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概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寒旱区水文过程已发生显著变化,诱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水科学领域的学者进一步集聚智慧、加强协同,共同推动水科学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水科学交叉研究,在2007年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之际,国内60多位青年学者倡议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商定每年举办一届“水科学发展论坛”研讨会,迄今已经成功举行了14届,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影响也在不断扩大。
各届会议详细报道可浏览网站:http://www.waterscience.cn/waterforum/index.asp
论坛定位:为我国水科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学术俱乐部”式的交流平台,通过学术交流,加强关于水的多学科交叉融合。
论坛宗旨:加强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积极推动关于水的多学科交叉融合。
办会理念:提倡“学术平等、研讨自由、重在交流、简化办会、形式多样”(20字方针);追求“创造一个平等、自由、对话的学术交流氛围”。
二、会议主题与内容
第十四届水科学发展论坛于2020年9月12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由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承办。参加本次论坛的代表,来自全国18个省市区等61个单位450多人参会。共有17人作学术报告,100余人次参与讨论发言。会议采用引导式报告、自由讨论的形式,以讨论为主。第十四届水科学发展论坛以“寒旱区水文过程与水生态环境”为主题,从寒旱区生态水文过程及其互馈关系、寒旱区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气象水文和生态干旱及其不确定性、流域水文过程模拟与水资源调控4个方面来展开,以探讨寒旱区水文过程与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问题和学术成果,取得了交流学术、传播学术和创新学术的良好效果。
三、开幕式(9月12日上午08:00-08:40)
会议开幕式由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陆海平书记主持。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屈忠义院长致欢迎词,向第14届水科学发展论坛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刘廷玺教授作《荒漠化地区生态水文过程与环境效应》开场报告。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屈忠义院长致欢迎词
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刘廷玺教授作开场报告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陆海平书记主持开幕式
会议现场(一)
会议现场(二)
部分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四、大会报告
本次水科学发展论坛共分四个专题,每个专题由引导式报告和自由讨论组成,自由讨论内容可与汇报无关,符合讨论议题即可。
专题一:寒旱区生态水文过程及其互馈关系(9月12日上午08:40-10:00)
主持人:王国庆(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喜萍(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张洪波(长安大学,教授);程磊(武汉大学,教授)
第一个研讨专题为“寒旱区生态水文过程及其互馈关系”,共有4个引导式报告和多人次的自由发言讨论组成。
1、引导式报告阶段(08:40-9:20)
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穆兴民研究员作《基于实测数据挖掘的黄河输沙量态势预测》主题报告。在报告中,穆兴民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数据挖掘的现实需求背景和河流输沙预测的重大意义,指出离散数据累积能增强数据变化的规律性;然后利用近百年的实测数据对黄河输沙量的变化进行拟合;最后展示了黄河未来年输沙量的预估方法和结果,并且强调琢磨与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穆兴民研究员作报告
清华大学尚松浩研究员作《河套灌区水文模型》主题报告。在报告中,尚松浩研究员首先总结了干旱区灌区水文模型构建的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渠系控制单元和沟道控制单元的概念,介绍了考虑内排水和沟道排水的分布式灌区水文模型;最后以河套灌区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该模型较高的模拟精度和良好的应用效果。
清华大学尚松浩研究员作报告
中科院地理所张永强研究员作《植被变化对流域、区域和全球陆面蒸散发的影响》主题报告。在报告中,张永强研究员首先介绍了PML陆面蒸散模型;然后提出以PML-V2模型为工具来定量分解植被变化对不同尺度蒸散发影响的方法;最后展示了从流域、区域尺度到全球尺度上植被变化的生态水文效应。
中科院地理所张永强研究员作报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爱立讲师作《气候变化下多年冻土退化对水文过程影响》主题报告。报告中,孙爱立讲师首先介绍了研究冻土退化及水文生态响应的实际需求与学科意义;然后展示了应用冻土水文模型WaSiM模拟的黄河源区冻土分布,以及3种升温情景下流域冻土埋深及融区的空间分布;最后评估了地表径流、地下水位、基流等水文过程对冻土退化的响应规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爱立讲师作报告
