,即目标、服务领域、运转机制、管理模式和方法是一致的。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诸多方向,必须首先统一在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平台上,并以不同部门的特殊性去建设不同的专业方向,以满足人才需要多样化的要求。
二、 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界定
1 什么是公共事业
从一个国家对整个社会的管理来看,包括三个层面: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是国家权力执行机关的行为,代表政府意志,具有强制性;工商管理是以企业自身利益为核心的管理,具有明确的经济目的;而公共事业应付于两者之间。公共事业应该是涉及国家长远利益的微利事业,竞争不激烈的,产品供给不足会引起社会动荡的,需社会监督的,从整体出发,有具体目标,以提高社会水平和质量为宗旨的组织或部门。公共事业既要服务于社会,又要考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要关注公众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如果公共事业过于强制,就走向行政性质;过于利益最大化,那就是工商行为。因此,公共事业界定的核心在于其目的、行为准则和运行机制方面。
从我国的现实和未来的改革趋势看,诸如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城市供水、环保气象、城市交通等部门以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组织形态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但是,其明显的趋势是国家垄断的减弱,营利目的淡化,社会化程度增强,管理的自律性显著。他们最本质的特征在于社会、公众整体利益,既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与国家经济发展命脉密切相连,不可或缺,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职能。
因此,我们不妨对公共事业陈述如下,公共事业是指以社会发展和进步为前提,以实现公众整体利益为目的,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或协调各个方面利益关系的组织、部门和公共企业。
2、公共事业的特点
1) 整体性:这是公共事业的基本属性,公共事业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分割的。
2) 非营利性:和其他企业(商业行为)不同,公共事业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虽然公共事业单位在提供服务的时候,有时也会适当收费,但这种收费绝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3) 规模性:公共事业的范围十分庞大,建立一个公共事业体系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公共事业的组织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投入,而且公共事业的组织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垄断性:公共事业的主体是政府,为居民消费和其他行业消费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服务,为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而最容易由国家垄断经营,通常私人不愿或无力经营。
5) 公益性:公共事业的收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事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应由全体公众,公共事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整个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公共事业的公益性要求其以实现公众整体利益为目的。
3 公共事业领域
公共事业的涵盖领域有其广泛性,其一,表现在专门的公共事业组织;其二,隐含在政府的公共事务中;其三,以公共企业的形式表现出来。公共事业领域主要包括:1)自然资源;2)文化教育;3)体育;4)社会保障;5)市政建设6)环境保护;7)医疗卫生;8)公共信息;8)铁路交通;9)评估中介;11)社区物业;12)住房等。
4、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事业组织活动和管理过程极其规律的学科。它应该是以管理、经济、法律为基础,以公共事业的管理要求为框架形成完整体系。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公共事业组织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还要研究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转型的历史时期,公共事业如何培育和健全自己的特殊职能,即准确的市场定位;如何实现公共事业和政府社会目标、企业经济目标的一致性等问题。公共事业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公共企业,研究的内容是公共事业组织的运行规律、特点及方法。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1 指导思想
借鉴、吸收国内外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我国公共事业的现状和改革趋势为出发点,科学培养公共事业的管理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满足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
2 培养目标
目前,MPA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一种专业学位,MPA最早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至今已经有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公共事业硕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及法律硕士学位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中已成为文科职业研究生教育鼎足而立的三大支柱,毕业生主要是到政府部门非政府的民间公共服务机构从事管理工作。而我国以前只有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与政府相关的工作人员,因此,从公共事业的发展来看,必须培养新型的管理人才。根据公共事业的特点和市场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市场定位是:1)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2)公共企业管理人员(自来水、铁路等政府垄断企业);3)社会服务性组织的管理人员(公共事业管理局);5)从事有关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人员;6)知识工人;7)其他管理人员。
3 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课程应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环节,主要是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及技巧方面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或主观方向选择的课程;公共事业管理方法的实习与研讨。课程设置要突出特点,充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体现跨学科、复合型、应用性的特点,使学生呢感能够具备现代化管理科学的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外语,熟练应用计算机,能够运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从事公共事业建设和管理工作。
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方向
首先,创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架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群。这需要对公共事业特点、运行机制、管理规律、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科学界定公共事业,明确核心理论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群的设计中,要突出共性和基本理论,为专业方向的建设奠定基础。
其次,确定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公共事业管理有很强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上,要突出素质,拓宽知识面,并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开发,以保证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统一。
