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瑞师兄经验文稿
大家上午好,我是张广瑞,我现在在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分享活动,和大家分享我自己参加工作后的一些体会。
从校园出来踏入社会,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迷茫和可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做事。每天我们都有工作任务,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这些任务进行分解,然后做事,把所有的事情做好,就完成了任务,就是这么简单,关键是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时间做、应该怎么做、怎么才能做的更好。其次,希望大家能够坚持每天记笔记,每天早上你列出自己要做的工作的范围,每天晚上的时候,把自己的工作做个简单的总结,不是那种给领导上交的工作总结,是针对自我的工作总结!我做了哪些事情,哪些事情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我应该从哪儿吸取教训,如果每一个月都能这样做,每天都能这样做,我敢保证两年之内,你一定会脱颖而出。这样的习惯,一是不断地提醒自己,二是让自己变得自律。
当你每天觉得这个东西我不写,我就好像少了点什么,当写日记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逼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你会变得越来越自律,自律是成功必备的一个环节。接下来大致给大家再讲一下目前的化工行业的形势,(这里似乎没有体现出来,行业的形式没有说)还有一个就是现在在心连心的一个简单的经验。在线上给大家这么讲,这种方式还不太熟悉,希望大家多谅解。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希望大家能到心连心这边实地做客看看,到时候我们再好好的交流。同时呢,我也诚心的邀请师弟师妹们能够加入我们这个团队,来我们公司看看,如果觉得合适的话,这里肯定也有发挥你们特长的平台。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朱军勇师兄经验交流文稿
老师好,校友好,我是朱军勇,我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校友活动,把我自己的一些科研上和在读研究生时的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主要分三块儿,一个是个人的简历,一个是我科研的方向,第三个是在郑大读研期间的一些感悟。
先说一下我的教育背景,我本科是在南京师范,2012年毕业之后,来到郑州大学读研,当时的老师就是张亚涛教授,在快毕业的时候,去了中科院上海研究院去做了大概半年的实习,最后,在郑大毕业之后去了比利时大学攻读博士,在那边拿了一年的奖学金,读了一年的博士后。
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的一个研究领域,我主要在做多应用背景下的膜分离的应用,具体围绕着低压纳滤和疏松纳滤来做。做一些制备研发以及它的应用,主要用来做有机物、粗盐、盐水淡化的处理。同时,也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说抗污染膜的制备,包括有机污染和抗菌膜的研究和制备,在博后期间同时也做了一些超疏水多孔膜。这种膜主要用来实现油水分离,同时也做了一些耐溶剂纳滤膜的研究。我的研究方向在这个领域,所以在当时,什么是分离膜对我来说印象挺深刻的,我记得在我研究生答辩的时候,导师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讲的那么多,到底什么是膜呢?”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当时我自己做的是纳滤方面,自认为对膜方面了解的很清楚了,但是当我正式对这个膜下定义的时候自己就比较懵,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起事件对我后面的科研、实验还有各方面都启发挺大的。
膜是一个很薄的一个间隔层,受到外部的驱动力的时候,比如说温度,压差,溶液的组成以及电势的影响,它能够对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选择透过性,也就是说,有外界驱动力的时候,它能够分离一些不同的组分。
