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概况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自然条件的变化,目前出现的水问题越来越复杂,关于水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越来越艰难,很多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为了适应这些新形势下水科学的研究需求,国内有志之士极力推动这方面的交叉研究和多学科融合。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于2007年1月正式成立,在成立之初,就有一个设想,为国内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希望通过学术交流,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其中,水科学发展论坛是一种重要形式,截止到目前水科学发展论坛已经成功举行了十届,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影响也在不断扩大。
会议详细情况可点击网址:http://www.waterscience.cn/waterforum/index.asp
第十届水科学发展论坛于2016年4月3日在广州举行,会议由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地区水循环与水安全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22个省市区,大约54个单位,287人参加会议;共有22人作学术报告,59人次参与讨论发言,会议采用引导式报告阶段、口头陈述与自由讨论的形式,其中每位报告人的PPT报告时间为10分钟(不包括讨论时间)。第十届水科学发展论坛以“流域水循环与水资源演变”为主题,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文水资源问题入手,从不同时空尺度角度,采用统计方法、随机水文学理论、水文模型建模、不确定性量化、数值试验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系统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思路与建模方法,以探讨变化环境下的水文水资源问题、学术成果,取得了交流学术、传播学术和创新学术的良好效果。
会议主题与内容
本届会议秉承前九届会议以水科学学科理论融合和学术前沿交流为主导的优良传统,共安排了5场专题报告。本次会议由简短开幕式、学术专题报告、简短闭幕式三部分组成,以“流域水循环与水资源演变”为主题,围绕非平稳条件下的水旱灾害过程模拟、评估与预测,水环境过程时空特征及机理,水文水资源建模及其应用,流域水资源系统脆弱性及其对气候变化区域响应,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等5个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水科学发展论坛开幕式(4月3日上午08:20-8:50)
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张强教授主持。首先,张强教授宣布会议正式开始,并介绍五位出席会议的领导,合肥工业大学金菊良教授、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吴泽宁教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院长陈晓宏教授、郑州大学左其亭教授、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张修玉研究员(从右到左依次顺序),并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然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院长陈晓宏教授致欢迎辞,并从机理问题、模型问题、变化环境下问题本质、大数据人工智能4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期望新一代的年轻人可以解决这些不确定性问题,希望与会代表在会议中多交流,取得丰硕的成果。接着,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吴泽宁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发表讲话,对付出辛勤劳动的会议组织者表示衷心感谢。近年来,水科学发展论坛得到了可持续发展,人气越来越旺,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辐射面越来越广。希望这个交流平台在大家的努力下越办越好,坚持最初的宗旨,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祝愿论坛圆满完成。最后,到场所有代表合影留念。
中山大学张强教授主持会议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院长陈晓宏教授致辞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吴泽宁教授致辞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二、第一专场:水循环要素变化规律(4月3日上午09:10-10:00)
主持人:汤秋鸿(中科学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王国庆(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丛振涛(清华大学副教授)
第一专场研讨的主题为非平稳条件下的水旱灾害过程模拟、评估与预测,共有3个引导式报告和7人次左右的自由讨论发言组成。
1、引导式报告阶段
①武汉大学谢平教授作了题为《基于WHMLUCC模型和作物缺水指数CWSI的非一致性干旱频率计算方法》的报告,主要从基本概念、WHMLUCC模型简介、研究区概况、计算阶段划分、无定河作物缺水指标计算、无定河CWSI频率计算、无定河农业干旱评价共7各方面讲解。首先,谢平教授介绍了流域水文模型、WHMLUCC(考虑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流域水文模型)、CWSI(作物缺水指数)等基本概念,并讲解了模型的运行过程并介绍模型中涉及到的参数,以及无定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水土流失情况,还分析了年降雨量和年径流量的变异结果。接着,谢平教授根据无定河降雨变异情况划分为5个阶段,并简要介绍土地利用资料,展示了不同阶段缺水指标的计算值,并分析了指标的值和不同阶段频率曲线图分析5个阶段的情况。最后,谢平教授根据CWSI值的范围,将干旱程度划分为5个标准,并根据划分的标准分析过去近期、现状和过去远期的干旱发生频率。
