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书法理论与教育系举办两场学术讲座-郑州大学书法学院
CHi
Eng
Ja
Kor
首页
学院概况
党建工作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学生工作
大学书法
学院展厅
联系我们
学术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动态 - 正文

我院书法理论与教育系举办两场学术讲座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29

3月26日,我院邀请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陈志平教授、西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曹建教授分别主讲“中国书法的‘心学'传统”与“书法的可读与可观:苏轼书法代表作的启示”两场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书法学院主办,书法理论与教育系承办。


陈志平教授:解读中国书法“心学”传统

3月26日上午,陈志平老师主讲“中国书法的‘心学'传统”,讲座由我院理论与教育系主任孙晓涛副教授主持,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张宏伟老师担任对谈嘉宾。

陈老师以许慎《说文解字序》为学术原点,解读六书中“象形”的造字原理,提出“形”“迹”是汉字形成的两种不同来源,对“字与书的区别”“书与画的区别”“何谓笔迹”“何谓笔法”“心正则笔正”“书为心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讲座过程中,陈老师通过实物、绘画、文字的比对,结合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对绘画源流的叙述,进一步说明书法与绘画的区别在于“传意”和“传形”。陈老师分析王羲之《兰亭序》及王铎行书等作品的点画形态,讲解“鸟形”与“虫迹”在后世书法中的具体表现,以此对“篆籀气”的内涵进行解读。

undefined

陈志平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中,陈老师对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等古代书学文献进行解读,强调“笔迹”与“心迹”的内在关联,阐释“拨镫法”的内涵,对笔法论的形而上特征进行了确切的概括,并从书写工具的角度对“心正则笔正”的内涵作出新的阐释。

undefined

学术对谈现场

学术对谈环节,张宏伟老师与陈志平老师就“拨镫法”、黄庭坚书学研究等话题展开深度对话。互动环节中,研究生与本科生就如何做学术研究,以及黄庭坚的“杜甫情结”等关心的问题踊跃请教,陈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治学经历,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针对研究生的困惑,他分享了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的实用技巧,强调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对于本科生提出的问题,他通过解读黄庭坚诗学、书论,以及书法作品,生动阐述了文学与书法相互交融的艺术理念,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曹建教授:把脉书法“可读—可观”新走向

3月26日晚,曹建教授讲座如期举行。讲座由书法理论与教育系副主任赵明副教授主持,《大学书法》杂志执行主编黄修珠副教授担任对谈嘉宾。

讲座中,曹老师以“书法的可读与可观:苏轼书法代表作的启示”为主题,对当下书法偏重视觉性的特征进行溯源和分析,并结合苏轼作品的可读性与可观性,进一步探讨学科边界与书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undefined

曹建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中,曹老师首先对书法艺术的边界问题进行阐释,提出书法同时具备文学性与视觉艺术性,作品中点画、字形等元素的变化体现了书法家对书写文本的理解。针对近几十年书法发展中追求可观性的趋势,曹老师结合西方艺术理论与观念的东渐、书法应用情境的变化进行解读,并结合相关著作和书法作品,分析现代书法视觉化实践的具体表现,并以苏轼书法代表作品为蓝本,提出书法传统的底线与艺术性表现要建立在“可读”“可观”的基准上。他还援引张海先生“一厘米”理论,对未来书法发展的前途作出积极的预测,鼓励同学们沿着可观、可读、可赏的书法道路不断精进。

undefined

学术对谈现场

对谈环节,黄修珠老师就讲座主题与曹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同学们也就关心的问题与曹老师进行热烈的互动。



图:乔静茹

文:杨钰桐

排版:李宁

初审:李逸峰

复审:朱梁梓

终审:程昱晖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书法学院学术讲座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