第三,确定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的适应性。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环节,决定着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此,应从以下诸方面入手。
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要求对公共事业领域的现状和法规及发展方向有全面的了解,注意观察、研究公共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建立和完善针对本专业的实验环境,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公共事业各个领域(如社区管理)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 培养跨专业、宽视野的人才。纠正分工过细、专业过窄造成的弊病。建立开放式的教学课程体系,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使学生知识结构以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为基础,注意公共事业的共性与不同部门的个性,根据培养方向和管理领域不同,涉及其他相关学科,使专业具有鲜明的特色。根据公共事业实践的要求,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总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将进一步转变,更需要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规范的公共事业管理体系。这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和挑战。21世纪的全新的教育体制正在 形成。尽管公共事业管理这一新的学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前景无疑是广阔的,必将在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上一条:
BT下载怎样保护硬盘
下一条:
餐桌上的礼仪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学科科研
人才培养
党团工学
招生就业
交流合作
校友俱乐部
党建工作
团学工作
工会之家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学科科研
人才培养
党团工学
招生就业
交流合作
校友俱乐部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简介
日期:2005-10-27
信息来源:
浏览量:
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在各类高校中是一个新设置的专业。在社会实践中,尽管已经存在着各种公共事业组织,但公共事业管理作为独立学科尚未形成独立体系。同时,各个院校原设置的有关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又各有特定的市场定位,因此,如何理解新的专业目录下的公共事业管理,整合独立存在的各个专业方向,形成规范的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建设完善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是非常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的背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呈现多样化趋势,而高等教育的专业调整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在经济改革的推动下,社会管理的方式不断变革,政府职能也在转变,公共事业作为独立的社会组织以其特殊的职能正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置是公共事业管理变革、专业人才需求和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
1 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是社会管理机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配置中的职能与角色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建立办事高校、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需要把政府有关职能归还给社会。这不仅是改革本身的需要,而且是社会运行的内在要求。公共事业管理的产生使得社会的自身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使政府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体系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形成行政、工商和公共事业三为一体的社会运行模式。
2 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是公共事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区、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对社会运行的管理和为保证整体发展而对各个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除了政府的必要职能外,还需要社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很多过去由政府包下来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客观地需要由非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或服务部门完成。因此,为了保证改革的整体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立与完善必将同步,人才培养与社会改革也要同步。这就需要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界定、学科特点、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政策进行研究,以推动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随着公共事业领域的扩大和职能的丰富,对有关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会有很高的要求,现有的从事相关领域的管理人员,在知识结构、素质及能力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公共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只有通过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来解决公共事业管理对人才需求这一迫切的问题。
3 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是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多样化的需要
目前,我国公共事业分散在具体的领域,如市政、城市供水、环境保护、中介服务、社区管理、物业管理、教育、社会保障以及文化、卫生、体育等面对社会公众的服务部门,尽管不同的领域有其特殊性,但其共性是前提,即目标、服务领域、运转机制、管理模式和方法是一致的。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诸多方向,必须首先统一在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平台上,并以不同部门的特殊性去建设不同的专业方向,以满足人才需要多样化的要求。
二、 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界定
1 什么是公共事业
从一个国家对整个社会的管理来看,包括三个层面: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是国家权力执行机关的行为,代表政府意志,具有强制性;工商管理是以企业自身利益为核心的管理,具有明确的经济目的;而公共事业应付于两者之间。公共事业应该是涉及国家长远利益的微利事业,竞争不激烈的,产品供给不足会引起社会动荡的,需社会监督的,从整体出发,有具体目标,以提高社会水平和质量为宗旨的组织或部门。公共事业既要服务于社会,又要考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要关注公众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如果公共事业过于强制,就走向行政性质;过于利益最大化,那就是工商行为。因此,公共事业界定的核心在于其目的、行为准则和运行机制方面。
从我国的现实和未来的改革趋势看,诸如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城市供水、环保气象、城市交通等部门以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组织形态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但是,其明显的趋势是国家垄断的减弱,营利目的淡化,社会化程度增强,管理的自律性显著。他们最本质的特征在于社会、公众整体利益,既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与国家经济发展命脉密切相连,不可或缺,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职能。