武汉大学谢平教授作报告
②合肥工业大学金菊良教授作了题为《旱灾风险评估与调控关键问题探讨》的报告,主要从旱灾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式、方法体系、应用模式方面4个方面进行讲解。首先,金菊良教授介绍了干旱与旱灾、旱灾系统与旱灾风险系统的基本概念。然后讲解了旱灾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和旱灾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模式,并介绍了3种评估方法:基于旱灾损失风险构成要素的旱灾损失风险指数评估方法、基于历史旱灾损失频率分析的旱灾损失风险曲线评估方法和基于旱灾损失风险成因过程模拟的旱灾损失风险曲线评估方法,并列举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介绍了应用于旱灾风险评估的4种空间分布图及其应用范围:R图(干旱频率~旱灾损失曲线图)、P图(干旱频率空间分布图)、C图(旱灾损失空间分布图)和X图(与研究地区旱灾风险有关的,除R、P或C图以外的其他旱灾风险变量的空间分布图),并以淮河流域为例,讲解旱灾风险区划。
合肥工业大学金菊良教授作报告
③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桑燕芳副研究员作了题为《水文过程非平稳变化特性识别方法研究》的报告,主要从研究背景、水文过程非平稳特性识别研究—随机成分、水文过程非平稳特性识别研究—确定成分、个人研究进展4个方面进行讲解。首先,桑燕芳副研究员介绍了研究背景,并提出如何准确揭示和认识水文过程发生的非平稳变化的关键科学问题。然后,讲解水文过程非平稳特性识别研究—随机成分和确定成分的研究对象、研究理论、非平稳性界定和研究方法。最后,根据个人的研究进展,介绍水文过程确定性与随机性程度标定,水文过程非平稳特性识别研究,水文过程周期识别与提取、水文过程趋势分析与识别、水文变量多时间尺度互相关分析。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桑燕芳副研究员作报告
2、自由讨论阶段
3个报告汇报结束后,与会代表从自身的兴趣点出发,进行口头陈述和自由讨论,本专题中共有8人次左右参与讨论或发言,就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三、第二专场:水环境过程时空特征及机理(4月3日上午10:00-11:15)
主持人:谢 平(武汉大学教授)
金菊良(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刘世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第二专场研讨的主题为水环境过程时空特征及机理,由4个引导式报告和9人次左右的自由发言讨论组成。
1、引导式报告阶段
①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刘家宏研究员作了题为《城市水文单元产汇流机理与实验研究探讨》的报告。首先,刘家宏研究员从响应单元、响应单元融合、地下调蓄设施3个方面介绍城市水文单元。然后,提出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如何定量描述城市不同下垫面的渗透特性?如何科学划分城市水文响应单元?如何测定不同尺度城市下垫面的径流系数?紧接着,从汇流方向、城市不同尺度水文观测等方面介绍实验观测方案。最后,从机理性研究成果、城市复杂单元的水文模型等方面阐述预期研究成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刘家宏研究员作报告
②清华大学丛振涛副教授作了题为《滦河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的报告。丛振涛副教授首先采用了3种不同类型的模型(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模型,基于经验的集总式模型,基于物理机制的集总式模型)对滦河流域径流变化进行归因分析,然后定量分析归因结果的不确定性,确定下垫面变化是滦河流域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
清华大学丛振涛副教授作报告
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王富强副教授作了题为《水沙变异对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演变的影响分析》的报告,主要从黄河三角洲湿地概况、水沙变异特征分析、湿地面积变化特征分析、湿地重心变化特征分析、湿地类型变化特征分析、结果与讨论6个方面进行讲解。王富首先,强副教授简要介绍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概况;从调水调沙概况、水沙比变化特征等方面分析水沙变异特征。接着,从自然湿地面积变化、人工湿地面积变化、湿地面积与水沙之间的关系分析湿地面积演变特征。然后,从芦苇湿地重心的运动轨迹等方面分析湿地重心变化特征;由于人类活动、海洋动力、水沙变化等因素,湿地发类型发生变化。最后,从湿地面积、湿地重心变化等方面阐述结论,黄河水沙关系变异是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重心、类型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调水调沙能有效改善和解决水沙关系不协调和下游河道淤积等情况。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王富强副教授作报告
④河海大学李平一副教授作了题为《广西速生桉种植区典型水库翻黑水形成原因与机理研究》的报告。李平一副教授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4个方面进行讲解。李平一副教授首先从翻黑水水库特点、速生桉基本情况等方面介绍研究北京。然后,介绍主要研究问题,速生桉种植区水库水体呈褐色及有异味的形成机理、速生桉种植区水库陆域土壤-水体-底泥中物质的迁移及边缘特征研究、速生桉种植区水库偶发性“翻黑水”的动力过程及驱动机制等。最后,介绍所研究问题的结果,鉴别出速生桉树叶中的桉叶油以及单宁酸含量偏高是水体呈褐色及有异味的主要影响因素、速生桉叶片浸泡是形成黑水的主要物质来源等。
