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下乡书春意,文化赋能暖基层”——书法学院学生寒假社会实践纪实-郑州大学书法学院
CHi
Eng
Ja
Kor
首页
学院概况
党建工作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学生工作
大学书法
学院展厅
联系我们
团学活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活动 - 正文

“翰墨下乡书春意,文化赋能暖基层”——书法学院学生寒假社会实践纪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2-26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积极履行自身职责,组织动员学生参与寒假社会实践。学院20余支实践团队,100余名学子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走出校园,把笔墨纸砚当作传播文化的工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新时代展现出更为耀眼的光彩!

理论学习实践团




情系黄河,“红”动乐安寒假社会实践理论学习团

当母亲河的奔涌遇见红色热土的脉搏,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唤醒沉睡的湿地明珠,队员们沿着黄河入海的轨迹,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旅。红色基因与生态振兴在这片土地燃烧着熊熊烈火。在刘集红色教育基地,《共产党宣言》照亮百年征程,斑驳的土枪和大刀见证着革命火种的传播,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里的旧物件将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场景复现在眼前。知青小镇里青砖墙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标语依旧鲜红,讲述着青春激情燃烧的岁月。黄河入海口处,黄蓝交汇的生态奇观旁,生态黄河正书写着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里,候鸟迁徙,曾经盐碱地摇身变成鸟类栖息地。黄河口湿地公园的木栈道旁,柽柳林随风摇曳,“红地毯”芦苇荡延向天际,候鸟展翅翱翔在天空巡视这片年轻土地的绿色心跳。此次社会实践,队员们触摸到革命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现代转化,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正以生态为笔、科技为墨,绘就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undefined



 

 
“作为实践队队员,我带着笔记本,试图解码东营如何让红色血脉在乡村振兴中奔涌。在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中,一把1942年的木犁让我驻足。解说员讲述着"一手拿枪、一手扶犁"的垦荒故事——抗日军民在日伪军封锁下,用草木灰改良盐碱地,种出"救军粮",无数仁人志士投身革命事业,无数青年学生用青春和热血谱写时代凯歌。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学习先辈们不怕牺牲,不惧困难的精神,积极投身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将自己的事业贡献给乡村发展,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情系黄河,“红”动乐安寒假社会实践理论学习团队员对于此次实践有这样的体会。



“沂蒙精神,烛照商城”——书法学院理论学习宣讲团

青年是这个时代蓬勃发展的关键力量,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重温红色历史,礼赞峥嵘岁月,追忆辉煌史诗,激发爱国热情,增强精神力量,传承红色精神,担当时代责任。2025年1月11日,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沂蒙精神,烛照商城”——书法学院理论学习宣讲团成员们来到山东省临沂市进行理论学习。队员们先后参观了将师林暨陈毅旧居、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华东野战军纪念馆、中共华东中央局旧址、华东革命烈士纪念馆、沂蒙精神纪念馆、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印记,每一站都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沂蒙精神的伟大与光辉,这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体现,是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忘我牺牲的精神写照。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激励着沂蒙人民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也在今天激励着青年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理论学习结束后,队员们先后在校内外进行数十次宣讲和公益送春联活动,在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了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青年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新时代青年应该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精神永放光芒。

undefined


在这个过程中,每位成员都有了独特的体会与感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沂蒙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山区,内涵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泽、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是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下,弘扬并结合文化双创传承发展它意义重大。此次在临沂学习,沂蒙六姐妹令我印象深刻。她们不是战场勇士,却以勤劳智慧支撑革命后方。如今站在新起点,我们肩负民族复兴重任,沂蒙精神仍是指路明灯。它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弘扬沂蒙精神,以信仰照亮前路,用忠诚担当践行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行走在临沂红色热土,吾辈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信仰。从陈毅旧居到华东革命烈士纪念馆,沂蒙精神在此彰显,那是军民生死相托、革命者的理想信念。书法学院青年以笔墨为桥,将精神融入春联、宣讲,让红色基因焕新。传承红色文化需创造性转化,青年既要深挖历史,更要实践创新,以书法激活记忆,用公益织就传承网。沂蒙精神中集体主义与人民至上理念,是破时代课题的密钥。青年躬身践行,融入红色基因,必能在复兴路上书写‘沂蒙新篇’。”



