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书法学院2021级创作一班《篆刻创作》结课展-郑州大学书法学院
CHi
Eng
Ja
Kor
新闻中心
学院资讯
通知公告
学院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资讯 - 正文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2021级创作一班《篆刻创作》结课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7-08

undefined



/


/





前言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这是一次愉快的教学实践,学生积极性高,整体临创水平明显提升。骏马自知前程远,无需扬鞭自奋蹄。本次课程是本科阶段最后一次篆刻课,同学们倍加珍惜,相互砥砺,共同进步,这一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最终结课作业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有了明确的取法对象,无论是三晋小玺、秦印、汉将军印、玉印还是清代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流派名家的印风,都有一、两位同学表现突出,让人耳目一新。

本次教学实践,有三点值得总结以供今后参考:一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事半功倍。相比较其他书体,篆刻教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过程复杂且不容易出效果,有一些同学有畏难情绪,我一直把学习兴趣培养和专业信心的树立放在教学的首位,好在有前几届学生在全国十三届国展和全国九届篆刻展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榜样的力量,让我省却了许多口舌。二是,量得积累才有质的改变。由于时间冲突本次课每周只安排了4课时,6周的课程被拉长到12周,时间的延长增加了练习与思考的时间,当然这不是常态,我们依然要探索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三是,筑牢创作根基,培养创新思维。虽然是创作课,对古代经典临摹与剖析依然是教学重点,仿作与集字创作是主要训练内容,“印中求印”“以书入印”“印外求印”篆刻理念贯穿始终,辅以当代篆刻发展现状与展览赏析,还把《大学书法》年度十佳作品拿出来,让同学们体验一把当评委的感觉。还有不少感受不在一一列举。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同学们刚找到篆刻学习的门径,水平不够稳定,对于传统经典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许多同学作品中有着当代展览作品的痕迹。希望你们结课后,依然坚持这份热情,断不可半途而废,期望在明年的毕业展和展赛中看到你们精彩的表现。

方寸之间,朱白世界,芥子须弥,值得你去追寻。

   顾翔于甲辰夏至





教师简介

undefined



顾   翔

顾 翔,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篆刻研究所副所长,《大学书法》杂志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印社副社长、许慎印社社长。




undefined


▲ 顾翔篆刻 《夏虫不可语冰》




undefined


▲ 顾翔篆刻 《抚四海于一瞬》




undefined


▲ 顾翔篆刻 《虚室自相依》





课堂剪影




学生作品






赵凯元

心得感悟




自从上大学接触篆刻以来,刚开始临摹汉印以满白类型的印风为主。大一到大二自己并没有培养成良好的篆刻习惯,篆刻也是为了结课而刻,但在大三上了两次顾老师的篆刻临摹和篆刻创作课时发现自己在顾老师的引导下慢慢喜欢上了篆刻。并且享受临摹和创作的过程,大三学印以南北朝的将军印为主,因为自己感觉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有天真烂漫之感。

在临摹和创作中不停的深挖古人刀下的意趣和法度,也看了很多当代大家此类风格的印章。在顾老师的带领学习之下,已经在我心中埋下了对篆刻深爱的种子。




▲赵凯元《宣阳山房凯元制印留痕》

(138cm*34cm)




▲落花有意随流水    雁点青天字一行




undefined

▲观海者难为水









张松禄

心得感悟




吾于篆刻创作之课,受益颇多,感悟甚深。

夫篆刻者,方寸之间,包罗万象,阴阳并生。自入此课,初窥门径,方知其艺之精、其道之深。赵之谦云:“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 吾辈于实践中方能体会其中深意。

顾师之教,如明灯引途。其学富五车,艺高八斗,授课时,条理清晰,循循善诱,每有疑难,皆能一语中的,使吾等豁然开朗。吾师之耐心,犹春风拂面;吾师之严谨,若秋霜肃纪。其对印艺之见解,独到而深邃,吾师常引邓氏“印从书出”之论,督促吾等书印兼学。

承蒙师之教诲,于刀法、篆法、章法渐有所悟。日后当勤加练习,不懈追求,以期在篆刻之路上有所建树。




▲张松禄《看月楼治印留痕》

(138cm*34cm)