河海大学李平一副教授作报告
2、自由讨论阶段
4个报告汇报结束后,与会代表从自身的兴趣点出发,进行口头陈述和自由讨论,本专题中共有人9次左右参与讨论或发言,就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四、第三专场:水文水资源建模及其应用(4月3日上午11:20-12:15)
主持人:李发文(天津大学副教授)
李一平(河海大学副教授)
王文圣(四川大学教授)
第三专场研讨的主题为水文水资源建模及其应用,由三个引导式报告和8人次左右的自由发言讨论组成。
1、引导式报告阶段
①武汉大学张翔教授作了题为《鄱阳湖流域水系统模拟与评价研究》的报告,主要从概述、鄱阳湖流域水系统模拟与评价、结论3个部分进行讲解。首先,张翔教授介绍鄱阳湖流域水系统模拟与应用研究,国际前沿、学科发展防线,鄱阳湖水系统互动关系(水量-水质-生态-经济社会),以及流域水文(DTVGM)与湖泊水质/生态模块耦合。然后,介绍水系统模拟与评价系统,水文模拟-赣江流域时变增益水文模型(TVGM),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块,人文用水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如下:基于DTVGM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鄱阳湖水系统模拟与评价工具,能实现以水循环为纽带的综合考虑水文过程、社会经济人文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水系统模拟,为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评价方法。
武汉大学张翔教授作报告
②清华大学田富强副教授作了题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基于高密度地面站的卫星降水评价》的报告,主要从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区域、研究数据、研究方法、降水时空分布评价、卫星降水产品降水检测能力、总结7个部分进行讲解。田富强副教授首先介绍报告的内容主要是研究缺资料流域的水文计算与预测,并以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接着,介绍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和研究方法;并从流域尺度、网格尺度、不同高程比较、月尺度等方面评价降水时空分布。然后,从网格尺度、不同高程比较等方面评价卫星降水产品降水检测能力。最后总结卫星降水产品的性能比较。
清华大学田富强副教授作报告
③南京大学王栋教授作了题为《水文不确定性研究的探索与应用》的报告,主要从引言、AWDA-SE方法、实例、结论4个部分进行讲解。王栋教授首先介绍了水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复杂、水文序列影响因素众多、噪音无法避免,并介绍了水文序列的消噪的至关重要性。接着,介绍不确定性的来源和研究不确定性的方法,如小波分析和AWDA-SE模型。然后,介绍AWDA-SE方法的应用实例,如应用在随机模拟序列中,并对应用实例的结果值进行特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AWDA-SE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噪音并可以改善水文数据的可用性和精确性。
南京大学王栋教授作报告
2、自由讨论阶段
3个报告汇报结束后,与会代表从自身的兴趣点出发,进行口头陈述和自由讨论,本专题中共有人8次左右参与讨论或发言,就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五、第四专场:流域水资源系统脆弱性及其对气候变化区域响应(4月3日下午13:30-15:40)
主持人:窦明(郑州大学教授)
杨志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教授)
王富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教授)
第四专场研讨的主题为流域水资源系统脆弱性及其对气候变化区域响应,由七个引导式报告,和13人次左右的自由发言讨论组成。
1、 引导式报告阶段(13:30-15:00)
①华南理工大学刘曾美副教授作了题为《广州市内涝治理中两级暴雨设计标准衔接问题研究》的报告。在报告中,刘曾美副教授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广州市易遭受内涝水浸街这一背景及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接着,分析了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的衔接机理。然后,介绍了暴雨分布特征及选样方法影响研究,其中重点分析基于年最大值选样法和超阈值选样法的分布特征,并采用多种概率分布模式来进行频率分析,通过拟合优度指标确定最优的概率分布模型。其次,对各选样法的设计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各种选样法对设计暴雨成果的影响。接着,刘曾美副教授基于一定破坏风险率的两级暴雨设计标准衔接关系和Copula函数理论的两级排涝标准衔接风险分析,构建了衔接关系的风险分析模型。最后,对根据以上研究得到的改善内涝的措施,以及未来可开展的工作进行说明。
华南理工大学刘曾美副教授作报告
②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汤秋鸿研究员作了题为《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力发电潜力的影响》的报告。在报告中,汤秋鸿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在2008年全球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中各种不同的能源所占的比例,其中水力发电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仅为2.3%。接着,分析了中国的水力发电潜力及其在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其分布非常不均衡,其中在西南区水力发电的潜力较大,在未来投资会越来越多,意味着水电站的修建也会增长。然后,汤秋鸿研究员介绍了在不同的气候波动变化背景下,采用库容参数、涡轮机系统的效率和流量等评估水力发电能力。最后,针对气候变化对水力发电潜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得出了在遥远的未来,水力发电潜力会越来越大的结论。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汤秋鸿研究员作报告