我主要做压力驱动型膜。压力驱动型膜的定义比较简单。主要重复被截的这些溶质的颗粒粒径大小与膜孔径大小的相对的比较。举个例子,纳滤膜,它的孔道是在0.5~2nm之间,所以它的截流是对常规自然有机物,或者是说离子进行截流。它截流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孔道筛分和电荷效应,当粒子的孔径小于孔道的孔径时,它就容易透过,当粒子粒径大于孔道时就被截住。所以说膜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在分离、纯化和浓缩这三个过程。膜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了,基本上商业化了。现在在研究过程中,高增长主要有气体分离,渗透汽化之类的,还在探索的主要是膜反应器的夹膜,还有一些活化能的过程。目前还是在研究阶段。
膜的主要的形貌分为几种,一种是平板膜,还有管式膜、卷式膜以及中腔膜,根据膜不同的形貌有相应的组件。右上图是膜的组件的一些展示,对于它的利用以及对水资源方面的利用已经是比较成熟了。对于海水淡化或者说净水器的应用反透膜较多。比如说工业废水处理、城市废水处理主要是用纳滤或者说是黏度工艺去进行提纯的,同时它也能够给能源、传统工业及生态环境应用,这都可以和膜过程进行结合。在工业领域里面,主要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小领域,比如说金属工艺、食品化工、医药以及水处理都有一些相关的应用。我自己做了一个课题,还是围绕着纳滤,然后我主要是想和师弟师妹们分享一下我自己在读硕士、博士以及博后期间的一些想法。硕士主要做的是有机无机杂化膜的构造及用于疏松纳滤,博士在那边做的是抗菌的疏松纳滤膜及复合膜的制备新方法,博后的话是带了几个学生做了一些这个领域,不光是在纳滤的这个行业,在其他相关的膜应用也是有一些研究的。在12年到20年的这几年的过程中我对研究的最大的感触,特别是针对我自己这个行业,像衡量膜的一个性能好坏主要是盐参数,还有一个是它的通量,就是说它的处理量,比如说,我们说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它的处理量到底多大。通量越大的话代表着我们整个工艺上就可以降低能耗,比如说我们泵的压力或者说其他方面的能耗可以降低。
然后在这几年过程中最大的感触就是,发现疏松纳滤这一块的通量的研究的话已经从最早的5-6L/h bar这个通量升高到了100,就是数量级的升涨。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要及时地去查阅一下文献,特别是最新的文献。可能你和两三年前相比觉得还好,但是和现在比的话已经差别很大了,更新还是非常迅速的。
说一些我在郑大求学的一些经历,我在研一的时候,和大部分师弟师妹一样,就是上课,大概研一下学期的时候进实验室,开始做实验,期间也有和张老师讨论一些实验方案,但很不巧的是我在研二的上学期,整个实验基本上是停滞不前的,一直在失败。然后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发现别人已经发表了,大概持续了一整个学期。开始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期间也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科研,大概有一周没去实验室,后来在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鼓励下(我们实验室的氛围很好),后来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师姐由于要去工作了,就接着师姐的实验做,然后开始写论文。可能大部分的师弟师妹们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就是你写的第一篇论文不管是逻辑方面还是表达方面会有很多的问题,我自己一个小小的建议,可以参考着别人写的一些好的句式,一些好的词,你可以用过来,长期积累下去,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同时也避免重复。比如说你是做膜的,你可以看一些材料的论文,你不是完全照搬别人的句子,只是用了他们的表达方法。根据对自己课题的理解,不同的人写出来的都不一样。在这过程中,还应该去看一些比较新的文献,比较好的文献。我们这个领域比如说一区的文章主要是:JACS、science、JMCA等,你想投这个期刊的时候你不能照这个期刊的要求,应该比这个期刊标准要求更高。你可能高到德国应用化学或者是先进材料级别的,不是说你一定能中,但是,你可以参照他们的写法,或者是他们的画图或者是他们用了一些比较先进的一些表征或者什么的,最终是把你这个结果能够解释清楚,然后还能发专著,别的新的方法,或者是新的材料,升华自己的论文。我发表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内心还是挺激动的,所有的自我否定都消失了。能够完完整整做完一个实验并写出一篇论文的时候你那种成就感是很高的。当你看到你的论文发表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其实也是很适合科研的。我当时就认为自己适合了。从不适合到适合这个转变,就是你有一篇成果出来。前面所有失败,在失败中找一些这个问题的关键啊!找一些细节啊!这些东西都积累起来之后,等你对你的这个实验有大致的了解,然后你就可以通过自己去查阅文献去找一些方法跟你导师讨论。
