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cogene》:肝癌瘤旁微环境的蛋白组学特征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乔海灵教授针对肝癌的瘤旁组织进行研究。该研究首次提出了“瘤旁微环境”这一新概念,揭示了肝癌患者瘤旁组织微环境的蛋白质组学特征,并对瘤旁微环境中影响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六大因素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价。该研究以The prote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eritumor microenvironment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为题,在Nature杂志社旗下肿瘤领域标志性期刊《Oncogene》(IF8.0)上发表。本文顾愚汉博士、郭媛媛博士、郜娜教授及方艳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乔海灵教授为通讯作者。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第六大常见肿瘤,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办法,其发病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在一百三十多年前,外科医生Stephen Paget提出著名的种子-土壤学说,即瘤细胞(种子)倾向于转移到特定的器官(土壤),只有土壤适合种子时才会生长,成功发生转移。在肿瘤细胞形成之后,包裹在肿瘤细胞外围的瘤旁组织发挥了土壤样的协助肿瘤组织形成的作用。而在肿瘤组织形成之后,肿瘤的进展可能同时受到肿瘤组织内外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探索瘤旁组织的微环境对研究肿瘤组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然而,针对瘤旁组织的系统性研究仍然缺乏,瘤旁微环境对于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影响仍不明确。

该研究基于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对瘤旁微环境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发掘肝癌患者差异蛋白质组的分子特征,并首次建立了肝癌瘤旁微环境的分子分型。此外,该研究也针对与肝癌发生和发展相关的蛋白质分别建立了个体化诊断和预后评分系统,并对瘤旁微环境中影响肝癌发生和发展的六大因素进行了系统性评估,提出影响肿瘤发生和发展因素是完全不同的,同时也强调了免疫和炎症因素在肝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对肝癌发生和发展中关键蛋白开展功能实验,证明了TYMP是肝癌防治的潜在靶点。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肝癌发生和发展的病理机制,同时也为发现有效的肝癌防治靶点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

OncogeneNature杂志社旗下的子刊,于1987年创刊。该期刊主要发表杰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那些导致在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或预防癌症,以及在推动转移扩散的过程中建立新范式的研究,并为迄今为止揭示的癌症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473279No.81673507No.81872931No.82073930),郑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No.2020CXZX0076)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388-022-02264-3

1. TYMP影响肝癌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