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龙,豫东人,高考改革后首届大学生。先于河大读本,后于西南师大读研,专业古典文学,主攻唐诗宋词。现为郑州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生性淡泊,不喜交游。每每独往独来,而非“天马行空”;常处“灯火阑珊”,只为养心守静。学浅才疏,寡德乏能,却自命非凡,而心雄万夫。每自比于曹雪芹、吴敬梓,窃谓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实则不过坎蛙坐井,夜郎自大而已。
身为教师,则情系教坛;心无旁骛,而矢志育人。待同学如忘年之友,一相逢则话语滔滔;视讲台为抒情舞台,每登临则激情澎湃。然而,蜡烛给别人以光亮,却难免自身“灯下黑”。讲台之上,我精神焕发,挥洒自如;讲台之下,却诸事昏昏,一无所能!
所幸专业为唐诗宋词,略通一点儿诗赋韵律。故烦恼郁积,或兴之所至,有时也东拼西凑,联缀而成为歪诗。虽难登大雅之堂,未得以公开发表;然而抄录给同学,抑或传阅于同事,亦能激溅起几声评语。尽管其褒贬各异,却足以自我慰藉!
采花酿蜜,为蜂儿平生之要务;著书立说,乃文人生命之本旨。何况生于当今,适逢民族振兴,受时代之重托,禀历史之使命,科研为重中之重,著述乃当务之急!故随时代浪潮之冲击,追逐众人之踵武,我也忙忙出书,匆匆发文。致令《诗词类鉴》、《古文类鉴》、《诗苑导览》、《中华诗词经典》等拙著先后出版;亦有《古代作家成才要素之探析》、《时代呼唤科学之标尺》、《让健康的审美观引领人生》以及《时代呼唤诵读积累的回归》等拙文相继面世。
然而,文虽发则独无喜色,书既版却偏萌愧意。因为眺望历史长河,而引古鉴今;暗思古圣先贤,则反省自己。孔孟老庄,吴罗曹施,论才情,则涵盖千古风流;论敬业,则倾尽毕生精力。但其著述寥寥,作品疏稀,多则一部而终身,少则半部而辞世。然其为文精妙,立论高绝;足以炳彪史册,光照万世!而我却恰恰相反,论才识,则“半瓶逛荡”;论心态,则急功近利。论著作数量,则气球膨胀,荡飘飘看似也不少;而论其质量,则滥竽充数,实难及古人之万一!每念及此,则心神难安,唯恐我之著述,“不似垃圾,胜似垃圾,尽成糟粕世不齿”,以至永跪古人脚下,腰肢跼蹐也。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回顾以往,而瞻望未来,好在东隅既失,则尚有桑榆。“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及’”。但愿即今而后,能洗尽凡俗,脱尽物诱;宁静其心,坦荡其志;效法先贤,而力追古圣;从而以拙笔诉真情——“铁肩担道义”。至于若干年后,到了生命终极,能否笔参造化、搞出点像样儿成果,真正属于自己?恐怕唯有天知,唯有尽力而已!
本人共刊发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20篇。自觉较为满意的文章有:
   1.《让健康的审美观引领人生》(新闻爱好者 2008年第5期)
   2.《时代呼唤诵读积累的回归》(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6期)
3.《古代作家成才要素之探析》(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3期)
4.《诵读积累与创作灵感》(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2期)
5.《比兴,诗文创作的“味精”》(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3期)
6.《简话诗文赏析的意义和技巧》(新闻爱好者 2008年第18期)
7.《诬陷明皇非故意,律诗对仗是陷阱》(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24期)
8.《“点铁成金”须有“铁”》(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7期)
9.《解破“后人”迷魂阵,始觉警钟更深沉》(新闻知识2008年第11期)
10.《我国最早的“人才推销会”》(新闻知识2009年第3期)
11.《时代呼唤人文精神的重振》(中国科技博览2009年第8期)
12.《时代呼唤科学的科研管理》(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13.《若非生肖赋倔强,牛人怎得恁般牛》(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4.《亘古三“灵蛇”,亦柔亦威猛》(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个人邮箱:wonangdeyugong@163.com