“豫鄂红心·史话传承”党史宣讲团

“辛亥枪声世界惊,千年帝制瞬时倾。新来民主圣贤士,此去自由邦国英。社稷雄图归好事,江山大业启前程。武昌首义睡狮醒,天下阴霾逐日清。”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将中国共产党史深入人心,“豫鄂红心·史话传承”党史宣讲团深入武汉当地,重温历史。活动中,队员们参观了八七会议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等多处历史遗迹和场馆。在纪念馆内,看着陈列的文物,图片和文献资料,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感受到了革命志士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决心。队员们先后在多个社区进行了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宣讲,向居民们介绍豫鄂地区的党史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许多居民听的津津有味,队员们结合了实际情况,讲述了革命先辈们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发动群众的故事,这也让大家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同时队员们通过书写对联的方式,将党史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此次活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未来的日子,新时代青年们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在党史的学习和传承中不断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青年们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undefined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有了以下感想:

“在‘豫鄂红心·史话传承’党史宣讲实践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党史的厚重与力量。通过参观武汉的红色基地,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革命先辈们为国家命运奋斗的热血。在社区宣讲时,看到居民们认真聆听,眼神中充满敬意,我更加明白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意义。这次实践不仅让我扩充了党史知识,更让我懂得如何将所学传递给他人,激发大家的爱国爱党情怀。未来,我会继续努力,让红色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红色热土上的每一块砖瓦都在向我诉说信仰的力量。穿行于武汉革命圣地,八七会议旧址的斑驳印记、农讲所前飘扬的红旗,让我触摸到先烈们用生命熔铸的理想。团队合作中,伙伴们互相扶持的眼神与并肩宣讲的身影,让红色基因在默契中传承。当社区老人紧握我的手讲述父辈的革命故事时,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温度在此刻重叠。未来将以更细腻的讲述方式,让红色精神如春雨般浸润人心,让信仰之光照亮更多心灵角落。”




“探寻古都历史脉络,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红色理论学习团

2025 年 1 月 10 - 11 日,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探寻古都史,传承红色魂---理论学习实践团”走进开封。实践首日,队员们在禹王台公园的“红楼”感受 1923 年京汉铁路大罢工秘密会议的革命气息;在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前致敬;午后于烈士陵园汲取精神力量。次日,队员们参观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又走进刘少奇、刘青霞故居,深受先辈革命故事触动。在开封雷锋纪念馆深入了解雷锋精神传承,在铁塔公园送春联,让红色精神在民俗中延续。期间的问卷调查显示老年群体对红色文化热情高,但部分景点宣传不足。此次实践,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真心感受先辈精神,期待未来让开封红色文化绽放更耀眼光芒。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成员们的内心世界,听听他们对此次社会实践的独特感悟:

     “在开封的红色景点游历中,我深受触动,心灵得到洗礼。禹王台公园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红楼)、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等地,让我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红色基因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精神是永恒的传家宝。我深感新时代责任重大,决心发扬革命精神,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此次实践感悟将成为我前进的动力,激励我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在开封的红色之旅中,我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革命精神的力量。铁塔公园的铁塔见证了古都的沧桑,国民革命烈士纪念塔让我缅怀先烈的牺牲精神。刘青霞与刘少奇的事迹激励我无私奉献。团队协作中,我提升了沟通与组织能力。尽管活动存在时间管理不足,我将吸取教训,更注重细节,将所学应用于传承历史文化与红色精神的行动中,不断成长进步。”




寻根红色基地,肩挑青春担当”实践团

2025 年寒假,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我们青年学子返乡参与“寻根红色基地,肩担青春重任”实践活动。

(1)追寻历史足迹,感悟峥嵘岁月

走进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这里展示着清末四川人民为护铁路主权发起的反帝爱国保路运动史料,它是辛亥革命先声。馆内照片、文物复制品、多媒体影片,生动还原那段波澜壮阔斗争,孙中山曾高度评价其意义。

(2)触摸时代丰碑,对话革命英魂

走出陈列馆,大家来到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前。31.86 米的碑身,四面碑名书体各异,碑座浮雕含铁路元素,彰显运动与近代交通关联。轻抚碑文,似与革命者对话,他们舍生忘财,点燃革命之火。

此次实践让我们坚定“青春向党、强国有我”信念,往后,定以先烈为榜样,融个人理想于民族复兴,让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


下面,让我们一同聆听成员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答案,看看他们在这次实践活动中的收获与成长。