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王国庆研究员作了题为《气候变化对黄淮海水资源的影响》的报告。在报告中,王国庆研究员首先介绍了黄淮海研究区域的概况。接着,对气候变化与河川径流演变进行介绍,其中气候变化包括降水和温度的变化,并分析了研究区的水资源特征和径流变化。然后,王国庆研究员通过解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同时利用径流归化法和VIC模型与WBM-RCCC对这三条河川径流变化进行归因识别。最后,对未来这些区域的水资源变化趋势进行说明,得出了应加强研究气候变化引起的水利管理风险和基于风险的适应策略的结论。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王国庆研究员作报告
④河海大学杨涛教授作了题为《适应气候变化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山区-平原水库两阶段联合调度-以新疆为例》的报告。在报告中,杨涛教授首先从气候变化对山区径流和平原水库水面蒸发影响、适应气候变化的山区-平原水库联合调度模型、联合调度风险评估和集成应用四个方面介绍文章的研究目标与内容。接着,对气候变化条件下叶河山区来水预估和平原水库水面蒸发的变化进行分析,构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山区-平原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然后,杨涛教授对气候变化下联合调度的综合效益进行说明。最后,介绍了水库调度文化粒子群混沌新算法及两阶段联合调度模型这两个技术亮点。
河海大学杨涛教授作报告
⑤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福宝研究员作了题为《我国PDSI干旱演变与归因》的报告。在报告中,孙福宝研究员首先基于流域水热平衡原理对旱涝灾害进行解释并介绍了国际关于干旱研究的争论。接着,采用Thornthwaite和Penman-Monteith两种方法对我国干旱进行评估(1961-2013),得出采用PDSI_th方法我国干旱变得越来越严重,而采用 PDSI_pm方法时,干旱却在减缓的结果。然后孙福宝研究员进一步介绍了我国PDSI干旱演变和归因分析,并对我国PDSI干旱流域间差异及原因加以分析。最后,介绍了未来情景的降水变化与PDSI干旱、未来情景的蒸发过程与PDSI干旱情况。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福宝研究员作报告
⑥河海大学吴志勇教授作了题为《陆气耦合干旱监测与预测》的报告。在报告中,吴志勇教授首先从干旱的三大特征和干旱灾害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出发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接着,介绍了大气过程和路面过程的陆气耦合思路,并通过介绍研究区域、水文模型、大气模式和干旱指数SMAPI、SRI的构建说明干旱监测与预测的研究内容。然后,吴志勇教授重点介绍了降水预报集成方案,和基于VIC模拟网格和自然子流域融合单元构建的大尺度汇流模型。其次,说明了气候地貌分区及典型站点和对模拟流量、模拟土壤含水量的验证。最后,对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干旱过程检测和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还介绍了土壤含水量模拟和降水预报两方面的研究展望。
河海大学吴志勇教授作报告
⑦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王顺久副研究员作了题为《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的报告。在报告中,王顺久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青藏高原这一研究区概况及其积雪情况。接着,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分布极不均匀,四周山区多雪、腹地少雪,两侧多、中间少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王顺久副研究员对青藏高原积雪的影响机理和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对我国降水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青藏高原积雪与旱涝的关系,得出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降水、洪涝干旱的影响及其趋势预测等方面。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王顺久副研究员作报告
2、 自由讨论阶段(15:05-15:40)
报告全部结束后,与会代表从自身的兴趣点出发,进行口头陈述和自由讨论,本专题中共有13人次参与讨论或发言,就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六、第五专场: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4月3日下午15:55-17:35)
主持人:王 栋(南京大学教授)
田富强(清华大学教授)
张 翔(武汉大学教授)
第五专场研讨的主题为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共由五个引导式报告和18人次左右的自由发言讨论组成。
1、引导式报告阶段(15:55-17:00)