因此,我们不妨对公共事业陈述如下,公共事业是指以社会发展和进步为前提,以实现公众整体利益为目的,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或协调各个方面利益关系的组织、部门和公共企业。
2、公共事业的特点
1) 整体性:这是公共事业的基本属性,公共事业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分割的。
2) 非营利性:和其他企业(商业行为)不同,公共事业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虽然公共事业单位在提供服务的时候,有时也会适当收费,但这种收费绝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3) 规模性:公共事业的范围十分庞大,建立一个公共事业体系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公共事业的组织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投入,而且公共事业的组织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垄断性:公共事业的主体是政府,为居民消费和其他行业消费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服务,为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而最容易由国家垄断经营,通常私人不愿或无力经营。
5) 公益性:公共事业的收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事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应由全体公众,公共事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整个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公共事业的公益性要求其以实现公众整体利益为目的。
3 公共事业领域
公共事业的涵盖领域有其广泛性,其一,表现在专门的公共事业组织;其二,隐含在政府的公共事务中;其三,以公共企业的形式表现出来。公共事业领域主要包括:1)自然资源;2)文化教育;3)体育;4)社会保障;5)市政建设6)环境保护;7)医疗卫生;8)公共信息;8)铁路交通;9)评估中介;11)社区物业;12)住房等。
4、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事业组织活动和管理过程极其规律的学科。它应该是以管理、经济、法律为基础,以公共事业的管理要求为框架形成完整体系。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公共事业组织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还要研究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转型的历史时期,公共事业如何培育和健全自己的特殊职能,即准确的市场定位;如何实现公共事业和政府社会目标、企业经济目标的一致性等问题。公共事业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公共企业,研究的内容是公共事业组织的运行规律、特点及方法。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1 指导思想
借鉴、吸收国内外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我国公共事业的现状和改革趋势为出发点,科学培养公共事业的管理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满足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
2 培养目标
目前,MPA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一种专业学位,MPA最早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至今已经有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公共事业硕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及法律硕士学位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中已成为文科职业研究生教育鼎足而立的三大支柱,毕业生主要是到政府部门非政府的民间公共服务机构从事管理工作。而我国以前只有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与政府相关的工作人员,因此,从公共事业的发展来看,必须培养新型的管理人才。根据公共事业的特点和市场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市场定位是:1)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2)公共企业管理人员(自来水、铁路等政府垄断企业);3)社会服务性组织的管理人员(公共事业管理局);5)从事有关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人员;6)知识工人;7)其他管理人员。
3 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课程应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环节,主要是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及技巧方面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或主观方向选择的课程;公共事业管理方法的实习与研讨。课程设置要突出特点,充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体现跨学科、复合型、应用性的特点,使学生呢感能够具备现代化管理科学的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外语,熟练应用计算机,能够运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从事公共事业建设和管理工作。
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方向
首先,创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架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群。这需要对公共事业特点、运行机制、管理规律、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科学界定公共事业,明确核心理论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群的设计中,要突出共性和基本理论,为专业方向的建设奠定基础。
其次,确定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公共事业管理有很强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上,要突出素质,拓宽知识面,并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开发,以保证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统一。
第三,确定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的适应性。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环节,决定着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此,应从以下诸方面入手。
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要求对公共事业领域的现状和法规及发展方向有全面的了解,注意观察、研究公共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建立和完善针对本专业的实验环境,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公共事业各个领域(如社区管理)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 培养跨专业、宽视野的人才。纠正分工过细、专业过窄造成的弊病。建立开放式的教学课程体系,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使学生知识结构以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为基础,注意公共事业的共性与不同部门的个性,根据培养方向和管理领域不同,涉及其他相关学科,使专业具有鲜明的特色。根据公共事业实践的要求,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总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将进一步转变,更需要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规范的公共事业管理体系。这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和挑战。21世纪的全新的教育体制正在 形成。尽管公共事业管理这一新的学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前景无疑是广阔的,必将在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上一条:
BT下载怎样保护硬盘
下一条:
餐桌上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