“踏入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厚重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若翻开激昂史书。馆内史料、展品丰富,生动重现那段波澜壮阔抗争史,似将往昔演义眼前。川人面对帝国主义与腐朽清廷,为捍卫铁路主权不屈抗争,奔走、集会,以生命唤醒国人。此番参观,不只是了解历史,更是精神洗礼。先辈顽强毅力、抗争精神,让我深知,生于繁荣新时代,亦要为理想、正义拼搏,为国家发展添力。”

“参观四川保路运动博物馆时,我深受触动。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与史料,生动再现了那段激昂岁月。保路运动期间,民众为捍卫自身权益,不惜舍生忘死。这不仅仅是一场争取路权的斗争,更是爱国精神的高度彰显。它让我深刻明白,正是先辈们的无畏付出,才铸就了今日的和平。吾辈应当铭记历史,砥砺奋进,勇挑时代重担。”




“红色基因润乡土,青春奋进新时代”实践团

2025年1月7日至16日,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开展“红色基因润乡土,青春奋进新时代”寒假实践由王尊带队,徐天瑶、严阳雨等6名学生在朱梁梓老师指导下,奔赴南阳桐柏县,以李先念纪念馆为核心展开活动。活动围绕“党史教育 + 艺术实践”,前期研读党史、规划路线,实地参观英雄纪念碑广场与纪念馆,汲取精神力量,并用书法记录感悟。期间走进社区、乡村,办红色宣讲、“送春联进万家”,借书法传红色文化,春联传递新春祝福,让革命精神扎根乡土。

     实践活动成果显著:线上多平台讲红色故事引数千网友关注;以书法创新红色教育,线上线下联动推广;团队协作与社会责任感提升。此次活动是专业结合实践范例,学生传承红色基因,锤炼素养、坚定信念,未来将探索新融合路径。

在这一过程中,成员们的内心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他们在参观学习、书法创作、红色宣讲等活动环节里,有着怎样的感悟与体会?又从中学到了什么?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成员们的内心,聆听他们的真实心声。

     “怀着崇敬,我参加了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组织的李先念革命纪念馆活动,这是一场灵魂洗礼。踏入馆内,庄严肃穆之感袭来。跟着讲解员,我仿若穿越,见证先辈们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奋斗,中原突围更让我体悟先辈困境坚守、突围的顽强。作为书法专业学生,参观为创作带来灵感,我将敬仰融于笔画,传承红色文化。交流中发现大家都汲取了力量,探索二者融合之道。此次活动增知识、深感悟,今后我要以先辈为榜样,传承基因、提升素养,用书法传播红色文化。”

     “在桐柏县的实践令我难忘,收获满满。走进红色基地,革命先辈英勇事迹如电影浮现,馆内珍贵文物、泛黄书信,承载厚重历史,诉说此地革命斗争,先烈为民族解放舍生忘死,其精神震撼我心,让我深知和平不易。写春联活动温馨欢乐,墨香四溢,红纸铺陈,大家挥毫,将新年祝福凝于笔端,传承热爱传统文化。居民拿到春联笑意盈盈,尽显文化魅力与凝聚力。这次实践连接热血传承与民俗延续,让我铭记历史、弘扬文化,往后我定践行感悟,传递正能量。”



重走红色征程,汲取奋进力量 ——遵义会议与洛八纪念馆实地研学及公益宣讲行动实践团

在当今时代,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理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遵义会议作为党史重要转折点,地位不可替代;洛八纪念馆记录特定革命历程,二者皆是红色文化的关键载体。

实践队组织实地研学与公益宣讲活动,意在让参与者亲身体验红色历史,激发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以公益宣讲将研学感悟传递给更多人。一月中旬,部分成员赴遵义会议纪念馆,学习会议背景、过程、决策及深远影响,记录员拍摄珍贵文物、图片、场景,收集素材。全体成员前往洛八纪念馆,了解其在抗战时期的独特作用与当地革命斗争史,参观后交流对比,梳理重点,为宣讲备料。随后,成员共同整理素材,确定宣讲核心内容与主题,制作 PPT、宣讲稿。团队走进余庆县实验中学、城关中学、政务大厅等地,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传播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引导树立正确三观,激发爱国热情。

活动圆满落幕,成员们深感社会对红色文化的热忱,锻炼了自身能力。虽存在不足,但未来将拓展宣传渠道,借助社交媒体、地方媒体扩大影响,打磨流程,让红色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激励人们传承红色精神,奋勇前行。