在我快毕业的时候,有三篇文章快出来了,后面就是涉及到了要读博还是工作,实验室的氛围比较好,有一个师兄叫余亮,他现在是在日本一个大学,之前也是博士毕业,对我影响非常大。我在那之前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出国,当时就想着到郑大读研究生,找到个工作,师兄论文发的比较多,质量也比较好,当时顺利拿到了一个offer。当时对我影响特别大,我就想是不是我也可以,他对实验的激情也感染了我,当时刘老师张老师也是给我建议尝试出国,那个时候跟他们见面,我有很大的一个信心,因为觉得自己论文的数量还是可以的,质量也还好,就去发邮件给国外的导师。当时令人诧异的是,回复的特别少,几乎是没有回复的。要么是回复说你的英语。或者是就是说一些其他,因为我当时没有雅思成绩。没有考虑美国或者是澳洲那边,就想着去欧洲,结果没想到欧洲那边也没有收获。就先去了中科院上海科研院去实习,在实习期间,指导老师是何涛研究员,他在99年的时候读的博士,接着在国外的公司里面做了一段时间的一个主管,大概有十年国外的经历。他当时给我建议,说不要放弃,继续努力。那段时间对我的考验其实是挺大的。一个是身边的同门,他们或者找到工作了或者读博去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干嘛,当时有一个教授去科研院做一个交流,我就自告奋勇地把我的简历发给他。做了一个简单的视频面试。然后他就要我的成绩单和硕士期间的成绩。问了我一些问题,我的口语比较差,当时跟他交流的时候。基本上只能听得懂60-70%的意思,自己回答问题的时候磕磕绊绊,后来我就注重锻炼自己的口语。我的一个同门,当时拿到offer很激动地跟我分享,我当时就觉得为什么我什么都没有,然后我看了他的邮件,就发现自己有一个问题,在申请基金的时候没有写上CSC资助,到后面,我就写上了CSC资助,很快就收到了我现在老师的一个回复,比较幸运的是我做的这个方向刚好他的博士在做,这个博士毕业后他需要一个学生去做,所以就很巧。我在年底拿到了offer,从我的这个申请过程当中可以看到,雅思成绩还是很重要。外导会首先通过雅思成绩看你的英语过不过关。如果导师本身是有国外留学背景,可以通过导师的推荐,因为国外也相信熟人的一个推荐,特别是如果你的导师在国外比较优秀的话,他甚至会向你的导师要一个学生。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然后比较重要的就是你的论文了。因为现在SCI不仅有数量要求,质量也是要越来越高。同时你要做好自己的简历,可能同时你还要准备你的本科和你的硕士的成绩单,有些教授会通过这个去判断你的学习能力。
去比利时之前,我没有任何印象,甚至不知道这个大学在比利时。唯一的印象就是本科时候看过的一场足球赛。比利时在欧洲西北部,与荷兰法国德国卢森堡接壤,人口数只有1100万,是河南人口的1/9。面积只有河南省的1/5。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但是是一个发达国家,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之一。我一直以为比利时人说比利时语,其实没有比利时语,他们国家分为三种人,分别说荷兰语、法语、德语。说荷兰语的最多,占58%。说德语的最少,只占1%。比利时比较出名的是巧克力、钻戒和啤酒。吃的方面主要是薯条。足球的话上次世界杯得了季军,是历史最好成绩。国家主要有十个省份组成,我在的区域网络翻译叫鲁门。距离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概只有30公里,坐火车十几分钟。从国内北京上海都可以到,上海需要从德国转机,但是只要到了布鲁塞尔,十几分钟火车就到了。布鲁塞尔是他们的首都,也是欧盟总部。鲁门、页日包括奥斯坦德、卢森堡,这些地方都是在欧洲比较出名的。比利时鲁门大学创建于1425年,是比利时最大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学府之一。排名维持在世界前50左右。李克强总理去年去拜访过。鲁门大学的附属医院在欧洲排名前三。鲁门大学有一个特点,他没有校门,它由不同的院系组成,分布在城市的不同角落。