▲白云苍狗




undefined

▲戎马书生









陈天齐

心得感悟




黄牧甫印面用刀爽利、布白奇崛,在学习黄牧甫的印风时要注意用刀的角度和方向,一定干脆利落。在顾老师的课上,强调学习篆刻一定要去多刻多观察,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变,在深入学习之后最重要的是怎么脱离出来,印风怎样继承发展,章法设计如何进行创新,整体印章效果朝哪些方面进一步挖掘,从这些方面进行思考,真正去做到似曾相识而又不可名状,形成自己的面貌才是重中之重。

在顾老师的指导下,让我受益匪浅。




▲陈天齐《穆堂制印留痕》

(138cm*34cm)




▲白云苍狗




undefined

▲宜子孙长寿年









邵明雪

心得感悟




本期篆刻课程顾老师从不同流派的作品风格开始带领我们系统地学习,课后的补充学习及作业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了自己的技法,通过老师对于篆刻作品的讲解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品设计的风格和特点,之后在设计风格上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

顾老师鼓励我们寻找自己的取法目标,描摹印稿,进行研究性学习篆刻,提高审美与鉴别能力,从中逐步了解和掌握取法目标的篆刻特点,并制作自己的字库,用大精力解决篆刻字法问题。同时印稿设计顾老师也要求我们篆刻设计先画印稿,然后再将成果进行调整,顾老师也频频一对一进行修改教学,之后对于篆刻的学习还需要平常多加练习,“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最后感谢顾老师孜孜不倦的指导!




▲邵明雪《邵明雪刻印留痕》

(138cm*34cm)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undefined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曹越策

心得感悟




本期篆刻课程,我的主攻方向是魏晋南北朝将军印,并搭配两汉官印以汲取养分,寻找灵感。顾老师的细致讲解,让我对如何读印,如何设计印稿,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路:对角呼应;做残;破边;线条的虚实以及印章排列的横式与竖式,这些曾经困扰我许久的问题,都被顾老师逐个解答。

本次结课,我的初步想法是以较为小巧精致的印风为主,但没有处理好印蜕与边款的关系,印章风格也较为单一,导致整张印屏红黑比例失调,视觉效果不佳。

最后再次感谢顾老师的耐心讲授,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着重研究朱文将军印风的设计, 同时提高自己的印屏制作能力,努力创作出更加成熟的篆刻作品。




undefined

▲曹越策《曹越策制印留痕》

(138cm*34cm)




▲星临万户动




▲楼观沧海日









董岩娇

心得感悟




十二周的篆刻课让我收获颇多,在这次篆刻创作课程中,我最大的感触是学习篆刻的精髓在于多刻,多思考。

此次我选择用秦印进行创作。古玺的参差错落,发展到汉印的端方平正,少不了秦印这个过渡期。秦印在规矩约束之下,但仍保留有战国文字自由奔放。它在静穆之中包含飞动,在端丽之中寓有质朴,活泼飞扬,又和谐安稳。这便是秦印最吸引我的一点。

顾老师讲过,虽然秦印基本上都有界格,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不能因此而被阻断,我们需要通过变化来使印文内容有对比,有呼应,从而使印章更为生动有趣。到了后期最大的困难也从刻变成了设计,每次经过顾老师的点拨,我才能从印稿设计中拥有更深刻更细致的理解与思考。顾老师课上时常给予鼓励,又在课后细心指导,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有此良师实为吾之幸事。

总之,篆刻的学习之路还有很长,在短短几周里,我们只窥其冰山一角,接下来更需要潜心求学,踏实练习。




▲董岩娇《董岩娇留痕》

(138cm*34cm)




▲有无相生




undefined

▲惟酒可忘忧









李甜甜

心得感悟




黄牧甫的篆刻作品,以其光洁挺劲的线条、平正端庄的布局而著称。初观其印,便能直观感受到一种严谨与规整之美。然而,在深入学习与研究后发现,黄牧甫是用极其爽利的冲刀,去表现这种光洁严美之象。