     活动结束后,队长曾埝葭满是感慨:“这次活动能成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全力支持。最开始准备宣讲稿时,我毫无头绪,满心焦虑。团队成员纷纷主动帮忙,有人帮忙收集资料,有人逐字逐句帮我打磨,从遣词造句到内容逻辑,一点点优化,还贴心地标注出重点语句。模拟演练阶段,大家又化身听众,从表情管理到肢体动作,事无巨细地给出建议。正是因为大家的齐心协力,才有了宣讲时的精彩表现,这份团队的温暖与力量,我会永远铭记。 ”



文化宣传实践团


非遗凝华韵,传承焕新章一一中原非遗技艺寻访实践团

在文化传承的浪潮中,郑州大学“非遗凝华韵,传承焕新章——中原非遗寻访实践队”踏上多地,探寻非遗魅力。

     实践队首站来到开封朱仙镇,参与木板年画制作,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韵味。而后,实践队前往南阳府衙,于巍峨建筑间感受南阳建筑文化底蕴。在南阳市烙画保护中心,烙画艺人以火为笔的技艺令人震撼。镇平县玉雕协会里,队员们体验选料、设计、雕琢,领悟匠人匠心。邓州市里,花洲书院古韵悠悠,范仲淹在此留下《岳阳楼记》。实践队还在邓州四高开展烙画和玉雕非遗宣讲,点燃同学们对非遗的热情。在岳州非遗馆,参观岳州刺绣和剪纸,惊叹于细腻针法与精巧剪纸技艺。在福建泉州黄氏宗祠,队员们挥毫泼墨写春联,传递新春祝福,传承书法文化。

     此次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与紧迫。未来,实践队将持续助力非遗传承,让中原乃至各地非遗绽放新光彩,续写独特魅力与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聆听成员们分享他们在这次实践中的所感所想,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他们的深远影响:

“参与这次意义非凡的非遗探寻实践,我收获满满,内心满是感慨。在开封朱仙镇,我亲身体验木板年画制作,看着刻板上的图案一点点清晰,色彩在纸上晕染,那传统技艺的独特韵味深深吸引着我。到了南阳,府衙的古老建筑静静诉说着历史沧桑;烙画中心里,艺人以火为笔的精湛技艺令我惊叹不已。镇平的玉雕精美绝伦,让我真切领悟到匠心的力量。在岳州非遗馆,细腻的刺绣针法和精巧的剪纸技艺,让我沉醉于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于福建泉州黄氏宗祠写春联时,我用笔墨传递新春祝福,传承书法文化。而在邓州四高的宣讲,看到同学们对非遗的好奇与热情,我深感传承非遗责任重大。这次实践,坚定了我助力非遗传承的决心。”

“南阳之行,串联起多地的非遗探索,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在开封朱仙镇,参与木板年画制作,那古朴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仿佛打开了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南阳府衙、花洲书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烙画、玉雕的独特技艺,让我惊叹非遗的魅力。在岳州非遗馆,岳州刺绣和剪纸的精美让我赞叹不已,每一针每一刀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于福建泉州黄氏宗祠写春联,挥毫泼墨间,传承的是文化,传递的是祝福。当在邓州四高宣讲时,看到同学们眼中对非遗的向往,我知道非遗传承后继有人。这次实践,让我明白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延续,更是文化坚守,我愿做那微光,照亮非遗前行路。”



焕发“徽”遗新生,续写皖韵文章-一文化宣传实践团

春节前夕,焕发“徽”遗新生,续写皖韵文章-一文化宣传实践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区“迎新春,送春联”活动中,团队成员挥毫泼墨,将祝福融入春联送给居民,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笑容满面。走进烈士陵园,庄严氛围中,队员们怀着崇敬心情走过烈士纪念碑,在纪念馆里,泛黄照片、陈旧遗物诉说着往昔峥嵘,他们记录下可歌可泣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氏剪纸参观体验时,传承人展示精湛技艺,大家亲手尝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热爱。书法文化传播走进小学,志愿者耐心讲解指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在横竖撇捺间领略书法韵味,不少学生表示想学习书法专业。

     这次实践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结合,用行动传递新春温暖,用记录传承文化自信,希望在人们心中种下书法和传统文化的种子。

如今活动已落下帷幕,大家心中必定有着诸多感慨与收获。那么,成员们在这次实践中都有怎样的感悟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非遗传承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传统非遗剪纸也是如此,它以平面语言传递立体情感。我们团队走进安徽合肥长临河镇,拜访非遗剪纸传承人牛家海老师。牛老师热情展示作品,其剪纸融合多种手工技艺,像<长临河十二街景><十二生肖图>等数米长作品,不仅展现高超技艺,更承载多样中国文化、讲述经典故事。交流中,我们感受到牛老师‘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使命。我们用相机记录,相信非遗剪纸技艺会不断传承,文化印记也将深植国人心中,重焕活力。”

