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动态>>正文

关于举办郑州大学化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交叉研究中心科研论坛公告

2025/04/10 发布人:赵笑统 浏览次数:

为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助力郑州大学学科建设,加强化工与新能源科学的交叉融合,由郑州大学化工学院主办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交叉研究中心科研论坛将于4月11日下午举办。

论坛时间:2025年4月11日,下午3:00600

论坛地点:郑州大学主校区化工学院210会议室



报告题目:反应机理自动化搜索与均相催化智能设计

报告人:柯卓锋(中山大学)

摘要: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催化反应设计为反应机理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机理计算耗时费力,无法解决反应机理错综复杂、大规模数据通量巨大、高纬空间的迁移和泛化带来的难题。针对上述挑战,我们发展了高效快速经济的反应机理自动化探索方法,为促进机理和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催化反应设计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思路。通过智能设计指导实验,我们成功开发了系列原创的氢转化催化体系,实现了高效、绿色、温和的均相可持续催化反应。

报告人简介:

柯卓锋,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广东卓越青年团队、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特支计划、中山大学“百人计划”、日本FIFC Fellow。研究兴趣:反应机理自动化、虚拟合成智能体、通过人工智能均相催化精准设计,进行绿色可持续合成与聚合的新研究范式探索成果已在PNAS、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CS Cata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80余篇,被引7000多次,H-index=47。



报告题目:二维非晶态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在锂电池和电催化中的应用研究

报告人:李瑞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摘要:报告人发展了简便的、低成本、可大规模生产的盐模板方法用于合成各类非晶氧化物纳米片,包括非晶CoO、非晶NiO和非晶NiCo2O4等材料,在非晶材料的可控制备和局域配位结构调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通过非晶化策略使得Co和O的短程有序配位由晶体CoO中的CoO6八面体转变为非晶CoO中的CoO4四面体;调控非晶NiO中短程有序配位结构为NiO5椎体;调控非晶NiCo2O4的d带中心上移;设计并合成Ir-Ir配位数不饱和的非晶IrOx。报告人主要研究了非晶CoO在锂硫电池的应用与硫化机理。锂硫电池具有非常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比传统锂离子电池高出五倍。然而,由于聚硫化物溶解到电解液中所产生的穿梭效应,它们的长期稳定性仍然受到限制,阻碍了其实际应用。基于此,我们报道了利用非晶氧化钴纳米片作为正极材料添加剂可以显著提高其对聚硫化物的吸附能力,从而实现高容量和高循环稳定性的锂硫电池。

报告人简介:

李瑞龙,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吴宇恩教授课题组的特任副研究员。2017-202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博连读,2022年9月-2024年9月为中科大/深大博士后。自攻读博士以来一直从事非晶材料和单原子催化剂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电催化和有机催化当中的应用,长期开展关于催化剂的制备、金属中心的配位调控与修饰、催化性能的测试以及DFT模拟计算等一系列工作。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Cell Rep. Phy.Sci.上发表论文各一篇,其中一篇为高被引文章;以共同一作发表Appl. Phys. Lett.一篇,Nano Res.两篇。申请人在博士期间合成并研究了二维非晶CoO和非晶NiO等材料,在非晶材料的可控制备和表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主要探索了非晶CoO在锂硫电池的应用与硫化机理,研究了非晶NiO对电催化氧气还原选择性和活性的调控机理。

上一条:郑州大学“化工传成”名师名家讲坛—乔振安 教授                 下一条:郑州大学“化工传成”名师名家讲坛—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郝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