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各院(系):
根据《郑州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方案》(校政〔2014〕3号)精神,学校于2014年9月启动了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目前,院(系)自评阶段已经结束。
请各院(系)按照《郑州大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的要求,对照《郑州大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在自查、自评的基础上,形成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并于1月23日17:00之前报送教务处教学研究管理办公室(综合管理中心235房间)。
附件1:郑州大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
附件2:郑州大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
附件1:
郑州大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和河南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相关文件精神,按照郑州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规划安排,学校将于2014年9月启动院系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4年12月前将在全校范围内检查验收此项工作。为有力推进郑州大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特制定本方案。
一、评估目的
高等学校内部各院系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条例和规范,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学校强化内涵建设的主体。组织开展院系本科教学工作校内评估工作,旨在全面、客观地了解我校院系本科教学基本情况,为学校层面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以加强学校对院系本科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并充分发挥教学评估的激励与导向、检测与诊断、反馈与改进、区分与优选、决策与调控等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我校接受教育部2015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有关专业评估或专项评估奠定基础。
二、评估原则
(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院系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审核要点为依据,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注重依据事实作出审核判断,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来证明。
三、评估内容
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内容,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审核评估要点中针对院系工作实际而加以确定。其评估内容包括办学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6个审核项目,24个审核要素,64个审核要点。其具体审核范围见附件3:《郑州大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
四、评估重点
审评估核心是对院系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院系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多项内容。应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注重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要建立有效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建立健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五、评估对象
校本部所有院系。承担“卓越计划”项目的院系和通过或正在申请专业认证的院系可一并参阅相关质量标准进行自查自评。
六、评估程序
(一)各院系根据评估方案制定的评估范围,进行全面自查、自评,完成各种数据的统计表并形成自评报告、自评结论及自评依据。
(二)学校组织评估专家组进行现场评估,听取各学院关于本单位本科教学工作情况专题汇报,召开师生座谈会,检查各种教学档案,并实地考察实践教学场所等。
(三)由评估专家组根据审核评估范围,结合各院系自评报告和现场评估情况,给出最后整改意见和评估结果,为迎接教育部审核评估做好基础工作。
附件2:
郑州大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
审核项目
| 审核要素
| 审核要点
| 1.定位与
目标
| 1.1院系定位
| (1)院系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2)办学定位在院系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 1.2培养目标
| (1)院系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2)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 1.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 (1)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3)院系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 2.师资队伍
| 2.1数量与结构
| (1)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生师比低于18%;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30%;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30%)
(2)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 2.2教育教学水平
| (1)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2)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 2.3教师教学投入
| (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近三年专任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培训或访学情况)
(2)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 3.教学资源
| 3.1教学经费
| (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2)院系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3)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 3.2教学设施
| (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2)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3)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 (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2)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
(3)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
| 3.4课程资源
| (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3)教材建设与选用
| 3.5社会资源
| (1)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
(2)共建教学资源情况
(3)社会捐赠情况
| 4.培养过程
| 4.1教学改革
| (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3)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 4.2课堂教学
| (1)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
(2)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
(3)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
(4)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 4.3实践教学
|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3)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 4.4第二课堂
| (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2)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3)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 5.学生发展
| 5.1招生及生源情况
| (1)院系总体生源状况
(2)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 (1)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2)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3)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 (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2)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3)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 5.4就业与发展
| (1)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 6.质量保障
| 6.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1)质量标准建设
(2)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3)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4)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 6.2质量监控
| (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 6.3质量信息及利用
| (1)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2)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3)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 6.4质量改进
| (1)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2)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 自选特色
项目
| 院系可自行选择有特色的补充项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