“此次寒假实践,我们小组走进小学开展书法及春联推广活动。我深感传统书法与春联文化是中华文明瑰宝,能培养专注力、陶冶情操。活动中,孩子们握毛笔认真书写,通过书法和春联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我看到文化正顽强传承,这不仅是代际间的传递,更是世世代代的延续。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传承书法文化需专业技艺,更要用心尽责。作为新时代青年,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使命,此次活动是践行责任的开端。它增加了我的实践经历,坚定了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返家乡实践团


返乡新征程,五四墨香红韵行实践团

2024年12月30日,由赵作茂、苏珊、王雨欣、林佳宜、朱晋均、张恺益、罗兰、马云涵、郑晓辉组成的“返乡新征程,五四墨香红韵行”团队踏上了充满意义的寒假三下乡之旅,奔赴河南、山东多地,用实际行动奏响一曲激昂的青春之歌。在郑州校园,团队精心筹备,用 PPT 展示、激情演讲,向学生传递五四精神与书法魅力。知识问答、感悟分享环节,学生们热情高涨,现场书法创作更是将气氛推至顶点,悄然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走进社区,队员给居民送春联、帮老人,老人们的笑容是最大认可,让队员深知付出的温暖。活动中,团队参观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中原解放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听讲解员讲述,铭记历史,坚定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在山东郓城剪纸工作室,队员深入了解剪纸艺术,用镜头记录非遗,盼能推广。

此次三下乡,队员用行动诠释担当,未来也将在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之途笃定前行。


在这次意义非凡的旅程中,队员们都有着各自深刻的感悟:

“参与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收获满满。走进红色景点,革命先辈的事迹深深震撼着我。那些斑驳的遗迹、陈列的文物,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让我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进学校宣传环节,团队协作的力量令我感触颇深。从策划宣讲PPT,到进校宣传,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擅长讲解的同学,生动演绎红色故事;精通设计的同学,精心制作宣传物料。大家齐心协力,只为在学生心中播撒红色火种 。这次实践,不仅加深了我对红色文化的感悟,更让我懂得珍视团队的力量。”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给社区老人送春联,我还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节庆温情与历史肃穆交织,让我对文化传承和历史责任体悟更深。送春联时,老人的笑容、孩子贴对联的雀跃,让我明白民俗是联结人心的纽带。走进纪念馆,喧闹年味瞬间沉寂,幸存者照片、万人坑证物,都让课本历史化为心底钝痛。春联的喜庆与纪念馆的沉重,恰是民族记忆两面——前者让我们守护美好,后者告诫莫忘守护意义。身为青年,我愿铭记历史、传递温情,于时代中成长。”


精管铸力·学用强企反哺桑梓行动实践团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小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艰难却也蕴含机遇。寒假期间,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等不同学院的大学生实践团队怀揣梦想深入企业一线调研。

     正式调研前,团队分工明确,进行市场调查、编写提纲、设计行程、联系企业,了解目标市场情况,为访谈做准备。调研时,团队走进许昌河南中亚公司,与高层会面,观看宣传片,知晓造纸机原理,了解企业海外拓展困境,还参与“稳外贸促发展”会议,得知中小企业海外拓展的普遍问题。随后,团队形成详实调研报告,助力企业调整优化。正式访谈时,团队分工协作,围绕企业“走出去”困境展开访谈,从企业领导分享中捕捉关键,提升自身素质,体悟企业艰辛与社会责任。

     此次实践实现了大学生与企业的互利共赢。团队为企业带来创新思维,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期待双方携手共进,实现自身发展,为社会繁荣进步贡献力量。

此次 2025 年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落下了帷幕。响应学校的号召,他们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实践中传递书法魅力,在传承中注入时代活力。相信这次经历会成为师生们心中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他们在未来继续坚定地走在文化传承之路上。未来,郑州大学书法学院也将继续紧跟学校指引,不断探索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图文:学生会学术创新部、各实践团队

排版:徐艺格、李一帆

初审:成嘉豪

复审:朱梁梓

终审:程昱晖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蛇年纳福·墨香绘新”——书法学院开展庆新春现场书写春联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