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打造文科实践育人平台,深化文科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加强文科实战型人才培养,提高文科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拟举办2025年郑州大学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校内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融创赋能 实践致新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教务部
承办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三、大赛目标
“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旨在紧密联系文科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问题。引导文科专业学生借助大赛平台,开展深入一线、扎根实际的实践创新活动,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新思想、新技术在各学科专业落地,产出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文艺作品、应用产品等高质量实践创新成果。提升文科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育实战型高素质文科人才,推动高校文科人才培养“脱虚向实”,将人才“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四、大赛选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战略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实践问题,鼓励专业交叉融合,设置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四个组别,学生可根据实践内容从中任选一个组别参赛。
(一)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文本与现实、历史与当下、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哲学理论和思维方式,分析解决价值判断、道德伦理、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社会现实问题,指导实践应用,服务社会发展。践行“两个结合”,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保护、研究、展示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人文研究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挖掘、运用宝贵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产出原创性创新成果。创新运用文学、语言、文字等形式的文化表达与传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积极对接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需求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深入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实务部门、街道村居,了解国情、关注民生,精准发现、深入研究党的建设、经济发展、国家治理、企业治理、乡村振兴、对外开放、科技创新、法治建设、社会保障、绿色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融合多学科知识,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新模式,研究创新相关政策,积极提供资政建言,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复杂现实问题。立足中国实践,收集挖掘中国材料、中国案例、中国数据,提炼原创性、标识性概念、观点、理论,阐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三)教育学类专业。科学认识教育活动本质,深入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文化教育机构等教育及管理单位,运用教育科学及相关领域知识、理论、技能、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教育调查、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育项目设计、案例分析、社区教育服务、教育资源建设等,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解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艺术学类专业。扎根中国大地,深入百姓生活,到人民生产实践的现场中去,运用艺术学、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及方法,开展艺术研究、艺术管理、艺术创作、文化创意、艺术活动策划、艺术设计、艺术产品制作和营销、艺术表演等活动,以艺术为媒介,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明时代气象,促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
五、参赛对象及形式
本次大赛面向郑州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
大赛参赛形式为团队赛。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段组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
参赛团队结合各自学科专业特点及开展的实践创新活动内容,在报名时选择理论型实践创新项目或应用型实践创新项目。理论型实践创新项目主要通过文献搜集与分析、历史研究、科研训练、实地考察调研等形式开展实践,重点突出对社会现象及问题的学理性分析、创造性思考与论证、经验总结与规律归纳、前沿性理论创新、写作等过程,成果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论文、报告、作品、原始创新成果、自主知识产权等。应用型实践创新项目主要通过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案例研究、方案制定、产品设计、应用开发等形式开展实践,重点突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发现与分析、方案制定与论证、产品设计、实验模拟、实践检验与应用等过程,成果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项目策划书、商业计划书、报告、方案、应用、产品、图片或视频作品等。
六、参赛要求
(一)每支参赛团队由3-15名学生和1-3名指导教师组成,其中团队负责人1名(须为文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人数不得超过团队成员数量的30%。每人限负责一个团队,但可同时作为团队成员参与其他团队报名。每位指导教师至多指导2支参赛团队。
(二)参赛团队只能选择1个符合要求的组别报名参赛,报名时以参赛团队负责人学籍所在学校作为参赛单位。已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及以上的项目,不得参赛。
(三)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应在创意、想法、思路等方面具有原创性,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识产权或者其他权利。一经发现或经权利人提出并查证,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七、大赛赛制
本届大赛采用初赛、决赛两级赛制。初赛由各高校组织,决赛由山东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织。初赛、决赛均设置网评赛、现场赛两个环节。项目在各赛段各环节的成绩独立计算,不累计。
八、赛程安排
(一)学生申报阶段
参赛团队请于9月12日前通过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信息平台(网址:https://xwk.sdu.edu.cn/)进行报名并提交参赛材料。系统现已开放,相关师生可在系统下载操作手册指导报名参赛。参赛项目须提交《实践创新项目报告》(见附件1)、汇报PPT及实践创新成果等有关支撑材料。《实践创新项目报告》重点介绍项目的背景及意义,拟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项目实施总体思路,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及过程,实践创新成果及价值,收获与体会等内容;PPT无模板限制、但不超过15页;支撑材料单个文件不超过50M且数量不超过6个。
(二)初赛(10月15日前)
学校对报名参赛项目进行资格审核,并于10月15日前对资格审核通过的项目组织专家评审遴选晋级决赛项目,同时对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推荐参加决赛。
(三)决赛(11月中旬)
决赛由山东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织,现场赛在西安交通大学进行。网评赛阶段组织评审专家对所有晋级决赛项目进行网评,以《实践创新项目报告》为主要依据,结合汇报材料、支撑材料,对项目进行评定(评审指标见附件2)。根据网评结果,遴选一定比例的项目晋级现场赛。现场赛阶段组织参赛团队使用汇报材料进行现场展示和答辩,评审专家综合展示及答辩情况进行评定,决出大赛奖项。
九、奖项设置及晋级名额
大赛设置金奖、银奖、铜奖,获奖比例视情况确定。推荐晋级决赛项目数量以全国赛大赛组委会分配给我校的推荐名额为准,最多不超过8个。
十、联系方式
赛事qq群:1058300157

联系人:
郭老师 0371-67783228
游老师 0371-67783338
附件:
1.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参赛项目报告
2.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项目评审指标体系
郑州大学教务部
郑州大学商学院
2025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