2、自由讨论阶段(9:20-10:00)
报告结束后,与会代表从自身的兴趣点出发,进行口头陈述和自由讨论,本专题中多人次参与讨论或发言,就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第一专场4位报告人回答问题
专题二:寒旱区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9月12日上午10:30-12:00)
主持人:纪昌明(华北电力大学,教授);韩宇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李一平(河海大学,教授);刘家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长(湖南大学,教授)
研讨的第二个专题为“寒旱区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由5个引导式报告和多人次的自由发言讨论组成。
1、引导式报告阶段(10:30-11:20)
清华大学龙迪研究员作《气候变化和南水北调影响下北京地下水储量的演变评估及预测》主题报告。在报告中,龙迪研究员首先强调了研究北京地下水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贡献)和未来如何演变这一科学问题的实际需求;然后梳理了利用多源数据搭建高分辨率水文模型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最后展示了未来不同气候和用水情景下,北京平原地下水储量变化的预估结果,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北京地下水稳定和恢复的贡献。
清华大学龙迪研究员作报告
郑州大学张金萍教授作《大清河流域山区降雨-径流关系演变分析》主题报告。在报告中,张金萍教授首先简单叙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探讨了大清河流域山区径流时间演变的拐点位置,对比了山区各子流域丰枯遭遇的同步概率和异步概率;最后,利用以时间和降水为协变量的非一致性模型,解释了降雨-径流关系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非一致性特点。
郑州大学张金萍教授作报告
内蒙古农业大学史小红教授作《寒旱区典型湖泊湿地水生态水环境研究》主题报告。在报告中,史小红教授从团队组成、研究方向、野外监测与试验等方面介绍了河湖湿地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创新人才团队的发展现状,并从以下5各方面详细地展示了团队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及相关成果,包括冰封期湖泊环境特征指标及污染物空间分异规律、冻融过程中污染物的多介质迁移转化机制、冻融作用对湖泊环境变化影响效应、冰封期湖泊光和热特性及溶解氧特征、湖冰环境中真光层深度及初级生产力模拟研究等。
内蒙古农业大学史小红教授作报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翁白莎高级工程师作《高寒流域水源解析关键技术》主题报告。在报告中,翁白莎高工首先介绍了怒江源区独特的水循环特征,展示了水循环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其次,提出了高寒地区水源解析的理论框架与关键技术,阐述了怒江源区水源构成的变化特征,然后构建了水龄解析方法用于分析怒江源区水龄变化;最后,剖析了水源演变对天然生态系统关键要素的影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翁白莎高工作报告
北京示范大学尹心安教授作《反季相湖泊生态需水核算与调控》主题报告。在报告中,尹心安教授首先强调了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开展反季相湖泊生态需水研究的实际需求;然后剖析了植物格局对鸟类筑巢/遮蔽和鸟类食物的影响,进一步核算出湖泊生态需水;最后在水位过程调控和植物管控两个方面,展示了调控湖泊生态需水的方法和结果,认为水文调控和植物管控相结合,可以支撑生态需水功能发挥。
北京示范大学尹心安教授作报告
2、自由讨论阶段(11:20-12:00)
报告结束后,与会代表从自身的兴趣点出发,进行口头陈述和自由讨论,本专题中多人次参与讨论或发言,就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第二专场5位报告人回答问题
专题三:气象水文和生态干旱及其不确定性(9月12日下午14:00-15:30)
主持人:宋松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曹永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刘丙军(中山大学,教授);窦明(郑州大学,教授)
第三专场研讨的主题为“气象水文和生态干旱及其不确定性”,由4个引导式报告和多人次的自由发言讨论组成。
1、引导式报告阶段(14:00-14:40)
西安理工大学黄生志副教授作《干旱胁迫下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概率评估》主题报告。在报告中,黄生志副教授首先阐述了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干旱胁迫下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的重要意义和研究目标;其次,梳理了基于Copula-Bayesian的植被脆弱性概率评估框架;然后对不同降水和干旱情景下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进行模拟解析;最后论述了典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
西安理工大学黄生志副教授作报告
中山大学王大刚教授作《基于陆面模式的干旱指数构建与评价》主题报告。在报告中,王大刚教授首先阐明了借助陆面模式开展干旱研究的意义和目标;其次介绍了利用不同陆面模式的不同指标构建干旱指数的具体方法;然后以美国大陆地区为研究区域,在数据验证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域的干旱情况进行了评估;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指出,基于陆面模式的干旱指数具有捕获历史干旱事件以及干旱事件在空间上演变的能力,并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山大学王大刚教授作报告