在鲁门学习期间,我对于鲁门的看法和大多数人差不多,他是一个小镇,人口并不多,鲁门学生遍布整个鲁门市,人口主要以学生为主,所以说学习氛围更浓厚。街道上营业的超市晚上6点就关门了,6点之后就没有地方可去了,显得特别安静,在那个地方生活了四年,感觉很生活比较简单,很适合做科研,在周末市区的商家也不开门。国外硕士想读博士还是需要考核的,还要上三门课程,我当时上的分离技术,水技术和大气管控,都是英语授课。上课之后还要考试,他们的考试和郑大的也不大一样,首先是笔试,笔试完之后在黑板上签名字,然后去隔壁教室面试,即使笔试答得再好,面试的时候会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写,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会问许多相关的问题,所以说他们的考试制度比较严苛,对于本科生来说,很容易进,毕业却很难。他们的挂科率非常高,每个人两次机会,如果两次考试都不过,需要重新开始学所有科目,所以快到考试的时候,同学们会非常辛苦。考试完之后一个月会答辩,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如果5个答辩委员有一个人不通过,则需要再进行一次,第二次机会再不通过,就只能退学了,没有任何挽救办法。所以说当时我们压力很大。
语言方面我印象和感触最深,因为我是没有经过雅思考试的,欧洲特别是比利时那边的人英语是非常好的,因为他们在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都是英语授课,所以说他们的英语都非常好,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师弟,他的口语并不是很好,但是他自己还不太愿意沟通。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不说英语,后来,他就主动放弃了,应该是我博士四年中唯一一个因为语言放弃的同学,还挺可惜的。所以说,我对师弟师妹的建议是语言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即使雅思考过了,你还是要多多交流,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语言。我去的第一年就认识了一个美国学生,每天都在一起,那四个月对我的帮助特别大,首先敢说,然后慢慢的变得流利,最后到跟别人交流没有障碍的时候,那你就可以完全适应国外生活了。
那边学生做实验需要报备,不能随便进实验室,实验室有两道程序,一是刷卡,这个必须要考他们的等级一和二的考试,等级一是一些安全常识,比如遇到危险该怎么做、急救箱在哪里等,等级二是关于自己的实验。做实验前必须写一个关于自己实验的危险评估,包括你用的水溶液,甚至是一些挥发性的液体,你需要在哪里操作,以及极性溶剂怎么处理,经过层层审核。审核过程中你需要不断修改,这个过程需要一到两个月。我们的组比较国际化,还有一些实验室流动性比较大,比如说有的人只做三个月实验,时间比较短,这个还是很有必要的。他们那边有个基础设施特别好,整栋楼都是一个大的通风橱,实验室一直都是保持负压的,有什么东西它很快就会被抽出去。整栋楼都有去离子水水龙头,建设方面是比较好的。
欧洲那边一般都是跟着导师的风格走的,我那个课题组的导师只给你一个大方向,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想做什么都行,不过要跟他提前讨论。在郑大这边主要是张老师指导,鲁文大学那边就不一样,虽然说我前一年也没出什么成果,等到自己适应自己设计自己的实验之后,以后自己做科研也会有很大的信心。我们自由到什么程度,比如说你做实验有个装置,这个装置你该怎么去搭建,全部都是自己来。在后面拿到奖学金的时候,就开始觉得可能自己慢慢的在指导学生这方面比较有信心了。其实我给师弟师妹们的建议呢就是说,即使没有出国的打算,也要提前适应,因为你的导师可能也是比较开放的,研一靠老师指导,研二研三要能够靠自己多看文献有些想法,当然这个阶段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跟老师去沟通探讨。
虽然在那边待了整整四年,但说实话我没有去过很多地方,像法国我都没有去过。大家到国外读博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眼界,很多时候我们在电脑上看到的图片跟实际去看差距挺大的。包括实际跟别人交流,国外的人也很热情,可以多跟他们沟通。像荷兰那边英语都很好。你去欧洲的任何地方,在科研的同时,你还有充足的时间。在那边一年是有一个月假的,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放松丰富自己。当然这也要看自己,比如说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那我就不太推荐你出国读博。因为出国什么都变成自己了,谁也不认识,你从做饭到洗衣,各方面都是自己来。如果能受得了这份孤独,如果你真的对自己的科研非常感兴趣的话,我还是特别推荐大家出去看一看。
大概分享就这么多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