①北京师范大学刘世梁教授作了题为《澜沧江水电开发的景观生态水文效应》的报告。在报告中,刘世梁教授首先从景观内容和水文特点两方面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接着,对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生态风险模型、SWAT模型等方法进行介绍。然后,刘世梁教授分析了澜沧江漫湾库区景观变化与区域风险,水电站建设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流域景观格局变化与水文过程变化的相关性三个方面的内容。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水电站建设导致库区景观变化剧烈且风险增加;漫湾大坝的建设运行导致径流量的变化;澜沧江景观破碎化导致水文改变程度增高。
北京师范大学刘世梁教授作报告
②天津大学李发文副教授作了题为《基于生态水文理念的流域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报告。在报告中,李发文副教授首先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生态水文学视角下的水资源、生态水文循环的“三水”转化理念等方面对文章的研究背景进行介绍。接着,分析了流域地理位置、水文气象、土地利用及植被划分及区县分布等生态环境状况。然后,李发文副教授介绍了流域降水和蒸发分析的内容,包括降水特性和基于MODIS遥感叶面积指数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对陆域蒸散发的估算。最后,对流域需水分析、基于生态水文循环的“三水”转化、基于ET的水资源评价、流域社会经济耗水量调整措施、流域生态修复措施、流域水资源协调度综合评价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进行说明。
天津大学李发文副教授作报告
③三峡大学常文娟讲师作了题为《抗旱能力定量计算方法及其在旱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的报告。在报告中,常文娟讲师首先介绍了干旱灾害频发重发和干旱危机、风险管理的选题背景。接着,从旱灾风险的定义、抗旱能力定量评估、抗旱能力水平指数计算等方面解释抗旱能力的定量计算。然后,常文娟讲师介绍了抗旱能力在旱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最后,按照干旱识别与频率计算,抗旱能力水平指数计算,基于AquaCrop作物水分驱动模型的旱灾损失评估等内容对研究示例进行分析说明。
三峡大学常文娟讲师作报告
④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陈炼钢高工作了题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效果预估及方案优化》的报告。在报告中,陈炼钢高工首先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和系统优化与效果预估出发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接着,将LID目标分解为总量控制峰值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污染控制等目标,以达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并提出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然后,陈炼钢高工分析了LID方案效果预估和LID系统优化内容,展示了低影响开发系统对径流的控制效果,且将传统方案与LID方案的径流量与污染物削减量效果进行对比。最后,提出了该由谁(城建、水利、环保部门)来进行这项工作的问题。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陈炼钢高工作报告
⑤四川大学王文圣教授作了题为《水文中长期预测预报模型》的报告。在报告中,王文圣教授首先概述了中长期预测预报、预测预报的技术路线、水文中长期预报模型等内容。然后,分别对可利用到的多种模型:多元线性、混合、门限和非线性回归模型以及退水模型等确定性预报模型;概率、平稳AR(P)、季节性AR(P)、门限自回归、双线性、最邻近抽样回归预测模型等时间序列预报模型;灰色关联模式预测、GM(1,1)预测、灰色Markov链预测模型等灰色预测模型;模糊模式、模糊分类回归、模糊均生函数、模糊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等模糊预测模型;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混沌预测模型;小波预测模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四川大学王文圣教授作报告
2、自由讨论阶段(17:00-17:35)
每个报告结束后,与会代表从自身的兴趣点出发,进行口头陈述和自由讨论,在35分钟的讨论环节共有18人次参与讨论或发言,就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七、对报告内容的讨论
本届论坛中多个报告引起了参会专家的浓厚兴趣与广泛关注,并提出许多新的方法和思路,对于继续展开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以下是会场讨论时的部分场面:
八、闭幕式(3日下午17:40-18:10)
汇报及讨论完毕后,左其亭教授对本次会议的报告和讨论做了简单总结,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及相关单位、人员所做的贡献,并宣布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会议在积极上进、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召开,共有二百多人参加会议,22人作报告,50左右人次参与讨论发言,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发扬研究水问题的执着精神,提倡学术平等和自由,推动水科学的发展!最后,左其亭教授宣布2016年第十一届水科学发展论坛将由辽宁师范大学承办,大连理工大学等单位协办。辽宁师范大学教授曹永强发表感言,并诚挚邀请大家届时参加会议。
左其亭教授主持闭幕式,并对本次会议做简短总结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曹永强发表感言
记录人:纪璎芯、王妍
审核人: 史树洁
2016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