在学习刀法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耐心和专注的重要性。从冲刀的果敢到切刀的稳健,每一种刀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需要不断地练习和揣摩才能熟练掌握。而在布局设计上,更是需要对文字结构、空间比例有着精准的把握,才能使印章在方寸之间展现出和谐之美。

方寸之前,气象万千。很荣幸能得此机会跟随顾老师深入了解篆刻这门功课。然学习路漫漫,以后的日子里还需要再接再厉、砥砺前行进一步加深对篆刻这门功课的学习与研究。




▲李甜甜《李甜甜制印留痕》

(138cm*34cm)




▲丹凤朝阳




undefined

▲意与古会









李宵宵

心得感悟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篆刻学习后,这门课程终于迎来了结束的时刻。回首这段充满挑战与乐趣的学习旅程,我心中满是感慨与收获。

篆刻,这门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初学时让我感到既陌生又好奇。每一次的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不断尝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篆刻不仅仅是简单的刻字,更是一种对耐心和专注力的考验。然而,正是这种严谨性让我学会了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用心去感受每一次刻刀与石料的碰撞。同时,篆刻也让我领略到了汉字之美。通过对篆书字体的研究和刻画,我深刻体会到了汉字的形态变化和蕴含其中的深厚文化底蕴。每一个笔画的转折、每一个字的结构,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传递着古人的智慧。此外,篆刻还培养了我的审美能力。这种对美的追求和探索,让我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加注重细节,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周围的美好。




▲李宵宵《宵宵制印留痕》

(138cm*34cm)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undefined

▲一览大神州









王浩印

心得感悟




吴让之的印富有个人特色,与其篆书风格相似。其篆刻作品线条流畅、结构严谨,既有古朴之美,又不失个性化的创意表达。因此,本次篆刻课程我选择了吴让之这一风格进行学习。通过模仿和研究他的作品,我不仅加深了对篆刻艺术的理解,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顾老师不但详细讲解了篆刻的基本技法和历史背景,还结合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感谢顾老师的耐心教导和细致帮助。




▲王浩印《浩印拟熙载之流派所作朱迹》

(138cm*34cm)




▲顾翔




undefined

▲明朝有意









王潇逸

心得感悟




经过贯穿一个学期的篆刻创作课程,从开始的迷茫到确定方向再到创作,每一步都坚实的走完了。在顾师的指导下,从刀法的运用到篆法的使用,再到章法的安排,都深刻的印在脑海里。

在这次课程里,我选择了浙派印风,从汉印入手再临习丁敬、陈鸿寿,根据汉印的理解加深对浙派印风的领悟,提升眼界。虽作品多有不足,眼界的提升加之对篆刻艺术的热情,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定能打造出更加成熟的作品。




▲王潇逸《潇逸制印留痕》

(138cm*34cm)




▲诗题窗外竹茶煎石根香    春风吹此太平歌




undefined

▲只愿无事常相伴








韦清贵

心得感悟




“节奏”或“节律”这个词来自音乐,篆刻中许多说焉不清,又不好用语言表述的东西,往往就借用了这个词,不求准确严谨,意会而已。一方印,应在统一的前提下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不知变则刻板,得不到统一则紊乱。




▲韦清贵《清贵学印》

(138cm*34cm)




▲芒寒色正




undefined

▲金州韦氏









许铭睿

心得感悟




此次的篆刻创作课程已经结束,相较于以往的临摹课程,篆刻创作的要求和门槛变得更高。从设计印稿开始就需要有精心的构思和合理的布局,在顾老师的指导下,我也慢慢摆脱了刚开始的不适应,在刻刀与石头的碰撞中体会到了印章的韵味,线条疏密,朱白相间,皆含妙理。

在此过程中我也有了更高的艺术审美,提高我对生活中其他艺术形式的欣赏和感知。




▲许铭睿《铭睿治印留痕》

(138cm*34cm)




▲福寿康宁




undefined

▲美意延年









张子墨

心得感悟




此次篆刻创作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在刀与石的碰撞中,我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构思布局到精心雕琢,每一步都倾注了心血。