河海大学杨肖丽教授作《人类活动对区域水文干旱影响的对比研究》主题报告。在报告中,杨肖丽教授首先介绍了能够考虑人类活动影响的PCR-GLOBWB 模型在我国的模拟精度;然后阐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下我国水文干旱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最后分析了取用水、灌溉、水库调节等人类活动对我国水文干旱影响的时空差异性。
河海大学杨肖丽教授作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孙怀卫副教授作《基于最大熵增原理的蒸散发模型计算及其在干旱评价中的应用》主题报告。在报告中,孙怀卫副教授首先指出在当前干旱研究中蒸散发模拟的主要技术瓶颈;然后验证了MEP模型在中国站点的适用性,并展示了由RMEP模型包计算的中国区域蒸散发数据集;最后尝试应用实际蒸散发数据集进行干旱评价,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孙怀卫副教授作报告
2、自由讨论阶段(14:40-15:30)
报告结束后,与会代表从自身的兴趣点出发,进行口头陈述和自由讨论,多人次参与讨论或发言,就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第三专场4位报告人回答问题
专题四:流域水文过程模拟与水资源调控(9月12日下午16:00-17:30)
主持人:王国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晓荣(四川大学,教授);许月萍(浙江大学,教授);王兆礼(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第四专场研讨的主题为“流域水文过程模拟与水资源调控”,共由4个引导式报告和多人次自由发言讨论组成。
1、引导式报告阶段(16:00-16:40)
武汉大学刘攀教授作《变化环境下的水文模型》主题报告。在报告中,刘攀教授首先从变化环境下水资源适应性调控的实践需求出发,指出了水文模型时变模拟的重要意义与技术难点;然后在水文模型时变参数识别方面,提出了基于径流和蒸散发的联合同化技术、基于参数连续性的分段识别、变化环境下时变参数函数化等识别方法;在水文模型结构时变方面,介绍了考虑参数-结构补偿效应的模型结构改进方法和不同机理贡献率的辨识方法;最后指出变化环境下水文模型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武汉大学刘攀教授作报告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王宗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流域洪水资源适度利用理论与关键技术》主题报告。在报告中,王宗志教高首先简要说明了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历程;然后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了什么是流域洪水资源利用,在技术层面上指明了如何科学评价流域洪水资源适度潜力,并明确了挖掘洪水资源潜力的关键技术;最后通过应用案例展示了不同流域可挖掘洪水资源的潜力。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王宗志教高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高红凯研究员作《耦合遥感和水稳定同位素改进寒区水文过程模拟》主题报告。在报告中,高红凯研究员首先简要说明了寒区水文模型研究的意义;然后介绍了两种寒区水文过程模拟模型,其一是基于遥感数据的FLEXG模型,其二是耦合水氢氧稳定同位素信息与冰川水文模型的FLEXG-iso模型,前者被应用于易贡藏布流域,后者被应用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流域;模拟结果证明FLEXG-iso模型不仅能较好地模拟水文过程,而且有助于减小模拟的不确定性。
华东师范大学高红凯研究员作报告
天津大学李建柱副教授作《降雨初损估计对流域洪水过程模拟影响研究》主题报告。在报告中,李建柱副教授以SCS-CN产流方法中Ia=0.2S的常用假设受到学者质疑为研究背景,首先系统梳理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初损预测模型框架;然后选取紫荆关流域和乌龙矶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Ia的潜在影响因子,并对实测降雨径流事件的Ia/S进行了统计;最后展示了不同设计方案下ANN模型运行结果,证明了基于ANN模型的初损预测方法的可行性。
天津大学李建柱副教授作报告
2、自由讨论阶段(16:40-17:30)
报告结束后,与会代表从自身的兴趣点出发,进行口头陈述和自由讨论,本专题中多人次参与讨论或发言,就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第四专场4位报告人回答问题
五、闭幕式(9月12日下午17:30-18:00)
闭幕式由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尹瑞平所长主持,水科学发展论坛发起人左其亭教授针对会议作了总结发言,祝贺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然后,左其亭教授宣布2021年第十五届水科学发展论坛将由太原理工大学承办。太原理工大学赵喜萍教授和赵雪花教授作为代表发言,向大家展示了太原良好的人居环境,介绍了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基本情况,对接手下一届水科学发展论坛表示喜悦与期待,并对各位专家学者届时莅临表示热烈欢迎。最后,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尹瑞平所长发表感言,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感谢水科学发展论坛提供的学术交流平台,宣布本次论坛顺利闭幕。
郑州大学左其亭教授作会议总结
太原理工大学赵喜萍教授发言
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尹瑞平所长主持闭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