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王中全教授和崔晶教授团队在热带医学1区Top期刊《PLoS Negl Trop Dis》上发表2篇旋毛虫侵入宿主肠粘膜机制的文章。研究首次发现旋毛虫成虫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TsSPc)和旋毛虫胰蛋白酶(TsTryp)分别与肠上皮RACK1受体和PAR2受体结合,从而激活MAPK/ERK信号通路,下调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破坏肠上皮的完整性和屏障功能,从而介导了旋毛虫侵入宿主肠黏膜。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宋艳艳和韩璐璐分别为两篇文章第一作者,郑州大学王中全教授、崔晶教授和刘若丹副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图1 TsSPc激活MAPK/ERK信号通路下调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
旋毛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也是世界各国肉类检疫的首位寄生虫。旋毛虫病暴发具有食源性和群体性,常导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度感染者若未及时诊治,可在发病后1~2周内因并发心肌炎等而死亡。旋毛虫侵入肠粘膜内继续发育是感染的关键步骤,但具体侵入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王中全教授和崔晶教授团队围绕旋毛虫侵入宿主肠粘膜的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应用不同酶抑制剂、明胶酶谱与质谱分析,首次在国际上发现与鉴定了旋毛虫侵入宿主的多种关键分子:蛋白酶为丝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天冬氨酸蛋白与金属蛋白酶等;同时应用分子克隆、抗蛋白酶抗体、酶抑制剂与RNAi等多种技术,较为系统地阐明了旋毛虫部分侵入蛋白酶的特性与功能,揭示了虫体蛋白酶通过对宿主肠上皮紧密连接的破坏以降低肠上皮完整性与屏障功能,从而介导了旋毛虫侵入。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72300,82372276,81971952)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journals.plos.org/plosntds/article?id=10.1371/journal.pntd.0011872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ntds/article?id=10.1371/journal.pntd.0011874#sec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