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遗传基础课程团队铸魂育人的创新实践
课程整合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郑州大学践行“新医科”建设、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核心举措。课程整合旨在打破学科壁垒,重构知识体系,构建“以疾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框架,帮助学生早期建立系统性医学思维和科研思维,缩短基础与临床的“认知鸿沟”,为国家培养“强基础、重实践、善创新”的卓越医学人才。
在医学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细胞遗传基础》课程团队由贺颖教授领衔,贾竟、封青川、贾利云、张驰等资深教师为骨干成员,刘方方、庞露苹、张照婧等年轻教师作为后备力量以及实验中心的张善峰、宋国英、朱美霖等11名教师组成,以"破界·攻坚·传承"三部曲,打造出具有郑大特色的整合课程范式,谱写出新时代师德传承的密码。
一、破界:解码生命密码的探索者
目前国内关于整合课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要求,不同的大学根据自身的特点,都有自己的整合思路和探索。因此,课程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适合郑州大学的课程整合模式。2024年寒冬,贺颖教授带领团队深入调研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兰州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家医学院校,进行交流和学习,并参加苏州的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术年会,四川成都的全国遗传学教学研讨会,以及北京大学举办的基础医学101教学研讨会,通过密集的调研和培训,这群"教育解码者"统一了思想,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
课程团队先后召开7次整合会议,确立细胞遗传课程的整合思路:按照从分子到细胞、从结构到功能、从现象到本质、从正常到异常的逻辑进行整合。分子与细胞作为最基本和核心的层次,对于理解或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理解或创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通过重构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的核心内容,聚焦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为后续临床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课程团队深入讨论整合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理论课的分工、案例教学的设定以及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和成绩的评价等细节。并和实验中心的老师召开联合会议,确定整合实验的具体设计和细节。郑州大学医学院以及第一临床学院的主管领导组织专家进行了2轮论证,获得一致好评。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分子医学课程负责人苏刚教授进行了同行评议,认为“贵校的《医学细胞遗传基础》以细胞与遗传为逻辑主线,以细胞为舞台,通过遗传信息流穿针引线来进行整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模式,具有医学课程改革的示范效应”。

二、攻坚:实验室里的"基因战士"
真正的教育创新必须穿透实验室的玻璃器皿。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重新打造了4个综合实验,真正把细胞和遗传的技术系统完整地进行有机整合,这些实验从来没有在本科生中开设过,其难度之大、准备之繁重超乎想像。但是,团队成员没有任何的犹豫和退缩,撸起袖子加油干。
2024年的腊月二十三,其他老师都进入寒假轮休,准备年货的时候,细胞遗传课程团队的老师们还在实验室里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预实验,一做就是一整天,有时候结果并不理想,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希望开学后2024级的学生们能顺利开设综合实验。2025年开学后,因为平时还要进行五年制学生的实验教学,团队的老师们只能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细胞培养和细胞凋亡的预实验,为了确定加药的最佳浓度,张驰老师、宋国英老师和朱美霖老师一遍遍重复,总结经验,有时候做完预实验已经是深夜11点多了。实验中心张善峰主任高度重视,亲自把关,过问预实验的详细情况,深入一线解决仪器、试剂的配置,保证了课程的顺利进行。

三、传承:G-E-N师德基因的永续表达
这支教学团队如同活体细胞般持续代谢更新:老教师甘当"线粒体"提供能量,中年教师担当"核糖体"合成新知,青年教师如同"细胞膜"联通外界。他们用育人初心构建出独特的师德基因序列——以G(Guidance引导)为碱基,E(Empathy共情)为骨架,N(Novelty创新)为连接键。这种基因正在新一代教师中稳定表达,正如他们在实验室的留言:"我们不是DNA的创造者,而是生命密码的朗读者。"
2025年4月,终于迎来2024级5+3学生正式开始综合实验,第一个实验是ABO血型的鉴定及基因分型,大一的同学没有进过实验室,但是学生非常认真和细致,上到晚上11点才全部结束,同学们觉得收获非常大,也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能。第2个综合实验是细胞培养、传代、复苏和计数的综合实验,每次上完实验课,老师们都是汗水浸透白大衣,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当首批儿科班的学生在实验室成功地跑出完美的DNA ladder条带时,课程组的老师们都激动的几乎落泪,这个被认为"不可能在本科开设"的细胞凋亡综合实验,凝聚着团队多少人的心血。更令人动容的是,在闷热的细胞间里,封青川老师、贾利云老师、张驰老师汗水浸透的白大褂上,不知何时被学生贴上了"最美核糖体"的卡通贴纸。当2024级学生捧着人生首份PCR实验结果时,同学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正是团队传承的G-E-N师德基因:Guidance(引导)的智慧,Empathy(共情)的温度,Novelty(创新)的追求。有学生在实验日志中写道:"那些不完美的电泳条带,恰似医学之路的灯塔——它告诉我们真理往往藏在第N+1次尝试之后。"
每个细胞都蕴藏宇宙,每次分裂都在创造新生。这或许正是医学教育的真谛——当教师成为生命密码的解码者,教育便获得了超越时空的遗传力量。新一代年轻教师正在复刻前辈们的教育图谱,他们知道,那些在实验室里种下的求知火种,终将在某个未来时刻,照亮某台手术无影灯下的诊断奇迹。这或许就是医学教育最美的传承——用生命密码唤醒生命,以师者匠心铸造仁心。
撰稿人:贺 颖
审核人:蒋桂莲
医学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