课程虽已结束,但篆刻的魅力已深植我心,它将成为我日后修身养性的艺术之旅。




▲张子墨《张子墨印痕》

(138cm*34cm)




▲古榕书屋




undefined

▲白云岩









赵子琦

心得感悟




本次课程,我选择了陈巨来的篆刻风格进行学习。其刀法精准细腻,线条流畅优美,让我明白篆刻需注重细节与精度。他的布局精巧,疏密得当,使我懂得在方寸之间合理安排空间的重要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老师的指点和教导,顾老师不仅传授了技法,更传递了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让我懂得了篆刻的魅力,也让我在刻刀与石头的碰撞中找到了乐趣和成就。




▲赵子琦《子琦印痕》

(138cm*34cm)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undefined

▲诗融笔畅









郭怡蕊

心得感悟




虽此篆刻之学时未长,然所获颇丰。初触篆艺,见其石虽小,而乾坤大藏。刀石相触,每刻皆须凝心静气,稍有疏忽,则谬之千里。顾师教吾,循循善诱,周定课业,言传身教,不辞辛苦。数周已过,余之技艺渐长,心亦渐悟。虽尚不能精绝,然较往昔,已进数步。

篆之妙处,于古法之中觅己意。需悟其神韵,方能有所得。日后,余当不懈探索,勇创新意,勤加练习,以石为纸,以刀为笔,书心中之万千气象。




▲郭怡蕊《郭怡蕊印痕》

(138cm*34cm)




▲春和景明




undefined

▲静以修身养德









贾育湘

心得感悟




相比于汉印、流派印,秦印的刀法犀利,线条明快,印文文字风格与秦权量诏版上的风格相同,其文字姿态介于古玺与缪篆文字之间,虽有方折但方中有圆。无论官印或私印大多采用的是白文,并且多形式的边框界格也成为秦印显著的艺术特征。

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从一头雾水到粗有眉目,离不开的是顾老师认真负责的指导,这次课程我的收获不止在刀与石的碰撞磨合中,也在理论方面对临创方法的学习理解又一种提升。在今后的创作中依然要注重印章于宁静中见生动,平稳中求变化,细细端详后仍觉耐人寻味是进一步的探索。




▲贾育湘《贾育湘制印留痕》

(138cm*34cm)




▲志不求易者成




undefined

▲安且吉兮









刘  浩

心得感悟




本次篆刻创作课程中,我选择了陈巨来的工稳一路印风作为主攻方向。老师教导的“汲古得修绠”之理对我启发很深。正如书法一样,篆刻有很重要的一个点便是“贮”字,它意味着深厚的积淀与修养。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理解到,对于所学习的篆刻家,必须深入了解他在篆书字法上的偏好,以及他对多字布局的处理方案。不同篆刻家在字转角的处理上也各有不同,老师所讲授的这一点对我启发尤为深刻。这些知识让我更好地领会了陈巨来篆刻作品的精髓,体会到其工稳细腻的独特魅力。




▲刘浩《饱米斋印存》

(138cm*34cm)




▲志古之道




undefined


▲行藏在我








刘  洁

心得感悟




篆刻即以刀代笔,书于纸上,是一种“方寸之间”的艺术形式。在创作时,顾老师在印面的章法中提到平衡、对称、虚实、残破、呼应等五个方面。我对流派印中黄士陵的篆刻风格有了大致的了解。黄士陵,他的印风是妍润风神,骨气穆然,从细节上来看,线条挺拔刚劲,光洁而老辣,刀法以利刃快冲为主,线质爽利,同时具有对角疏密关系,刚柔并济(其中曲线、短斜线、斜直线最具代表性)。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领悟到了篆刻艺术的魅力,虽然课程已然结束,但是篆刻上的学习还须深耕。




▲刘洁《刘洁篆刻留痕》

(138cm*34cm)




▲云高气少静




undefined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老师|顾   翔

编辑|赵子琦

图片|21级创作一班全体

校对|21级创作一班全体

复审|朱梁梓

终审|程昱晖




上一篇: 书法学院圆满完成郑州大学招生宣传工作
下一篇:郑州大学书法学院2021级创作二班《篆刻创作》结课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